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在世时,在姜尚的辅佐下已经做好了讨伐商纣的准备,只等时机成熟。继位的周武王心思缜密,为保万无一失,又与师商父姜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厉兵秣马,周密筹划。期间还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最后至于把握住时机,一举推到商朝,开启周朝新纪元。
讨伐商纣之战需要各路诸侯的共同参与。天下虽然三分之二的诸侯已归顺周,但战争一旦打起来,诸侯会不会听从指挥?会不会半路反水?会不会协同作战?这都关系到大局的成败。
由此,武王九年,武王与师尚父决定做一次战前的预演,检验各路诸侯的响应情况。
周武王伐纣灭商(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役)
军演开始,誓师将台上,师尚父姜尚白发飘飘、威风凛凛:
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黄钺白旄,即以黄金为饰的斧子;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此为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征伐的主帅。由此可知,师尚父姜尚被武王正式认命为东征伐纣的主帅。
姜尚的号令铿锵有力,咬钢嚼铁,透着大帅的威严:“苍兕[sì]苍兕(掌管舟楫的官),现在我命令你,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了就斩首!”
一声令下,王师浩浩荡荡到达盟津。各路诸侯不召自来的有八百之多,他们高喊说:"讨伐商纣!"
武王被这激动的场面感染,但还是理性地告诫说:"还不行!"他没忘本次出征是“军演”,目的达到了班师而归。
本次军演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演习了。它验证了武王的号召力,增加了武王与姜尚征讨商纣信心。于是,两人共同写下《太誓》,表达伐纣克商,志在必得的信心。可惜,时代久远《太誓》并未传世。
一切准备就绪,还需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武王与姜尚这一等又是两年。
而此时的纣王,“不作死不会死”,正在向死亡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殷本纪》记载:
促使武王发兵的是,纣王把最残暴的手段用在了自己的亲叔叔比干身上。
孔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殷本纪》记载:
纣王恶贯满盈,失掉了民心,统治集团内部瓦解了;天下诸侯讨伐商纣王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武王感到征伐商纣的好时机终于等到了,但出征并不顺利。
武王承袭文王的传统,做大事前都要算上一卦,这次东征伐纣关系重大,更要看看龟兆的指引。但龟兆显示不吉: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电闪雷鸣,大雨突至,也预示着出兵不利。在此情况下,师尚父姜尚的果敢决断表现了出来: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纣。
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因纣王已失掉人心,军队纷纷倒戈。武王、师尚父的战车“驰之”,如入无人之境,直捣王宫。
《殷本纪》描写纣王才智过人,勇猛强悍: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但结局是这样的凄惨,真是讽刺:
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
被武王斩下头颅,挂在白旗竿上示众!为纣王出尽坏主意的妲己也被处死。
纣王的下场与商朝的崩塌说明了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失民心者失天下。
武王伐纣的胜利代表了商王朝的结束,周王朝的开启。第二天的庆祝仪式非常隆重:
武王站在社坛上,被人们簇拥着,周公旦持大钺,毕公持小钺,护卫在武王左右。群臣手捧明水(祭天的净水),师尚父姜尚牵着祭天的牺牲。尹佚朗读祭文说:
“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武王向天拜了又拜,跪拜,说:
意思是讨伐商纣,割除殷商,是受了天帝的指引,奉天帝英明的指令。
拜祭天地的社坛叫“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周武王站立在商王朝的社坛上祭天,宣示了朝代的更替。
接着,武王接受师尚父姜尚的建议,做了几件大事:
把纣王积聚在鹿台的钱币都散发给百姓,发放纣王屯积的粮食,赈济贫民。
为安抚商朝遗老,武王"封比干墓,释箕子囚。"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修治周朝政务,开启大周王朝新纪元。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
走笔到此,我又想到了当年渭水边那次改变命运的邂逅。姬昌“猎”霸王师,姜尚“钓”圣明君,两位老人手挽手乘车而归的情景似浮现在眼前。
这正是,你给我一个平台,我还你一个未来。周文王与姜太公互相成全,终成历史佳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