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9月7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名单,阿信家今年的2本新书位列其中。
分别是《党的政治建设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什么节日)
入选这份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名单,分量有多重呢?
就这么说吧,今年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总共报送了2240种选题,经评选论证,最终确定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60种,其中图书选题只有140种。
此次入选,也是继《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之后,中信出版首次有两种图书同时进入到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名单中。
作为国家重点出版单位,中信出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工作,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全力承担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不断发挥主题出版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作用。
接下来,就由阿信来为你一一介绍今年入选的两本图书吧!
张忠军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主任、法学教授张忠军,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规定,在《党的政治建设论》中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历程中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力求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大本大源”,揭示党的政治建设的道理学理和实践要求。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政治问题是根本性大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和“提高政治能力”等方面来论述。
张忠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新的部署安排,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深邃的理论洞见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创造人类历史上新的发展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孕育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
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总结和思想结晶,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伟大创新。
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徐立京徐冬冬著
但事实上,早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之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从科学上肯定,也从文化的意义上肯定了二十四节气,认为这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地位崇高,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此为出发点,两位作者: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创者徐冬冬,一位负责撰文,一位负责书中百余幅插图的创作,前后耗时打磨了8年,才有了第一本用中国抽象绘画的语言来描述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书。
另外,书中还特别请来了王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等一众专家学者,从文学、科学、哲学等不同维度阐发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意义与影响,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一个县城,最早产生于夏朝,基本上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包含了天文、地理、农业等知识,是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种大思维、大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对一个个现象简单的描述与记载。
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文明成果,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所包含的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是正确的,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完全准确的。
除此之外,谈中华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既是中华历法对四时变化的概括,又是一首简明、纯真、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对于天地、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先祖、对于重农亲农的先民生活的颂歌、情歌。
更是中国人的生命观,是自然观,是世界观,是宇宙观,是自古弥留的乡愁乡情,是对于神州大地的赞美与亲近,是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关注、兴味、好奇、想象与富有好生之德的价值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
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但都出自中华历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皆当传承,皆应发扬。
附: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