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隋炀帝陵墓在扬州哪里(隋炀帝陵在哪里)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中国的城市,我首选洛阳,这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5000千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100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100个历史遗址系列之三十:隋炀帝冢
隋炀帝冢
隋炀帝冢位于洛宁县东宋乡郭村的东南方的荞麦山中,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小山,当地人传说这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称其为“隋炀帝冢”。同时,附近村民又将该小山称作香炉山,说该山专为隋炀帝杨广供奉香火而设。这里以前翠柏参天,当地人又称该山为“柏山”“柏树疙瘩”。
据该村吴姓村民介绍说,“柏山”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根据山的形状和土层来看,该山应是人工筑成的。以前山顶有一个圆形洞口直通山内,深不见底。那个圆形山包就是杨广的墓顶。香炉山西有一寺院,叫“圣水寺”,据传寺内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杨广墓”。寺内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间的石碑对杨广墓曾有记载。有查阅史料,据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
另外,“杨广墓”脚下还有“一川一河”,即“渡洋河”和“锦阳川”。郭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这里的“川”和“河”都离不开一个谐音“杨”字,其中“锦阳川”谐音“敬杨川”,似有敬奉杨广之意;“渡洋河”谐音“度杨河”,即超度被部将宇文化及缢杀的杨广到极乐世界。与此同时,也有说“锦阳川”谐音“禁杨川”,“渡洋河”谐音“杜杨河”,意思是禁止、杜绝杨广这样的暴君,使其永世不得再生,确保天下永远太平安宁之意。
隋炀帝杨广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在位期间统一江山、修建大运河、大兴城、营造东都洛阳城,西巡张掖、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改革创新、增设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形成;他还三次派人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三游江都,三征高句丽等,开凿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影响后世上千年。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置粮仓,大修文治、制定新制度,方勤远略威震八方等许多功绩,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在其统治的前期,曾多次普免钱粮,连续四次大赦天下,可是国家的财富依旧是越来越多,人口也是不断增长。《资治通鉴》也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明朝的于慎行说:隋炀帝“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也评价他“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