卷首语
群文教学是极具开创精神和教育情怀的王君老师近几年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新探索,也是她“为学生成长计深远”的深情选择。如何把握庞大的群文教学体系,择取精准的群文教学内容,是很多一线老师的困惑。
今天,王君老师以八上第六单元为例,更加直观地呈现单元整合教学的智慧和魅力!
本期青春课堂携手语文湿地总编室、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分上下两期,倾情推出王君老师最新课研讨,主要以“课堂实录+悟课评课”的方式。今天推出的综合评课是郝晓琳老师,她以语文教师的身份,从心理学研究的经验出发,为我们解密王君老师在这堂课是为何借助“角色”作为撬动文本的整合点,实现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文本与生命的打通的。而王君老师也真诚期待通过这节课,创造语文研讨“更多可能性”。欢迎走进本期青春课堂——
《 “三方”联合研读王君,“角色”突围聚焦群文 》
三、《孟子》中的角色突围
师:下面我们看《孟子》当中的角色突围。这个部分我想请同学们解读一组画。
师:我们常说孔孟孔孟。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要去拜孔子,得去山东曲阜。拜孟子呢?得去山东的邹城。在孟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牌匾,上面有很多著名的话——
(指导学生读牌匾名)
师:课文当中选了三篇《孟子》的文章,学了关于孟子的这些精彩的文字之后,王君老师希望你再一次到邹城去拜见孟子的时候,你能够大概知道这些牌匾的意思。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老师先提供一些帮助。第一则材料是皇帝朱元璋的笑料。
师:朱元璋特别不喜欢孟子,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就是,他下令删除了《孟子》中的部分内容,甚至一怒之下,要取消亚圣孟子在文庙中的牌位。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天下读书人都是孔孟的门徒,谁敢对师尊不敬啊?但是皇帝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要砍头。现在王君老师先请大家思考一下:读了这三篇《孟子》,你猜一猜,为什么皇帝那么不喜欢孟子?
(生朗读三篇课文)
师: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研究者,但是文字中总是藏着一些秘密。同学们找找蛛丝马迹,你猜猜,为什么朱元璋那么不喜欢孟子,非要拿他开刀呢?
生:在《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里,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元璋他虽然权高位重,但是历史上他滥杀功臣,心胸十分的狭窄,按照这个标准,孟子不认为他是一个大丈夫。
师:有道理!就是这样去推理。请继续。
生:我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感受到,孟子的观点是“人和”比“天时”和“地利”都重要,也就是说,朱元璋会认为孟子是在讽刺他修建边界啊屯粮啊等这些治国措施都并不能够得到民心。
师:你读出了孟子对时政的隐隐的担忧和批评。棒!
(生讨论,略。)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感到孟子的文字当中充溢着一种浩然之气,对不对?他不断地在强调的最高的东西是什么呀?“得道——多助”对,就是那个“道”!他认为大丈夫具有的最高的品质是什么?读出来!
生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孟子认为哪种品行是大丈夫最不应该有的?
生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师:孟子认为大丈夫“道”在哪里?应该怎么活?
生读:居天下 之广居 ,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师:对了,这就是孟子啊,同学们,以后你们会读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孟子从来不把王权放在第一位,他的思想是极为超前的,老师再给大家一些辅助资料啊。
(指导学生朗读原文,老师做点拨性讲解。)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
师:孟子偏说。再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应有生存的权利。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统治者的坏话。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官僚政治的黑暗。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行仁政救人民。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社会风俗的好坏君主要负主要责任。
师:孟子偏要说。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在我们中国文化的漫长的哲学史上,孟子的地位尤其重要,他是敢于跟统治者唱对台戏的。他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师要奖励大家,这么难的课,你们都跟上了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周杰伦的《双截棍》,听过吗?(生笑)
生:听过。
师:这首歌里边有一句歌词,集中地表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我们听一遍,请你找出来,不要以为这首流行歌里边就只有“哼哼哈哈”哟。(大家笑)
(播放《双节棍》视频,生听。)
师:听出来了吗?
生:仁者无敌!
师:对了,仁者无敌啊!
师:同学们,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因为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孔子最强调什么?仁!对不对?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了“仁政”。他在启发统治阶级用“大道”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他完全否定了“暴力”和“强权”。所以,孟子的学说让很多统治者非常的反感、紧张、害怕。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我们返回到邹城的孟庙那些匾额上,现在你知道什么意思了吗?“道阐尼山”,“守先待后”,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道”很重要。
师:对。儒家之“道”很重要。再往前一步,你们知不知道“尼山”是什么?
生:尼山和孔子有关。孟子的思想就是在阐释孔子的思想。
师:说得好!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是孔子思想的形象说法。“道阐尼山”,就是说孟子思想来源于孔子。那“守先待后”呢?
生:应该就是指孟子在这里学习先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且希望更多的像他一样的学者来发展传播儒家的思想。
师:他已经感受到了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意思在里边。请再谈谈自己的感觉,什么叫作“继往圣,开来学”?
生:这里的“圣”应该是指孔子的思想,意思是孟子要继承孔子“仁学”的思想,然后再往后实行“仁政”,不断发展。
师:同学们的感觉是正确的。“继往圣”,孟子不仅是要继承孔子的思想,孔子之前的那些伟大的思想他也要继承。“开来学”,就是创新思想的意思。孟子把孔子以及更多的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发扬光大了。孟子也因为这么做,所以才让儒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了不同的格局。来,朗读——
(生反复齐读:继孔子以往,开儒学之来。)
师:老师在读《孟子三章》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孟子的这种精神。
师:作为儒家的传人,孟子的可爱在于做到了学术角色的突围,他继往开来,让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角色突围尤为可贵。来,读——
(生反复读:坚持守先待后;学术大于门派;文化发扬光大;真理继往开来)
【冯小晗悟课】通常情况下,老师们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自内始,或终于内,或终于外。而王君老师在带领学生读《孟子》三章时,反其道而行,绕过文本内部的联系,以解读“孟庙牌匾”图为标,以解读朱元璋不喜孟子的缘由为引,由外而内,在文本内品味咂摸,联结《孟子》的其他文段,真正品味出孟子的儒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又自内向外,印证了“继往圣,开来学”的大思想、大格局。孟子不囿于孔子“大圣人”的头衔,做到了学术角色的突围。
【周忠玉悟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节课王君老师创设扎实灵动丰富的教学活动——勾连热点,资料助读,活学、乐学、趣学
课中活动有朗读,有辨析提炼,有设计图,有多角度品读,有听歌曲等,组合丰富而有艺术。
(1)辅助性活动与主体性活动结合。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看,诵读是辅助性的课中活动,而辨析愚公图、设计君臣关系图、解读孟庙牌匾图,是课中主体性活动。
(2)常规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交替。从训练的方法来看,有常规性的课中活动,有创造性活动。常规性的课中活动如朗读,但朗读中有创新。朗读“年且九十”和“年且而立”的愚公,通过朗读整合的原文中的语言点和教者改写后的语言点,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愚公有许多显性的角色困境,他的身上有很多的标签,比如说:年龄标签——年迈;体力智力的标签——弱愚,地域的标签——面山……而在所有的标签中,年龄的标签被撕掉是最动人的。”王君老师经常强调,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最省时最省力。像这样省时省力的朗读处理还有: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感到孟子的文字当中充溢着一种浩然之气,对不对?他不断地在强调的最高的东西是什么呀?“得道——多助”对,就是那个“道”!
他认为大丈夫具有的最高的品质是什么?读出来!
生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孟子认为哪种品行是大丈夫最不应该有的?
生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师:孟子认为大丈夫“道”在哪里?应该怎么活?
生读:居天下 之广居 ,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在王君老师具体而巧妙地引导下,学生借助朗读,一边回忆文本内容,一边感受大丈夫气概,从而感受到孟子文字中的浩然正气。创造性活动如“设计君臣关系图”,两位学生的板书和师生阐述,帮助全体学生重新梳理文本的情节,重新审视汉文帝和周亚夫的形象,为后面汇报教者的读后感埋下伏笔。学生的创造力、语言表达和推理能力等,也得到充分地训练。
(3)思维性活动和语言性活动为主。
青春语文主题型文本,侧重与文学教育,是大张旗鼓“主题探究”,语言训练却“声色不露”。根据这一特点,活动设计以语言性活动和思维性活动为主。我们再从能力提升角度来看,王君老师侧重于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由形象辨析到学生设计,到教师助读解读,逐渐由感性到理性,思维是螺旋式上升与发展的,也是符合逻辑的。相对而言,古诗文常规性的字词落实、诵读因单元内容已学,就不占主要地位了。展示课后,有老师提出一线老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文”和“德”谁更重要的困惑,王君老师肯定地回答:这只是王君老师的一堂课,我也有很多语用型的课,也有很多应试的课,这仅仅是一堂课。在我身上,“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来都是不打架的。如果你非要问我“文”重要还是“德”重要,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所有的教育,最终目的都要指向人的心灵成长。所有教育的最高端的追求,“德”是最重要的。
余映潮老师这样阐述课中活动:学生充分的课堂活动,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王君老师勾连社会热点,设计丰富多样、扎实灵动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并形成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场景,从而更高层次地进行语言积累教学。这创新实用的教学活动,凝聚着王君老师的教学智慧,彰显着王君老师的教学追求。
【石忠冕悟课】王君老师解读《三章》,不再是从文本内部的矛盾出发,而是从文本在流传的过程遇到的“挫折”出发——援引了朱元璋下令删除《孟子》中的部分内容这个历史故事与《三章》形成矛盾呼应。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待遇?老师引导学生还是从文本中找信息找答案。学生带着这种矛盾性的思考,再读《孟子》,经由老师指导联读孔子的思想,最后理解孟庙的牌匾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由孟子思想与统治者的矛盾出发,其实落脚点是孟子是完全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还是发展创新儒家思想矛盾的问题。
发现这些矛盾,再层层解开,这样拨云见雾之后,老师领着学生读出了文本中深藏的东西。一篇篇文本也不再是远远地站在古代遥望着我们,而是立在我们的面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几篇文本经由王君老师老师的选点,打通,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就意味着会在他们的精神底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
小结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老师带领着大家,做了一个打通文本的尝试。这种学习的难度很大,但因为发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的规律,所以,非常有挑战,有意思。大家可以下课后回顾一下,想想老师这么做的逻辑在哪里?这种选点和打通的方法是不是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一些启示,来,我们做个总结: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感受这堂课的逻辑。)
师:同学们,其实,任何经典作品,都必然在角色创新上努力。举个例子,这个单元还有五首诗,每一首诗,其实都有相应的“角色创新”。来,我们来朗读。
(生齐读,老师做画龙点睛的点评,指出其“角色创新”的要点。)
(生读《饮酒》)
师:陶渊明太伟大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中国文人精神安顿的全新的方式。他既不选择曹操式的活法,也不选择魏晋风度式的活法,他是中国文人活法之角色创新的典型代表。
(生读《春望》)
师:说到杜甫,我们都会想到李白。李白是谪仙人,境界阔大,但杜甫好像一直活得很逼仄。但他的诗,虽然忧愁却并不逼仄。“国破山河在”,境界大不大?“无边落木萧萧下”境界大不大?一个活得很憋屈的文人,突破了自己的性格角色,留下了史照千年的诗篇。
(生读:《雁门太守行》)
师:谁要说到战争文学,免不了“凄凄惨惨”,但是李贺实现了诗歌抒情的角色突围,我们读这首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争的壮美。
(生读《赤壁》)
师:看历史很难超越已有论断。杜牧做了一个最好的典范,他是历史书写者角色的突围,他突围了对历史事件的定性解读,他做到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旧的历史事件,别开生面就是这样来的。
(生读《渔家傲》)
师:我们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她仅仅只属于婉约派吗?不!她完全实现了作为女性创作者的角色颠覆,因为这样的创作,李清照让自己拥有了更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师:同学们,暑假里我们都被这部电影迷住了,是吧?我想,哪吒说“不认命”的时候,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有时候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在潜意识里不再抵抗的一种标签,一种角色。要创造出精彩的作品,要活出精彩的人生,颠覆旧角色,撕掉旧标签是必须的。祝愿同学们,希望这节课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来,大声朗读!
师:下课!
【冯小晗悟课】从生命创新、管理创新再到文化创新,文本背后鲜活的人物藉由文本与生活的勾连,教法与活法的打通,呈现了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角色突围。课堂上,学生经由王君老师聚焦角色,感受到这堂课的内在逻辑,一定也会引发思考:我是怎样的一种角色,我又将如何完成自我的角色突围?相信学生在此过程中亦收获良多。
【王明悟课】王君老师的《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单元整合课,通过对愚公、周亚夫、孟子三个经典角色的突围,从生命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打通古典与现代,沟通文本与生活,带着对学生精神困境的关注和思考直面文本,发掘文本中可以缓解学生精神饥饿的资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窥见生命精彩的秘密。
青春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藉由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语文追求。纵观王君老师的《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诚然如此!
【周忠玉悟课】王君老师强调:主题型文本群文,主题的选择、架构和探索如果不能以“多文本”作为基础,那么课堂设计的地基就不那么牢固,而课堂设计的逻辑自证也不会特别圆满。逻辑自证是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创新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要从“无”到“有”,要从“冒险”出发而抵达“无险”,就必须具备“逻辑自证”。
“逻辑自证”,是王君老师根据群文教学的设计特点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即基于群文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主题型文本的教学设计,要经历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建构一个新的阅读场。这个“场”在我们自己和学生的阅读经验中都可能是完全没有的,甚至是绝对陌生化的。
五篇文言文,五首古诗词,文本中无“角色”关键词,但经王君老师整合,发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的规律,于是就有了不同类型的“角色”,这就是从“无”到“有”。王君老师从单元文本中发掘出的“做自己的愚公,做自己的真将军”主题,经历“辨析一幅图,设计一幅图,解读一幅图”的探究过程,具备了鲜明的逻辑力量:个体生命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学术文化创新。而五首诗词中的五种不同方面的“角色创新”又是对角色创新类型的丰富。
【石忠冕悟课】
语文老师也面临着矛盾,是守成还是创新,是延续自己还是超越自己?王君的这堂课实现了一个教经典的完美创新,也用实践告诉了我们答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伟大的守成伟大一百倍。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最好的角色突围就是在解读文本上,在教学设计上,在课堂上,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这一点来说,这堂课,王君老师又实现了一次突围。
接下来,我们请语文湿地编辑部总编郝晓琳老师谈谈她对本节课的理解,郝老师不仅是语文老师,在心理和传统文化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相信她会以独特的视角带着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课。
巧整合,大突围
——评王君老师《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
山东省烟台第十三中学 郝晓琳
青春语文一贯追求打通教法和活法,但用什么打通,怎样去打通,又常常让我们很困惑。单篇文章在寻找打通的点或许容易些,将一个单元十个文本进行整合,还要打通教法和活法,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王君老师在《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单元整合课中,借助社会心理学上的概念“角色”作为撬动整个单元的整合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构建,自我角色的定位,这无疑是一次大手笔、高层次的大贯通。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将“角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他认为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使一个人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因而王君老师提出的“角色突围”无疑是站在学生人格发展的节点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过程中带来深度思考进而进行自我行为的调整。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皆为经典作品,这些古代诗文,或论述人生理想,或呈现生命追求,或彰显人物品质,或抒发人生感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从古人那里感受其胸襟,汲取其智慧,是帮助青少年完成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比较好的途径。
这样的大整合对学生来说是思维发散的挑战,而借助“角色突围”又实现了思维的聚焦,从而明确自己成长的方向。愚公在生理角色突围中的生命创新,亚夫、文帝在社会角色突围中的管理创新,孟子在学术角色突围中的文化创新,以及五位诗人、词人们在不同方面的角色突围与创新,都将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青少年的我,目前是怎样的一种角色,如何来完成我的角色突围与创新,成为优秀的人?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已经跳出学科逻辑,以主题为纽带,融合了学科知识、价值复合及内容统整,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
对王君老师来说,这节课又何尝不是她角色突围的最好呈现?她在愚公的生理角色突围中看到了中年女性的生命创新,从而让自己活得更青春;她在亚夫、文帝的社会角色突围中寻到青春语文团队的管理创新,从而让一群语文人活得更有方向;她在孟子的学术角色突围中坚定着自己的文化创新,只为了给处在迷茫期的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更能活出自我。
理想的人生与理想的课堂一脉相承。干国祥老师曾说,理想的课堂有三重境界,其中第三重是达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我以为王君老师的这堂单元整合课就已经达到了这第三重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王君】谢谢大家从各个角度来挖掘了这堂课的优点,这既让我振奋,又让我觉得惶恐。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堂课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她肯定是一堂受争议的课。而且,可争议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这样的单元整合,本身有无必要?课像这么上,是不是语文味儿不够浓?这堂课的课内逻辑是不是足够严谨?这种老师主导的方法是不是牵引痕迹过重……对于青春语文而言,因为有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思想作为理论底座,有“打通教法和活法”作为理论底座,所以上面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但对于相当多的老师而言,恐怕对这节课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我们的研讨,除了给课找优点,也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甚至辩论,甚至批判,也是有生命力的。就像我备这一节课,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这一个单元的教学质量,更多的,是让自己,让语文同行们,看到语文的更多可能性。我们的课堂研讨,也可以朝创造“更多可能性”的方向去努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