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呢?
也许是冰淇淋的五彩缤纷,也许是桃子味汽水的晶莹剔透,也许是大海的湛蓝,但对于热爱古陶瓷的朋友们来说,或许龙泉窑的那一抹青翠,才是最适配夏天的颜色……
宋龙泉窑青釉三足炉,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梦(夏日梦伯兄寄江南)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浙南山区,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脉连绵不绝。繁盛茂密的树木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为修建窑炉、发展制瓷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龙泉地形地貌(图自龙泉市人民政府官网)
龙泉窑,就诞生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里。
早在东汉时期,今浙江东部地区的绍兴、余姚、慈溪一带,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烧制青瓷的中心——越窑。越窑的窑火经历数百年而不熄,在晚唐五代时期,还创烧了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
唐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图自网络)
北宋初期,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龙泉窑,深受越窑的影响,烧制与越窑特征相似的瓷器。
靖康之乱以后,宋室南渡,最终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都城附近的窑场烧制高品质瓷器的任务一下子重了起来。龙泉窑抓住机会,积极转型,开始模仿南宋官窑的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自身鲜明风格特色的产品。
南宋青釉象钮盖罐,龙泉窑产品,丽水市博物馆藏
图自《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浙江卷)》
关于南宋时期的龙泉窑,还有一个可能并不是那么美丽的传说。
传说南宋时期的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都擅长烧制瓷器。生二嫉妒哥哥生一烧瓷比自己烧得好,便趁人不备,往生一已经调配好的釉料里撒了一把土。
毫不知情的生一用已经改变配方的釉料烧制,没想到出窑的瓷器浑身满布颜色深浅不一的开片,更形成一种别样的美感。惊讶的生一到处询问缘由,生二见状,只能承认了自己曾经偷偷往哥哥的釉里加料。
哥窑青釉碗,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后果是生二没有想到的。兄弟两人从此分家。生一由于是哥哥,烧出的瓷器便被称为“哥窑”瓷器;生二烧出的瓷器则被称为“弟窑”瓷器,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与传世哥窑瓷器的关系,是困扰古陶瓷研究界多年的问题,学者们至今仍在探索。然而即使没有哥窑传说的加持,龙泉窑瓷器也别具一番独特的魅力。
梅子青和粉青是成熟期龙泉窑产品具有代表性的两大釉色。梅子青色如其名,色泽青翠,令人联想到梅子的颜色。粉青的釉色则更显浑厚质朴,淡雅温润。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上海博物馆藏
有学者认为这种釉色即为梅子青
图自上海博物馆官网
南宋粉青釉簋式炉,湖州市博物馆藏
图自《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浙江卷)》
同样是浙江地区烧造的青瓷,为什么越窑瓷器就没有这样温润厚重的感觉呢?这要归功于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工艺上的创新。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工匠们,首先在釉料的配方上做了一些改进,提高了釉料中氧化钾的含量,将传统的比较稀淡的石灰釉改进为粘度大、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
在施釉的环节,采用多次施釉的方法,用增加釉层厚度的方法来降低釉层的透明度,形成凝重、深邃的质感。
龙泉窑瓷片,可以看到釉层极为肥厚
图片为作者自摄
瓷器正式入窑烧造时,对窑炉中还原气氛的良好控制,也有助于降低铁离子被氧化的概率,形成青葱的颜色。
宋元时期龙泉窑青釉鱼耳纸槌瓶,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自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因此,无论是梅子青还是粉青釉色的龙泉瓷器,都会呈现出一种类似玉器的质感,让它们即使身处宋代这样一个陶瓷产品异彩纷呈的时代里,也显得特色鲜明,格外出众。
龙泉窑的历代工匠积极改进技术,向人们贡献出色泽美丽、质量上乘的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吸引了海外人士的目光。宋元时期,大量的龙泉青瓷从广州、泉州、温州等港口出发,去往世界各地,备受珍视。
南宋龙泉窑青釉碗(镶金釦),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自弗利尔美术馆官网
明代前中期,朝廷实行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政策,同时积极招徕各国派使臣称藩纳贡。朝廷对藩国实行“薄来厚往”的政策,常常回赐使臣们丰厚的贡品,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龙泉瓷器。
但即使有了朝廷回赐,使臣们仍不满足。据《明史》记载,永乐二年琉球使者在朝贡期间,虽然已经从明廷获得了六万多件瓷器的赏赐,还是“私赍白金诣处州市磁器”,带着大笔资金偷偷跑去处州购买瓷器。
处州就是龙泉窑所在地,可见当年龙泉窑瓷器受海外同胞欢迎的程度。这些异域的龙泉青瓷所有者,也对来自中国的瓷器宝爱非常,即使破裂也舍不得扔掉,而是用各种办法加以修复。
16世纪,龙泉青瓷传入欧洲,被誉为“雪拉同”(Celadon),身价不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花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为龙泉青瓷专门建造了储藏室。“雪拉同”的质感和美丽色彩,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持续不断的追捧,随后传入的白瓷、青花瓷等,也延续了中国风的魅力。
茨温格宫,位于德国德累斯顿,奥古斯特二世在宫内建陶瓷馆,储存他收藏的中国瓷器
明代以后,由于景德镇的崛起、海外贸易形势的转变等多种原因,龙泉窑终于走向衰落。那一抹延续了数百年、曾经遍布世界的青色,如今更多地存在于博物馆里和考古工地上,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找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