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韬晦教授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距今多少年(孔子距今多少年2022)
孔子对「仁」的发现,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大事。西方人发现理性,孔子与之是否不同?这涉及东西两大文明的分别,但其实都是源于人的生命而来。人存在,首先就是一个生物的存在,通过人的本能以觅食。
古希腊人说:「哲学起于惊奇」,即好奇心,由好奇心而观察对象、研究对象、认知对象、确定对象之存在,这便成为知识。为了确立知识,于是发现理性,因为惟有通过理性的活动,才能确立知识世界,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由好奇心而找到理性,用理性去安顿好奇心;但并非消解,因为好奇心仍然存在,仍然推动着理性前进。而知识产生之后,又会生出一个利用心,或运用知识的心,以回报自己。知识愈多,回报的可能性愈大,结果很功利。
感激之情,生命之性
但孔子认为:人生存的第一件事,不是觅食,而是感激。人与动物不同,人自出生即由父母照顾,即感受到父母之爱,所以自然生出孝敬之心。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为甚么?因为人有性情,这就是「仁」。有人认为: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思维有关。通过理性思维,人懂得使用工具,乃至发明技术,所以理性至关重要。我的回应是:那就要看文明的性质与类别。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至少表达出一个意思:文明就是使人去掉他的野蛮,做个君子,做个有修养的人(知识反而是第二义)。如果只强调知识或对工具的使用,那是甚么样的文明呢?
感通就是「仁」
孔子认为人应关注自己的群体,人的问题比知识问题、外界的存在问题重要。群体的起点是家庭,所以由家庭关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这是一个生命开放的过程,使对人的关注和回应能够交流互应,这种交流互应称为「情」,都是从生命出。生命的存在称为「性」,「性」本具「情」,所以「性」「情」在存在上不能二分。若用哲学上存有论的语言,生命的存在就是以「情」来界定,说明生命原是开放的,一定要与人相通;「他」不是石头,所以有感通性。《易经》〈系辞〉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通就是「仁」,所以人以感通为性,即以「仁」为性。孔子把这个道理说出来,惊天动地,开显了生命的秘密。但由于「仁」不能像经验界的具体事物,可以拿出来大家共见,亦即无法对象化,你只有自己体会。对生命的秘密只有体会,不能观察,不能有科学的检证。
人类文明应往何处去?
由孔子对「仁」的发现,明白了人是一个有性情的人,所以人类社会首先是一个性情世界,同情共感,交流互应。〈礼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天下为公」的世界,而不是互相竞争、互相残害、互相怀疑、互相分离的世界。这不是讲道德那么简单,而是人类的文明应往何处去?
「仁」是礼乐之根、文化之根,而不只是生命成长之根。惟有从这根上树立文化理想,人类才有救。所谓正本清源,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保住。可惜人总是道心不坚、性情不发,以致常常错认,付出惨重代价。抚今追昔,孔子至今已二千五百年,历史已无法回头,孔子的理想并未实现。但他对生命的揭示,却是一道不灭的光芒,惟有此方能破除黑暗。否则,人类的光明何在?
这点光,就是性情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天既已生仲尼,我们为甚么不把他的光燃点下来呢?薪尽火传,这样才能永远照耀人间。这点光,其实就是性情。孔子相信,人有性情,就会自爱、自重、自觉、自行,所以一切困难都会克服。但最重要的,不是向外征服来满足我们自己的本能欲望,这样我们的野蛮兽性将永远不会被转化,如何成就人的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呢?孔子相信人会成长,生命会转化,从自然生命转向文化生命、道德生命、精神生命,一层一层的转化,这就是人的道路。必须明白,这种生命的转化与提升对人来说很重要。人离开母体后,开始走自己的路,那就是他的自由、他对自己的创造:对自己的创造的关键就是将他的本能自我化掉,否则永远是一只动物。所以生命成长必逆,逆才是修养。
成长就是先面对自己的弱点,先求改变。知识只是服务你性格的工具,若性格改不了,读多少书都没有用。再进一步,人的命运改变不了,人类的悲剧就改变不了。中国人讲算命、风水,以为一切命定,或环境因素决定,但最终还是容许人有自由,命毕竟还有它可改之道。命可改,性格当然亦可改。通过学习、通过锻炼、通过艰苦奋斗,我们还是可以成长,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自由,至少可以成就我们的人格。这就是孔子之教。
摘自《孔子知命之旅》,法住出版社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