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

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

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倘若要选出近期观众心中的国剧最佳,于上月首轮收官,正在进行二轮播出的《人世间》大概率会高票当选。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这部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王海鸰和王大鸥编剧,李路执导的现实主义生活群像剧,用烟火气的场景、接地气的对话、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细腻地展现了周家三代以及他们的亲友

倘若要选出近期观众心中的国剧最佳,于上月首轮收官,正在进行二轮播出的《人世间》大概率会高票当选。

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

姓冯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冯的历史名人列表)

这部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王海鸰和王大鸥编剧,李路执导的现实主义生活群像剧,用烟火气的场景、接地气的对话、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细腻地展现了周家三代以及他们的亲友五十年的悲欢离合,再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人世沧桑。

“北京诗人”冯化成,对于周家来说,就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派”人物。

第一集就在他人口中进入大众视线,直到第五集才首次露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冯化成的出场,吊足了众人胃口。

第一次接到冯化成这个角色,成泰燊十分纠结。书中的冯化成是个负面人物,没有自己的精神意识,更像是被欲望支配的纸片人。说是“人渣”也不为过。

到了初稿剧本里,冯化成的精神境界有所提升,但因为婚内出轨,仍然带有“渣男”的明显色彩。

但冯化成的身份偏偏是诗人。成泰燊在心中对诗人有着很深的眷恋。不管冯化成的世俗关系如何,在成泰燊看来,诗人的诗性,是他要在冯化成身上挖掘的第一要素。

“抢救”诗人冯化成,重现那个时代诗人的精神风貌,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使命。

素来抱有极高文学热情的成泰燊,还亲自续写了《北陀寺的风》:“风怀着丝丝寒意/窜入毛孔,灭了心热/唤醒无上清凉”。

冯化成,“成化冯”,成泰燊塑造的冯化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

以下为成泰燊的自述。

从人渣到渣男,再到真正的诗人

2020年初,我在《巡回检察组》中饰演米振东,得到了李路导演的肯定。剧还没杀青,李路导演就跟我说,后面还有一部《人世间》,里面有个诗人角色,特别好,难度特别大,要不你来演吧。

我一听,说好啊。正好下部戏都约上了。

回来我就去读小说。结果当时读完,有点崩溃。《人世间》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有一种史诗感。但是冯化成这个人物,在精神上没有自觉意识。他就像人性之恶的化身,小说的作者对他有着严厉的鞭挞。

我想,这个角色难度确实太大了。但又转念一想,导演让我演这个角色,一定是想让我把这个角色的立体感给刻画出来。

我总有个想法:无论创作什么角色,我们终极的目的,还是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寓教于乐。从我个人的创作观念来讲,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和功能,是教化人心。他坏,一定要让观众看到他坏的足迹,错在哪一步,他是怎么变坏的,他也是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人渣。我觉得这世上没有这种事。

《人世间》有很高的典型性。在它的人物画廊当中,每一个角色代表着一个阶层,冯化成就代表着中国的诗人群体,但中国诗人并不都像冯化成一样。我想,最起码让下一代再看《人世间》的时候,不能把“诗和远方”的希望给灭了。

我对诗人很崇拜,他们是我仰视的对象。我在看诗人的传记时发现,他们也有人生的起伏,善恶交织的地带。

那么在诗人的人生里,什么是他最看重、不可忽略的?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爱情、家庭、包括工作,都是第二位的,精神追求一定是第一位的。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伪诗人。

我希望演一个真正的诗人。

王海鸰老师的剧本中,尽管已经把原著中的冯化成从黑色地带提亮了一些,去除了一部分劣根性,带到了善恶交织的灰色地带,但我觉得我必须把人物的亮色一面展现出来。

这也是抢救诗人冯化成的第一步。

梁晓声老师到剧组探班的时候,我跟梁老师有过探讨。平时也与李路导演和王海鸰老师反复交流。

我希望冯化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追寻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在“人世间”这样一个熔炉里,他可以犯错,可以有污点,也可以有灰色,但他是诗人冯化成,而不是渣男冯化成。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演员的本职工作。

开拍前,我给在剧中扮演冯化成妻子周蓉的宋佳写了几首诗。写诗的功用是什么?让宋佳知道我会写诗。成泰燊凭什么演诗人?要让她爱我爱得有理由。小宋看了说,哎,冯化成本成啊!

我们俩之前在电视剧《天地民心》里,就演过一见钟情,生死相许的苦命恋人,最终无缘走在一起,发誓来世再来报答彼此,所以还是有“感情基础”的。这次19岁的周蓉去贵州追随诗人冯化成就像是一场轮回。不同的是新的人物关系中冯化成是个受难诗人。虽然这首诗剧里没用,但就这么一下,我想她演起来心里就有依据了。

拍摄中我一直在想,观众怎么接受冯化成?首先,他必然有那个年代最典型的诗人气质。那么不用台词、不用语言,怎么让观众感受到他的诗人属性?

冯化成是“右派”一代诗人。我就推测那个年代的诗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受什么样的影响。

那个年代的诗人的作品中,还追求传统诗歌和严肃文学。他们对平民阶层的体悟是敏感和超越的。冯化成早期忧国忧民,才会变成被管制的对象。

火车站被抓的那场戏导致周母成为植物人,是观众讨厌这个人物的起点。然而,他写诗悼念周恩来,完全出于对周总理的敬意。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他为什么非要在车站大声读诗,但那个年代的人对总理的感情是无法用理智控制的。

冯化成这个人物血液中的诗性,是不可动摇的。他以一首《北陀寺的风》救了光明所在的寺庙之后,秉昆请他吃饭,他桀骜地说:“作为一个诗人,总要为社会留下点什么”。我不能演一个概念性的诗人,而是要塑造一个个性的、独特鲜活的真正诗人。

我内心的诗人冯化成,逐渐立体了起来。

冯化成出家早有铺垫

有了精神高度,还要有情感浓度。在最初的剧本里,冯化成跟女儿的情感链接缺失。我又开始琢磨了。

父亲对女儿的情感是天然的,谁都不例外。更何况最初跟周蓉和玥玥在贵州的十年,是冯化成一生中最美妙的十年。我坚持了一个细节:每一次到周家,每一次过年,不管女儿多大,冯化成去了以后,始终是抱着女儿的。

这样跟女儿的感情基础就铺垫到了。我跟王海鸰老师沟通了我的想法:回到吉春以后,吵架的主要原因,是冯化成想要把女儿接回家。为了改变与女儿分离的家庭状况,送礼分房,也就都顺理成章了。

在塑造人物上,我想首先要爱这个人物,深深地扎进诗人冯化成无奈命运的酸甜苦辣中。演员如果没有对人物的苦难感同身受,建立真实信念,观众也就不会共情,被冯化成气到动了真气,骂到变成网暴。

冯化成挨骂的高潮是出轨那一段。有的观众说,大过年看个剧,把我气得血压都上去了。其实,准备跟王紫的那场戏时,我痛苦死了。

原本的方案是,王紫和冯化成喝咖啡,冯化成倍感委屈,痛哭流涕,两个人就出轨了。

我说这怎么可能呢?书里的冯化成这样或许可以,但我演的冯化成不可能这么渣,人设变了。让我这么演,我肯定出不了轨,我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儿。

我说冯化成出轨可以,但有两个条件:第一,除非是酒后,失了理智;第二,是苦闷中遇到知音,心心相印。

到了开拍的时候征得了导演的同意,我就把《寻找》那首诗加进了剧本里。她要给我喝咖啡,我说每天失眠都睡不着,喝咖啡就更睡不着了,她说我有酒啊……

两个人同病相怜,你一言我一语,在诗歌的理念上达成一致,再念念那首新诗,就成了知己——出轨这场戏,就这样完成了。

按原计划,冯化成出国以后落魄了。他结局不好,观众的气也就消了。后来结局有变,冯化成的改成了出家为僧。这下观众又炸了,觉得便宜这个渣男了。

其实之前一直没有说他要出家。因为疫情,法国的戏拍不了,没了,问题出来了:冯化成怎么收尾呀?

冯化成作为周家女婿,在以周家为载体的这个故事里,搅起了多少风浪啊。观众对冯化成是爱是恨,或理解或不理解,积累了多少情感,必须有个结局。如果他走了以后,不了了之没有一个结局,对观众无法交代。

大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说,干脆死了算了,渣男。但是导演说,我们这个戏死的角色太多,太惨了,不妥。

我一听导演那意思,冯化成可以不死,我就有点希望了。

《北陀寺的风》的最后四句,是我续写的。实际上在我心里,冯化成已经跟北陀寺的“无上清凉”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体会冯化成整个的身心世界,他走到这一步,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

冯化成就算在吉春不得志的时候,他依然在不懈地创作。即使他送礼、拉关系,站在那个时代设身处地地想:当时的创作环境,已经对诗人很不友好了。冯化成并不是想制造不公平竞争,其实恰恰相反,他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得到重视认可。

我做案头工作时,翻阅了众多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从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东坡,到现代诗人,我发现绝大多数诗人在精神上都有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超越性。

我看了二十世纪以来历代诗人的人生轨迹,对我启发比较大的是李叔同,李叔同了悟人生,遁入空门。那么我觉得冯化成在那个年代,是完全有可能出家的。

我把冯化成每一场戏与后面出家建立了关联,让他心路历程真实统一合理化。必须找到内心依据,要不然没法演。

很多观众读了《北陀寺的风》,都有一个共识:冯化成的诗当中已经注定了要出家的命运。

那冯化成在哪出家?是北坨寺还是在贵州?我想他应该在贵州出家。除了因为他和周蓉在贵州生活过,我还有一个想法:我所喜欢的王阳明就在贵州龙场悟道,当时也住在山洞里。

我希望冯化成在贵州悟道,找到自我。这样,在《人世间》这样一个史诗电视剧中,观众能从冯化成身上看到文人的使命和担当。

阅读诗人传记的时候我发现,好多诗人跟他们的女儿关系是有遗憾的,甚至作了一些忏悔。我想应该把诗人这个群体的辛酸,客观地展现出来。

为了把想法付诸实践,我和王海鸰老师进行了很多深度的对话,每次发微信都用满60秒。王老师最后作的那首给女儿的诗,写得太好了,很真切。

很多作家朋友看过剧后微信跟我说,你把一个文人内心的悲苦给挖出来了。

观众追剧后冷静下来,跳出爱情线和家庭,再看冯化成的内心世界,是不是能同意我的说法?我觉得冯化成是《人世间》中精神成长变化最圆满的人物。

他是俗人,是诗人,也是僧人。是荧屏上真实可信的人物。

我有一个“绝对标准”

冯化成曾在剧里说,“赞同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艺术创作活动中放弃追求绝对价值、绝对标准。”

事实上,作为一个演员、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无论艺术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个“绝对价值”:要以“道”为标准,即“艺与道合”。

艺术要创新,要多元化,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法下,我认为艺术的最高追求是至道、至真、至美。即有没有很真实地反映人性,传递人性之美。

我希望我演的冯化成,作为一个诗人,通过承受命运的升降沉浮,能够觉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是他的最高使命。

作为演员,我希望我演的每一个角色,首先是一个真实立体的人,尽力挖掘出每一个人物的人性深处特有的个性使命。

比方说人民作家柳青,他要开辟、探讨小说创作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他从哪里开辟?他就要扎根土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闭门造车,不牺牲在政治的口号里。

再比如《巡回检察组》的米振东,作为一个孤儿,缺失爱,有一个比较孤独敏感的童年。他天性中渴求爱,用极端手段追求正义和公平。他睚眦必报,愿意为了养父母拼命,说明他有民间侠义之心——在装修队供奉的那尊关二爷,就是他的信仰。

作为演员去塑造角色时,除了传递人物的个性特质以外,我希望我演的每一个角色,他的灵魂是立体落地的。人物的底色具足之外,再找到人物灵魂深处的亮色。

从演技方面来说,我觉的要还原角色的习惯、性格特质,这是外在的东西,是剧本约定俗成的人设的基石。

但演员不能复制剧本,而是要通过文字的剧本、人设,找到这个人物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种子和根源。

这段时间,观众把我以前演的每一个角色翻出来看,说能在人物的眼睛里看到光。

我个人觉得,演员要通过禅修清净自己的灵魂,让它变得无我无色,它是角色的发动机,是源头活水。如果仅仅去刻画角色的特质,是在塑造角色,而没有成为角色。那演员和角色的神韵、灵魂就会有冲突,人物的心光就无法开启。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看到的是演员,而非角色本身。

作为演员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透明的容器,像一张白纸一样接纳角色。这样角色的眼眸深处才会有光。

如果演员带着自我情绪、批判、审视角色,就不能达到至真至美。就无法和角色融为一体。

【对话/李星文撰文/赵简一】

上一篇: 两山战役时间(两山战役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钱三强与钱学森的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