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三年的一天,登州一个靠海的学堂里,一位老先生郑重地将他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从今天起,你们可不能再随意和小戚同学打闹了,他现在已经是大将军了!”
同窗们“哇”的一声,纷纷对小戚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然而我们的小戚同学却是很淡定,他扭过头看着窗外。窗外的不远处,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海,不远处的海岸上,耸立着一门门海防炮台,小戚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那些炮台,满是坚定。
这一年,戚继光的父亲去世,戚继光世袭罔替父亲的官职——世袭四品明威将军、登州卫指挥佥事,而戚继光才17岁(虚岁)。
戚景通(戚景通的父亲)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另一说法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莆禧古城北门戚继光石雕像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我国的山东沿海等地,其中,戚家所在的登州卫便成了海防的前哨。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到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任登州卫的指挥佥事,戚家已经有前后五代都在镇守登州卫,站在了抗倭最前线,共历一百四十余年。
戚继光之父戚景通,曾升任山东总督,并负责备倭军事,也曾奉诏入京担任神机营副将。戚继光便是生在了这样的一个将门家庭,而这样的家庭不仅给予了戚继光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职位,更重要的是戚家百余来年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这也为戚继光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奠定了基础。
自公元1555年起,戚继光怀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投身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创建了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
去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戚继光19岁时在台州抗倭时期写下的诗作《韬铃深处》,"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体现了一个"横戈马上"的将军在抵御外侮战争中所表露的伟大人格国和崇高的思想品质:要为国家边疆安宁及人民安居乐业奋斗一生的远大抱负。
戚继光领导"戚家军"先后同倭寇作战80余次,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与俞大猷等名将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是戚继光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后来,他奉命调到北方前线,镇守蓟州,承担起守卫京城重畿的重任,"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有效地捍卫了京师重地的安全。
戚继光被称为文武兼备的"儒将",一生40多年军旅生涯,大小百战,一直保持全胜,镇守北方十年,使鞑靼不敢踏入大明一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找不出第二人,堪称杰出的军事家。
《明神宗实录》评价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自己一腔热血如同繁霜一般,将千峰秋叶染红。
这是暮年时戚继光写的一首诗,他忠贞不渝的报国精神在这首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戚继光怀着“但愿海波平”伟大抱负及切实有效的治军才能、身先士卒的勇气和出色的军事才干荡平东南倭患,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富庶、边境安定,永远为人们所追念、赞叹。
他是反抗外来侵略的真正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戚继光##戚继光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明朝##戚继光从嘉靖年间就给大明卖命,戚继光是什么下场?#
#戚继光和岳飞谁更加伟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