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有一个观点,不知道大家怎么想:
想要彻底地征服一个人,究竟应该从精神入手还是从物质层面入手?
这个问题放在个人层面可能不太直观,毕竟杀伤肉体与毁灭精神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是,如果将征服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呢。
动精神还是动物质?
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各种各种的思想家与统治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该怎样让我的臣民永久忠于我,让我的统治世世代代以至千秋万代,可以无忧无虑的延续下去?
从皇帝的角度,应该是精神上的封锁更加彻底。因为在我的理解中,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民对于政治并没有很敏感,相反,即使改朝换代甚至外族入侵,摆在他们面前优先级最高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吃饱饭,活下去”,再次一个是“如何娶媳妇,让家族延续”。
所以一个皇帝要做的,不过是轻徭薄赋,吏治清明,让老百姓年年都能够活得下去,这样的统治理论上是可以无限“续杯”的。
然而,历史是真实不是理论,封建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能够长存。活得最长的竟然是一开始的周朝,八百多年的时间跨度傲视群雄,开始即巅峰,这话对中国的朝代更迭来说一点没错。
以封建王朝来说,几乎是从确立制度起,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各种制度上的表现一代不如一代。
【临其诗境】
统治者们似乎搞错了一个重点。一个是君,一个是民,两者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真心待民,让他们“幼有所养,老有所终”,谁闲的没事会想到造反呢?
但有些东西是刻在人性中的,统治者们很少想到君民关系,他们只在乎如何维系统治,如何控制子民。
大多数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思想控制。
专制者们前赴后继,从周厉王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直到清朝猖狂已甚的“文字狱”,对思想的控制纵贯整个封建王朝。
历史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次思想控制,大概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了。
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历史上的评价不知凡几,对此的诗歌文章也不计其数。但是其中表达的观点大同小异,很少有人能讲出什么新意,讲出深度。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首唐代诗人罗隐的《焚书坑》,里面阐述了罗隐本人对于祖龙焚书的观点,以局外人客观而轻松的态度嘲讽了秦始皇的目光短浅不择手段。
【经典原文】
【条分缕析】
诗歌的内容很简单,加在一起只有28个字,不过作者在这28字中下了功夫,读起来也是逸趣横生,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猜测着作者的心思。
上来第一句就很有震撼力,一千年的那场大火,本来应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是足以不衰不朽的神迹,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现实一如既往的残酷,千年前的痕迹,无论曾经有多么辉煌,现在不过是一抔尘土罢了。往事如此,英雄枭雄亦如此,在岁月面前,终究只能尘归尘,土归土罢了。
看着那一抔土,人们还能回忆起千年前的那场大火,所以路旁的耕者也为之伤神。可能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偏偏要写到农民呢?
这其实是作者的刻意布置,整个两句中没有出现自己,但是自己的态度已经通过这个“耕者”表达出来了,连不知诗书为何物的耕者都为此而伤心,又何况罗隐这位读书人呢,实际上是借农夫的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看似“无我”,实则“有我”。
最后两句罗隐更是“我不装了,我摊牌了”,开始了对秦始皇的嘲讽。他的嘲讽与其他人相比也是独具一格,是那种“阴阳怪气”的嘲讽,比直接的讽刺更加伤人。
好一个秦始皇,他的算盘打得还真响啊!不会真以为控制住诗书的流传就能让自己的王朝永垂不朽吧?不会吧,不会吧?
祖龙要是能听到,估计直接都上去揍他了。
秦始皇为了统治天下真的做了很多努力,以至于后来人们起义只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连正经的武器都没有,但失去了民心的政权总归是活不久的,再加上后来沉迷于长生不老,都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惨淡收尾。毕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要让秦始皇一下子做到完美,也是不现实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