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外景
榆林窟第2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平面为方形,覆斗形顶,中心设佛坛。佛坛上存清代塑造的文殊菩萨及侍从一铺七身。东壁中央画文殊变一铺,文殊上部画有涅槃图。南北两侧各有一铺说法图,在文殊变与说法图之间及正壁两边共有四幅条幅式画面。南北两壁各画说法图三铺,从听法的菩萨和天龙八部众神的形象及服饰看,具有西夏人物的明显特征。西壁门南、北侧各画水月观音一铺。下部画西夏供养人的画像,并有西夏文题记。
榆林窟(榆林窟第25窟)
2窟内景(西夏-元-清)
榆林窟第2窟最大的亮点为西壁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美轮美奂的水月观音图。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礼拜观音。
2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图
北侧的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裙,左手抚左膝,右手持飘带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海面上一童子正乘云而来,合掌向观音礼拜。天空彩云浮动,一弯新月高悬天际。右下角可见一位年轻的僧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仰首虔诚地隔水遥礼观音。僧人身后有一位头戴金环、披散着头发、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举到额前遥望远方,左手牵着仅仅露出头部的马。此画面表现的就是玄奘取经的故事,僧人是玄奘,猴脸人物是孙悟空,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时也路过了瓜州。由此可见在明中期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成书之前,玄奘西游的传说故事就已经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了。
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
2窟西壁北侧玄奘取经图
3窟内景(西夏-清)
本窟亮点颇多,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分立于壁门两侧的四米高的西夏文殊变与普贤变壁画。西壁门北的文殊变绘文殊菩萨及眷属在云海中行进,上部有雄奇的山水为背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安详地坐在青狮背莲花座上,周围有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一行人共同渡海前行,场面蔚为壮观。
3窟文殊变壁画(西夏)
3窟文殊变壁画局部
西壁门南的普贤变上,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座,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侍从,错落有致地跟随在普贤菩萨周围。普贤身后,奇峰突起、雾锁山腰,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寺院楼阁错落有致,水榭雕栏曲径通幽,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国草木馥郁繁茂。
3窟普贤变壁画
3窟普贤变壁画(局部)
在普贤变左侧的一角,同样有玄奘取经图,师徒二人均双手合十做礼拜祈祷状。这两面壁画宋元工笔画特征明显,可谓曹衣带水、吴带当风,人物栩栩如生,服饰轻盈飘逸,山水景色错落有致,云雾海浪波澜壮阔。更令人震惊的是,两面壁画上皆未发现墨线,由此推测这两面巨幅壁画可能未打底稿,应为一位不知名的画师一气呵成所绘制。
3窟玄奘取经图
25窟也尤为让人印象深刻。本窟为中唐时期吐蕃占领瓜州之后所建造。此窟分为前后室:前室之前有进深较长的前甬道,前室平面横长方形,一面斜坡顶,经过较短的后甬道进入主室。主室为平面方形的覆斗顶窟,中央设方形佛坛,坛上仅存主尊彩塑像一身,为清代重修的结跏趺坐像,其余彩塑已毁。
本窟壁画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夺目,人物丰满生动,主要内容有:前室门上残存有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门南和门北分别绘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主室窟顶残留有千佛;正壁绘密宗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北壁绘弥勒经变;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前壁门两侧分别绘文殊变、普贤变。丰富的佛教人物绘画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唐代生活场景,如舞乐图、吐蕃婚礼图、耕种图等,可谓大千世界尽在其中,让团员们叹为观止!
25窟内景(中唐)
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
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图
25窟北壁弥勒经变图
25窟北壁弥勒经变图中的吐蕃婚礼图
25窟北壁弥勒经变图中的耕种婚礼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