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国人几乎无人不晓,但你可知道,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功勋,同时也是千年望族的后裔?
这个千年大世家,就是吴越钱氏家族,它自五代十国以来,就枝叶繁茂,人才遍布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领域。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钱三强与钱学森的故事)
从最近的说起,钱氏家族除了举国闻名的钱学森,还有“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及“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他们被称为“近代三钱”。
钱学森、钱伟长及钱三强被称为“近代三钱”
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学森的侄子),也是钱氏后裔。
在文化界,有“文化昆仑”钱钟书,以及“一代宗师”国学大师钱穆。
往上追溯,有清代史学大师钱大昕、书画家钱沣;明代大诗人钱谦益,学者钱德洪;元初大画家钱选,以及宋代人称“有李白才”的17岁进士钱易……
有人统计过,自宋代至清代,吴越钱氏家族就出了350个进士。
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称:富不过三代。多少帝王世家,王侯将相家族,经过时移世易,变得籍籍无闻。
吴越王钱镠
可是吴越钱氏家族却缘何显赫千年、繁星璀璨?故事还得从钱氏家族的祖上——吴越王钱镠说起。
千年世家——溯源吴越钱氏家族
在乱世五代十国,到处战火纷飞,但在两浙地区的吴越国,百姓却过着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日子。
这一切,归功于他们有爱民如子的明君庇护。
吴越国创建人吴越王钱镠,出生于浙江临江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主要以耕作捕鱼为生。
据称,钱镠呱呱落地时,样貌奇异,父亲钱宽认为他是不祥之人,就打算把他扔进井里,幸得祖母苦苦劝告,他才得以保存活下来。
钱镠也因此得了个小名,叫婆留,那座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婆留井
由于家境贫困,钱镠年少就出来谋食,他开始靠贩卖私盐为生,随后又投军到临安石镜镇守将董昌手下。
智勇双全的钱镠很快成为董昌手下一名得力战将。有一次,黄巢军入浙,董昌寡不敌众,陷入危机。
这时,钱镠献计。他先率领数十名勇士潜伏在山谷中,剿灭了几百个入侵的黄巢军。
随后,他率兵撤退到一个叫八百里的地方隐匿,并吩咐路边的老妇,如果后面有人问路,就说临安兵驻守八百里。
果然,黄巢大部队到达后,听到老妇人讲驻兵在八百里,误以为是在八百里远的地方,于是就撤退了。
经过这事,朝廷对董昌和钱镠大加奖赏,钱镠渐渐地掌握了杭州的兵权。
不久,董昌权欲膨胀,起反叛之心,他自称皇帝,还设立国号为大越。
钱镠向朝廷举报了董昌的叛举,唐昭宗于是派他去讨伐董昌,数年后,钱镠击败了董昌。
唐昭宗念他平叛有功,就封他为吴王,随后又封他为越王,还将浙东、浙西十三州的地盘交给他统治。
就这样,钱镠成为了吴越国王。他即位后,致力于保境安民,为民谋福,尤其是修筑捍海石塘,治理了钱塘江潮患,千百年来被人称颂。
吴越王时期修筑了捍海石塘
吴越王不仅治国有道,在治家方面也十分重视家风传承。他为子孙后代立下“钱氏家训”,成为家族兴旺千年的“宝典”,让钱氏家族世代人才辈出。
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钱氏子孙订立了言行准则。
下面,就来看看钱氏家训的部分精华所在吧。
钱氏家训
钱氏家族精髓一:崇文尚教
钱氏子孙世代人才济济,跟钱氏家族注重教育的家风密不可分。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从以上几句家训,就可看出钱氏十分重视耕读传世。
以近代国学大师钱穆为例,他从一个高中生,逆袭成为大学教授及国学宗师,还创办了香港新亚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香港新亚学院
钱穆的父亲是前清秀才,他对儿子寄予厚望,盼望他成为有识之士,自钱穆幼年就教他读各种史籍经典。
钱穆九岁时,就会背诵《三国演义》,有一次,钱父带他去客人家,客人怂恿他背《三国演义》。
钱穆就在客人面前洋洋洒洒地背诵了一段,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后,他整晚沾沾自喜。
回家途中,经过一条桥时,钱父问他,“你知道桥字怎么写吗?”钱穆回答知道。
“你知道桥字左边的木字换成马字后,是什么字吗?”钱父又问。
“骄”,钱穆回答。“你觉得自己今晚的表现是不是很像这个字?”钱父挽住他的手臂,不动声色地问他。
钱穆听了十分羞愧,他明白父亲是婉转地教诫自己,学习要专注、踏实、勤奋,而不是哗众取宠,刻意卖弄。
从那以后,他就踏踏实实地治学,不再卖弄文采了。
钱穆13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临走前,他对钱穆的最后叮嘱是:“你要好好读书。”
钱父去世后,钱母遵从他的遗志,尽管生活拮据,也尽力支持钱穆读书。
钱穆能成为国学大师,除了父母的培育和自身发奋图强外,也得益于钱氏家训的规定。
国学大师钱穆
钱氏家训中有一条是“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提倡宗族内部要团结互助。
为保证钱家贫困子弟也能接受教育,钱氏家族广置义田,义庄等,其中部分收入作为教育经费,相当于设立公共教育基金。
钱穆就是家族义塾的受资助者之一,在义塾的帮助下,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钱穆的侄子——钱伟长,也从小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在钱穆和义庄资助下,他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又在多伦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力学专家。
他提出了开创性的“板壳内禀理论”,连爱因斯坦都看了论文都感慨:“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你想到了。”
还有文化大师钱钟书,也深受其伯父钱基成和生父钱基博的教育影响。由于钱基成膝下无子,钱钟书出生第二天就由他抱过去抚养。
年轻时期的钱钟书
钱基成是晚清时期的附贡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很注重培养钱钟书的学识。
他教钱钟书读书识字,学古文,带他去茶馆、去听书,又经常到书店租小说等各种杂书给他看,让他从小得以博览群书,兼收并蓄。
钱钟书九岁时,钱基成就去世了,他从此由生父钱基博管教。钱基博本身才学兼备,精通古文、文史和教育。
钱基博及钱钟书父子
与钱基成注重让钱钟书涉猎各种杂学不同,钱基博要求他专攻正统知识,引导他往治学严谨的学者方向发展。
在这两种教育的熏陶下,钱钟书既成为了博学多才的大作家,写出《围城》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一个专业的大学者。
钱氏家训对教育耕读的注重,是保持家族人才延续的根基所在。
钱氏家族精髓二:立品尚德
钱氏家族还注重子孙的立品和修德。在钱氏家训中,有这样的训诫: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大意是说做人做事要堂堂正正,遵循天地规律,言行举止要对得起圣贤。
钱学森的父亲在儿子登船赴美留学时,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由此可见,钱父对他要保持初心,恪守良品的殷切期望。而钱学森在美国期间,也谨记父亲教诲,兢兢业业地投入科研,堂堂正正地做人。
钱学森家庭合影
他的恩师——美国航天权威冯卡伦给他写推荐信时这样评价他:“无论对待科学还是所在的研究机构,他都能尽忠职守,全心奉献。这使他成为一个可以交付重任的人。”
足见,冯卡伦对这位中国学生品行和修为的信任。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意思是不要见到利益就心动想谋取,不要见到别人有才就心生嫉妒。
钱三强在带领团队研究原子弹期间,就全心从大局出发,积极为国家举贤,从不顾个人得失与名利。
他多次强调:“要顾全大局,将最好的、最顶用的人才用在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不分是你的,还是我的。”
正是他的大公无私和宽阔胸襟,让邓稼先、程开甲、于敏、朱光亚等科学家能在原子弹关键研究领域尽显其才,进而推动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发展。
钱三强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是说要严格谨慎要求自己,对待财物要清廉耿介。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曾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钱学森也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回国后,他享受国家领导的待遇,但却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数十年来住在原航天部的家属宿舍里。国家给他建了一座小洋楼,他却从未住进去。
他还经常将自己的稿费、科学奖金捐赠出去。有一次他获得100万港元奖金后,直接委托秘书代他转交给了某产业发展奖励基金会。
他跟别人联名发表了文章,也经常将稿费让给对方:“我工资比你多,稿费就你收下吧。”
这种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不就是钱氏家训所推崇的吗?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大意是繁花密柳中能开辟道路,才见真本领;在狂风暴雨肆虐中能站得住,才算立定了脚跟。
钱学森在遭美国政府诬蔑的五年间,身心受到很大的折磨,但他依旧能够沉下心来,投入科学研究。
图钱学森在美国
在这期间,他开创出一门新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在科学界引起轰动。
据称这门理论在当时属国际领先的学术水平,在自动化、无线电电子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逆境下能做出一番成就,正体现了钱氏家训“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的精神。
钱氏家族精髓三:家国情怀
钱氏家训也十分注重培养子孙的家国情怀,家训要求后辈要有心怀天下的大担当,要懂得舍小我,利大我。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训诫,让钱氏子孙勇敢挑起振兴中华的大梁,展现大公无私的贡献精神。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钱”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作出卓绝的贡献,挑起了科技兴邦的大梁。
周恩来曾说过:“如果中国科技界值一两的话,你们三个就占了三钱。”足见他们在科学界的份量。
钱学森在美国经历了5年的软禁生涯,历经重重困难才回到祖国。
钱学森一家回国
当时,美国前海军部长丹·金博尔曾咆哮:“我宁愿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不管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足见他的处境之艰险。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面临一穷二白的祖国,没有科研场地,没有科研设备,没有材料和工具,没有发射基地,也没有教科材料…….
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领导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所导弹设计研究所,启动导弹项目。
他全身心投入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最终促成中国实现“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推动中国航天科技的起步发展。
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自小就受伯父钱穆和父亲国学教育的熏陶,树立起振兴民族的宏大目标。
由于年少经历战乱和颠沛的生活,钱伟长在上大学前,没接受过数、理和英语系统教育,在这几个学科方面相当于零基础。
高考时,英语、物理、数学加起来只有25分,物理更只有5分。不过,他的国学和历史却属学霸级别,两科考到满分,最终考入清华大学。
“没有飞机大炮,我们不会自己造啊!我要学习制造飞机大炮!”在得知祖国因为缺乏精良装备就被挨打蹂躏之后,他这样咆哮。
正是这样一份果敢的民族担当精神,促使钱伟长这个理科盲最后选择了物理系,并凭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刻苦钻研,最终修炼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钱伟长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留影
在出国留学,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他师从冯·卡门教授,任职期实验室工程师。
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钱伟长无疑是前途无量,然而,这不是他的初衷。他的目标很明确,学到先进技术,回去报效祖国。
心知祖国经历多年战乱,亟需重建,他毅然辞去年薪8万美元的工作,回到祖国。
回来后,虽然历尽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相信国家和为国效力的信念。
要靠借贷过日的时光里,他本有机会再回到美国接受高薪厚职,但他放弃了,只因大使馆要他回答一个问题:“如果美国和中国打起了,你会效力美国吗?”
“我要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心口如一。”这是他的心声。
就算是在那个特殊时代,长期受到不公待遇的他,依旧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为国家和社会解决难题。
在被停职的十多年间,他变成“地下科学家”,为各领域单位做咨询、出谋划策。
钱伟长曾表示,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例如,应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要求,研究了测量地应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等。
他后来总结过,在这期间他做过类似的工作共有上百件。
同时,他坚持科研创新,仅靠着纸和笔,就完成了一部包括12000个三角级数之和的大表,超过国际公布的级数20倍。
他始终相信国家,相信苦难只是暂时的,国家发展终究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熬过那段时光后,钱伟长重新积极投入中国科技建设和人才培育中,在新中国科技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钱家另外一个卓越科学家钱三强,也是走科技兴邦之路。钱三强的父亲是文学大师钱玄同,曾任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杂志编辑。
钱玄同是一个身怀民族复兴使命的爱国志士,他努力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
作为文学大师,他本希望儿子走文学救国之路,但听到儿子抱有科技兴国的目标时,他就给予尊重和支持。
钱三强计划出国深造学新技术时,他的高血压病愈趋严重,手脚也开始不灵便,这时无疑最需要儿子陪在身边。
钱三强内心也很矛盾,但是父亲却深明大义地鼓励他离开,并嘱咐他要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钱三强带着父亲的嘱托,离开祖国去到巴黎,在居里实验室跟着居里夫人的女儿研究原子核物理研究。
11年后,他学有所成,晋升为“研究导师”,前途一片大好,可是,他却选择回国,助力改变祖国落后的科技面貌。
钱三强夫妇
回国后的他,担任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将后半生献给中国的核事业。
在他的主持下,新中国制成了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
1964年,中国宣布,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试验。
钱三强说过著名的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这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至今为人称颂。
钱家的千年兴旺繁衍,足以验证家训的力量之大。相对于血液基因的传承,家训就等同一个家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家族精魂的传承。
想必大家很熟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治国必先齐家”这句话,一个家风传统优良的家族,势必有利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给子孙立家训,很多家训流传下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例如,诸葛亮《诫子书》的“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朱柏庐《朱子家训》中有“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曾国藩家书》中有“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些家训不仅仅是家族人才延续的“宝典”,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的一个精神缩影。
资料参考:《蚕丝:钱学森传》、《钱三强的故事》、《钱伟长传》、《中国皇帝全传》
.END.
【文|文十玥】
【编辑|丹尼尔李】
【排版|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传奇特工袁殊,居然有五重间谍身份,他是如何做到的?
经历战争做过间谍、遭遇飞机失事……这个作家的一生比小说还传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