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是田氏齐国第三任君主齐桓公田午在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设立的学舍,是专供游学到齐国的天下学者讲学、辩论、议政的场所,兼具学术交流中心、高等学府和政府智库的性质,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主要发生地,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稷下学宫从田午初创到随齐国灭亡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经历了初创、兴盛、中断、复建、消亡的发展历程。
初创于齐桓公田午时期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名词解释)
齐桓公田午即位之初,新生的田齐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田午弑君篡位,名不正言不顺,齐国内部人心未附,外部又有列国入侵。为了摆脱危机,田午延续齐国尊贤养士的传统,创立了稷下学宫,以国君的身份继续养士。
田午时期,稷下学宫已经初具规模,稷下先生已经活跃于齐国政坛。据西汉刘向《新序》记载,邹忌成为齐相以后,淳于髡等七十二位稷下先生一起去见邹忌,邹忌对稷下先生们用隐语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其才干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认可。邹忌任相国是在齐威王初年。此时稷下先生已经有七十二人之多,并且能够对新上任的齐相邹忌摆出老资格来询问其施政方针、考验其治国能力,可见稷下先生早在田齐桓公时期就已经活跃于齐国政坛。
兴盛于威王、宣王、湣王时期
齐威王时期,稷下先生十分活跃,特别是号称稷下先生之首的淳于髡,不但通过“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不飞不鸣”的隐语来劝谏齐威王,使齐威王下决心“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还被齐威王立为“诸侯主客”,为齐国从事外交活动于诸侯国之间。齐威王在接受淳于髡、邹忌等人的劝谏之后,开始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推行改革。经过改革,齐国国力逐渐强盛,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的国家,于是众多一流学者纷纷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便于此时来到齐国稷下,其他如邹衍、彭蒙、宋钘、慎到等也在稷下逐渐崭露头角。稷下学宫初步形成了诸子云集、百家驰说的兴盛局面。齐威王统治末期,齐国政治斗争激烈,政局动荡。邹忌、淳于髡等人先后离开齐国,稷下学宫陷入低谷。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齐国政局稳定下来,淳于髡等学者重返齐国。淳于髡再一次展现了他的辩才,他以“王好马、好味、好色,独不好士”的一番论述将自以为“好士”的齐宣王辨驳地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此外,稷下先生中的颜斶、王斗也分别劝谏宣王要“贵士”、“好士”、“趋士”。在三位稷下先生的劝谏下,齐宣王幡然醒悟,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始“重士”并采取了一系列礼贤下士的措施。对著名的学者,齐宣王赐给他们豪宅,授予他们“上大夫”的官号,使他们能够享受“上大夫”的待遇却不必承担实际政治职务。
这样一来稷下先生治学与议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并且更多的学者被吸引到稷下学宫来,一度衰落的稷下学宫重新兴盛起来。此时的稷下先生群体既有老一辈的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等,又有新到来的环渊、接予、季真、田骈、尹文、颜斶、王斗、荀子等。这些稷下先生一方面向齐宣王建言献策,提供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政治方略,一方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学术争鸣,客观上促进着学术的融合与齐国人才的培养,稷下学宫在此时达到鼎盛,成为天下学术文化中心。
齐湣王即位后,凭借威王、宣王时期积累下的强大国力,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一度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与此同时,稷下学宫也继续保持着自宣王时期以来的兴盛。从齐湣王后期,稷下先生田巴可以“一日服千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记载来看,稷下学宫无论从人数还是学术争鸣的氛围上都不减当年;此外,《吕氏春秋》载有尹文与齐湣王论士之事,《盐铁论》有慎到、田骈、接予、荀子以治乱之事劝谏齐湣王之事,其他如徐劫、季真、环渊等也依然活跃在稷下学术舞台上。可见,稷下学宫在齐湣王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鼎盛时期。
中断于燕军占领齐国时期
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齐湣王的心态逐渐骄横起来,特别是公元前286年灭宋之后,齐湣王更是目空一切,不讲策略地四面出击,对外穷兵黩武,对内竭泽而渔,丝毫听不进慎到、田骈、尹文、荀子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百姓不堪、宗族离心、大臣不亲”。于是“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荀子)适楚。”(《盐铁论·论儒》)稷下诸子在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无奈选择离开齐国,游学别处。公元前284年,燕、秦、赵、魏、韩五国合纵攻齐,齐国几乎灭亡。自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燕军占领齐国达五年之久,稷下学宫因此也整整中断了五年。
复建于田单复国之后的
齐襄王时期
公元前279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主力于即墨城外,燕军败逃,田单率军一路追击,各地齐国军民纷纷响应,于是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国成功复国。
齐襄王回到临淄后,立即着手招揽流散各地的稷下先生,重整稷下学宫,但“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此时的稷下学宫虽然得以复建,但无论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学术争鸣氛围及其社会作用方面,都与其鼎盛时期相去甚远,荀子成为硕果仅存的老一辈稷下先生。齐襄王在位十九年,无力使元气大伤后的齐国恢复生机,稷下学宫也每况愈下,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逐渐消亡于齐王建时期
齐襄王之后,齐王建即位,此时,秦国统一天下已成定局,秦相吕不韦广招天下贤才,荀子的弟子李斯、韩非皆入秦游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秦国已经取代齐国成为战国末年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勉强维持,名存实亡。齐王建在位四十余年,不与五国联合抗秦,只求偏安一隅、苟延残喘,齐国的败亡已成定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五国后大举进攻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稷下学宫随之终结。
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兴衰的鲜明标志,从齐桓公田午经齐威王、齐宣王到齐湣王,是田齐政权国力的上升期,田齐政权在威宣时期实力达到巅峰,成为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政权,因此孟子、邹衍等一流学者都愿意到齐国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助齐国早日统一天下,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政治抱负实现无望时,以天下为己任的稷下先生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齐国,去寻找新的能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齐湣王后期稷下先生纷纷离开齐国的原因。
齐湣王穷兵黩武而刚愎自用、不听忠谏使稷下先生们意识到齐国即将走上下坡路,再也不会有统一天下的希望了,于是慎到、接予、田骈、荀子等一流学者纷纷离开齐国,稷下学宫此时已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燕军占领临淄期间,稷下学宫中断达五年之久,后来虽然有齐襄王恢复稷下学宫,又有荀子重新回到齐国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但齐国经五国伐齐之战元气大伤,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希望,稷下学宫对一流学者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稷下学宫虽然恢复,但再难恢复昔日的盛况。齐王建时期,随着最后的精神支柱荀子的离去,稷下学宫名存实亡,直到随着田齐政权一起覆灭。
(齐文化研究院刘东祥)
【本文选自淄博晚报特此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