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文)
拜年
每到新春佳节,亲朋好友、同事邻里之间见面总要互相庆贺道喜,“过年好!”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祝福口语。一般讲,拜年时间从除夕夜开始,直至正月下旬基本结束。拜年时,晚辈会收到近亲长辈的祝福语和“压岁钱”。新婚夫妇在拜年时,先给男方至亲拜年,正月初二给女方至亲拜年,同时会给亲戚带上一些礼品,那些亲戚也会返赠一些礼品(俗称“添牛犋”)。
土默川平原(土默川在哪)
在土默川上的民间,一般人家只吃五顿饺子(正月初一到初五)。正月初二接“财神”,初三迎“喜神”,初五那天称为“破五”,家庭主妇在黎明起床,将屋内打扫的尘土垃圾归入箩筐送到门外,在上面放一纸人一起焚烧,点放鞭炮,也叫“送穷”。在初八这天,人们认为出门最为吉利,因此也称“游八仙”。在初十这天,人们会过“十指”,这一天妇女忌针线,中午吃莜面。有的人家在晚间的暗处放上油灯设祭,据说是为老鼠娶亲时所用。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除了家人团聚吃饭喝酒外,还要出门参加或观看各种民间社火活动,那时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舞龙灯、逛九曲等等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非常热闹,有的地方这“二年”比“大年”都红火。
在土默川上的民间,“过大年”一般一直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后才基本结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有电话、电报、书信、贺卡、短信拜年等,但编者还是觉得过年走亲访友等传统形式更有滋味。
挂红灯
民间有句俗话:“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人们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外挂起大红灯笼呢?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宫中的一只神鹅降落在人间,后被人间的一位猎人用箭误伤。玉皇大帝闻讯后大怒,下旨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放火焚烧人间以泄恨。当时,天宫里有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她不忍心看到人间遭此劫难,于是偷偷下凡,把这一噩耗告知民间。人间的百姓得知这一消息,非常害怕恐慌,议论纷纷,思谋着如何才能躲过这一灾难,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个办法:在正月十五的前后三天,家家门前挂上红灯、点燃火堆,做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玉帝在天庭遥望人间已经起火,也就没有派人下界放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逢凶化吉的不寻常曰子,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燃旺火庆祝一番。这一活动逐渐成为当地习俗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传说是和发生在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有关。那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攻打山东的浑城,正月初十这天,黄巢化妆成卖汤圆儿的小贩混进城里,没走多远,忽然听见远处马蹄声响,只见一队兵马向他这边飞奔而来。料想是军中有人走露了风声,便扔掉挑子,往东奔去,官兵随即追了过来。黄巢急忙拐进胡同,躲进一家院子,见一老者从屋里走出,便连忙央告:“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二话没说就把黄巢领到后院一片醋缸前,老人让他钻进一口空缸里藏好。原来这家是醋坊。这时几名官兵闯了进来,翻找了一通,还打烂几口醋缸,醋流了一地,满院儿都是醋味儿,最后还是没有搜出来。官兵离去后,黄巢出来对老人十分感激,留下一些银两并告诉老人:“过几天起义军要攻城了,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挂在门前,可以消灾免难,切记。”老人悄悄把这一消息告诉邻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家家门前红灯高挂。正月十五晚上,黄巢带领起义军攻进浑城,看到门前没有挂红灯笼的便冲进去,一夜之间把那些平时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了个净光。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门前都挂起红灯,一方面纪念黄巢的义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灾避难。
闹元宵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咱们国家大年除夕后第一个较大的传统节日,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或者是“花灯节”。人们年前“忙大年”、年后“拜大年”,到了正月十五,处处“闹红火”,家家吃元宵,户户挂灯笼、点旺火,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成为“过大年”中的重要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五彩缤纷的“花灯”,扮相各异的表演和火树银花的焰火。
土默川上正月十五的“闹红火”一般是四天,各村镇都组织起“闹红火”的社火班子,家家户户磊起旺火,喜气洋洋地迎接“元宵节”的到来。人们一般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准备做灯笼,一般用竹木或铁丝等绑扎造型,然后用彩纸或彩绢做成黄瓜灯、西瓜灯、白菜灯、茄子灯、韭菜灯、芫荽灯、八卦灯、走马灯……有的灯笼上还用彩笔描画出各色人物、花鸟,这些灯笼挂在道路两侧,可谓造型别致、样式多样、多姿多彩,有的村镇还架设色彩鲜艳的过街牌楼,使得观赏灯笼的人们眉开眼笑,驻足留恋,大饱眼福。
正月十三是“踩街”的日子,就是参加“红火”的人们要预先熟悉一下场地、道具等,也就是“彩排”的意思,正月十四至十六是正式“红火”的日子。据说,正月十五“扭一扭,一年顺”。表演的人们白天走街串巷,表演着传统文艺节目,晚上便自发地集中在村镇里的广场,有组织地表演着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跑驴、跑竹马、担花篮、耍龙灯……还有“转阁”、“抬阁”、“脑阁”、“翻阁”、车子灯、船灯等等民间社火,花样百出。有的地方在十五晚上或十六晚上还要燃放“焰火”,有炮打花线城、猴尿尿、鹅下蛋、蝉吐丝、大小礼花、满树林儿、花椒树、大起火、彩花筒、连珠花、炮打轮圈等等,异彩纷呈。人们烤旺火、逛花灯、扭秧歌、看表演、响鞭炮、观焰火,喜笑颜开,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好不热闹。有的村镇还要办“九曲”灯会,按照“九曲黄河阵”围摆320盏以上的“灯盏”,“九曲”中立有一根装扮好的高高儿的“老杆”,人们绕到“老杆”时都要摸一摸,然后顺着线路再转出去,这就是常说的“绕九曲”。人们在“九曲”中进进出出,来回游走,期盼避难免灾,心想事成,一年大顺,这也是人们正月十五“闹红火”的心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