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闻语文教研团队
陈州粜米怎么读(陈州粜米作者是谁)
高考80个二级核心实词详解
1.按àn ①<动>用手压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动>抚;握.《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 ③<动>压抑.《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动>控制.《周五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⑤<动>止.《失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⑥<动>查看;巡察.《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⑦<动>审查;查究.《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辨】按,抑.都有向下压的意思,但“抑”比“按”程度重,并且常用于抽象意义。 【按比】核定户籍时检查年貌,也作“案比”.《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按比。”
2.拔bá ①<动>拔起;抽出。《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 ②<动>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③<动>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动>攻下;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荐推举。 【拔薤(音同“屑”)】比喻铲除豪强暴族。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拔薤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拔尤】选拔超众的人才.
3.拜bài ①<动>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后世指下跪叩头。《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又】拜见;谒见。《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 ②<动>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动>接受任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头俯在手上的一种礼节。
4.报bào ①<动>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②<动>报恩;报答。《陈情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动>报仇;报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动>答复;回信。《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⑤<动>到……去,前往。《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5.暴bào ①<形>又猛又急;突然。《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察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②<形>凶残。《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③<动>欺凌;损害。《周处》:“并皆暴犯百姓。” ④<形>急躁;暴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多音)pù ①<动>晒,后作“曝”。《劝学》:“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②<动>暴露。《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6.备bèi ①<动>具备;完备。《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形>齐全;周详;周到。《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芙蕖》:“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尽;皆。《左传》:“备。” ④<动>充数;充备。《毛遂自荐》:“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动>防备;准;预备。《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又】<名>事先的准备。《五蠹》:“事异则备变。”
7.比bǐ(古音有读四声的情况,但不常见) ①<动>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副>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③<动>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副>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⑦<副>近来。《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剧。” ⑧<介>等到,及。《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⑩<介>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动>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比周】1.结党营私。《管子·法法》:“群臣比周,则蔽美扬恶。”
2.集结,聚合。《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8.币bì ①古人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引申为泛指用作礼物的车、马
帛、玉器等。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②财物、货币。(举例略,常见义)
③馈赠,赠送。(举例略,相当于①义的名词动用)
④余,多余。《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
⑤通“敝”,坏,破旧。《管子·轻重乙》: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
【注】币帛也兼有以上①②义。
9.辟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殽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多音)pì ①<动>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辟易】1.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2.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辟易,不操床,不出粪。”
10.薄bó(古义一般不读báo) ①<名>草木丛生的地方。《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②<形>(今读báo)厚度小,与“厚”相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形>微少;微薄;浅薄。《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④<动>减轻。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 ⑤<形>(今读báo)贫瘠。白居易《杜陵叟》:“岁种薄田一顷余。” ⑥<动>鄙薄;轻视。《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⑦<动>通“迫”,迫近,靠近。《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⑧<动>通“迫”,附着,混杂。《狱中杂记》:“与饮食之所相薄。” 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入药,有清凉香味。
11.裁cái ①<动>剪裁;裁制。 【引】制作;写作。杜甫《江亭》诗:“帮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②<动>删减。 【引】节制。《国语·吴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馀,使贫富皆利之。” ③<动>裁断;裁决。《战国策·秦策一》:“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又】主宰。《吕氏春秋·恃君》:“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特指杀,自杀称自裁。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④<副>衡量。《淮南子·主术训》:“取民则不裁其力。” ⑤<名>体制;风格。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都。”(八都:八方。) ⑥<量>用于布帛之类。《新唐书·归崇敬传》:“学生谒师,贽用腶脩一束,酒一壶,衫布一裁,色如师所服。” ⑦<副>通“才”。仅仅。《战国策·燕策一》:“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 ⑧<名>通“材”。材器,材质《管子·形势》:“裁大者,众之所比也。” 【裁察】明察裁断。《汉书·晃错传》:“愚臣无知,唯陛下裁察。” 【裁度】量度而定取舍。《新唐书·李泌传》:“泌谓:‘废正月晦,以三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 【裁画】裁断谋画。 【裁鉴】品评鉴赏。 【裁节】抑制;节制。 【裁制】1.规划;安排。《新唐书·王徽传》:“兴复殿寝,裁制有宜。”2.节制;抑制。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12.操cāo ①<动>拿着;携带。《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鸿门宴》:“大王来何操?” ②<动>掌握;控制。《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 ③<动>持用;采取。《答司马谏议书》:“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④<动>从事。《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⑤<名>节操;品行。《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⑥<名>琴曲。《列子·伯牙与钟子期》:“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着;拿着。班固《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持;保养。《汉书·王嘉传》:“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
3.操守。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时机,行事当及时。 【操觚(音同“孤”)】
1.执简。觚,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传》:“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试,千百不休。”
2.执酒器。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技能。 【操券】执持契券,后来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为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辞·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离:通“罹”。遭受。)
2.特指廉洁正直的品行。范晔《后汉书·贾复传》:“少有操行,多智略”。 【操作】劳动。李纲《题邵平种瓜图》:“儿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携筐助操作。”
13.策cè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士,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14.差chā ①<动>差别;相差。《狱中杂记》:“无差,谁为多与者?” ②<名>差错;错误。《失街亭》:“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③<副>略微。《后汉书·光武帝纪》:“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多音)chāi ①<动>差遣;派遣。《陈州粜米》:“特地差两员官来这里开仓卖米。” ②<名>差役;公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差使不寻俗。” (多音)chài <形>病愈,后写作“瘥”。《祭妹文》:“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 (多音)cī ①<形>长短、高低不齐。《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动>比并;挨着。《祭妹文》:“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 【差池】差错。 【差互】1.错乱。2.交错。 【差可】犹“尚可”。 【差品】等级,品级。班固《汉书·货殖传序》:“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 【差强人意】尚能使人满意。《周书·李贤传》:“术祖喜曰:‘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 【差忒】差错,差误。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准其绳墨,差忒未免。” 【差度】衡量选择。 【差论】选择。 【差人】1.派遣仆役。2.明清时指官府的差役。 【差择】选择。 【差愈】同“瘥愈”,即病愈。 【差等】等级,区别等级。 【差肩】1.差挨肩。2.相并。
15.长cháng ①<形>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形>高;高大。《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 ③<形>长久;久远。《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形>广;广阔。《柳毅传》:“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动>擅长。《冯婉贞》:“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⑥<副>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多音)zhǎng ①<动>生长。《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又】<使动>使……生长;扶养;抚育。晃错《论贵粟疏》:“养孤长幼在其中。” ②<动>增长;滋长。《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③<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形>排行第一。《屈原列传》:“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 ⑤<名>兄;哥哥。常“兄长”、“长兄”连用。《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⑥<名>首领;头领。《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又】做……首领;当头领。《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长才】高才,英才。 【长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后汉书·李善传》:“有事则长跪请白,然后行之。” 【长世】绵续久存。 【长亭】秦汉时十里修亭,谓之长亭,供往来的人休憩。也是送别的地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君】1.古称年长之君主。2.称别人长兄。 【长吏】1.吏秩之尊者。2.泛指上级官长。白居易《赠友》诗之四:“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 【长者】1.年纪大,辈分高的人。2.性行谨厚、有德望的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6.陈chén ①<名>古指台阶,及台阶下的地方。《冯谖客孟尝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②<动>陈列;摆列。《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③<动>陈述;陈说。《荆轲剌秦王》:“恐惧不敢自陈。” ④<形>旧;旧的。《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多音)zhèn后作“阵” ①<名>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无部伍行陈。” ②<动>列阵;布阵。《子鱼论战》:“既陈而后击之。” 【陈陈相因】陈谷逐年堆积。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后用以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杨万里《眉山任公小丑集序》:“诗文孤峭而有风棱,雄健而有英骨,忠慨而有毅气……非近世陈陈相因、累累随行之作也” 【陈腐】1.陈旧腐败。2.毫无新意,不合时尚的观点、文章。 【陈迹】过去的事迹。 【陈情】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衷情。屈原《九章·惜往日》:“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陈言】1.陈述言词。范晔《后汉书·伏皇后纪》:“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2.陈腐的空语。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17.称chēng ①<动>称量;衡量。《汉书·枚乘传》:“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铢、石:皆重量单位。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②<动>举;举起。《诗经·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觥:犀牛角制做的酒杯。) ③<动>称赞;赞许。《原毁》:“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④<动>称述;称说;说。《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⑤<动>称作;号称;称为。《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⑥<动>声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 ⑦<动>呼;呼唤。《冯谖客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⑧<动>扬名。《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多音)chèng <名>称量轻重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时则训》:“角斗称。” (多音)chèn ①<形>相当;相配。《伤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所闻。” ②<动>适合;符合。《与妻书》:“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称兵】举兵;兴兵。 【称贷】借债。《盐铁论·国病》:“富者空藏,贫者称贷。” 【称举】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 【称觞】举怀祝酒。 【称庆】庆贺。《北史·魏德深传》:“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 【称意】合乎心意;满意。 【称旨】符合皇帝旨意。《汉书·孔光传》:“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
18.出chū(没什么太难的用法) ①<动>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动使动>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出狼。” ②<动>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出。” ③<动>出发。《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动>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 △⑤<动>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动>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⑦<动>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⑧<动>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出于西,则出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⑨<动>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冯婉贞》:“敌出不意,大惊扰。” ⑩<名>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出。” ⑾<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出尘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出贷】出钱。 【出閤(合的繁体字)】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出閤。”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出閤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19.处chǔ ①<动>停留,止息。《孙子·军事》:“是故卷甲而遁,日夜不处。” ②<动>住,居住。《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动>闲居,隐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④<动>相处。《<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⑤<动>处置,处理。《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赤壁之战》:“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多音)chù ①<名>处所,地方。《垓下之战》:“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过秦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处妇】居家之妇。 【处妾】宫中的童女。 【处士】1.有德才而隐居不愿作官的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
2.未做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3.星名,即少微。《晋书·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 【处治】处方治病。 【处子】1.处女。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鸣鹤交颈,雎鸠相和。处子怀春,精魂回移。”
2.处士。《后汉书·逸民传序》:“自后帝德稍衰,邪嬖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
20.传chuán ①<动>传递;传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动>传给;授与。《原君》:“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③<动>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动>流传。《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名>流传的文字。《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多音)zhuàn ①<名>驿舍;客站。《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名>驿车。《韩非子·喻老》:“遽传不用。”(遽:驿车。) ③<名>文字记载。又常指一种文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传。” 【又】<名为动>为……作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④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2.明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以别于北杂剧。 【传衣】传授师法;继承师业。李商隐《谢书》:“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传乘】古代兵车。《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幰xiǎn:帷幔。) 【传注】阐释经义的文字。韩愈《与李祕书论小功不税书》:“无乃别有所指,而传注者失其宗乎?”
21.垂chuí 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②<动>垂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③<动>垂落,落下。《荆轲刺秦王》:“士皆垂泪涕泣。”《行路难》:“闲来垂犯钓碧溪上。” ④<动>流传。《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语有“永垂不朽。” ⑤<动>临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大杖击二十,垂死。” ⑥<副>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书》:“垂问以鄙况。”《中山狼传》:“请诉之,愿丈人垂听。” 【垂成】1.接近完成。陈寿《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2.指庄稼将近成熟。苏轼《祈睛吴山祝文》:“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于垂,匪神之意。” 【垂垂】1.渐渐。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亲理事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犹“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
3.两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荣】焕发光彩。【垂世】留传后世。 【垂示】1.留给后人示范。范晔《后汉书·顺烈梁皇后纪》:“无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
2.谦词。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骆宾王《和<闺情诗>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示《闺情诗》并序。” 【垂髫】古时候儿童头发下垂,故用以代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次cì ①<动>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动>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③<动>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④<动>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⑤<量>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 【次第】1.次序;顺序。《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之二:“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
3.状态;规模。刘桢《赠徐幹》:“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4.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次第花生眼,须臾烛遇风。”
5.光景;情形。卢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第,笙歌翠合,绮罗香暖。”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
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次舍,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 【次韵】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毕士安传》:“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
23.存cún ①<动>存在,与“亡”相对。《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捕蛇者说》:“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动>生存,活着。《冯谖客孟尝君》:“齐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动>关心,想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④<动>慰问,抚恤。《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存抚】存恤抚养。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陛下即位,存抚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集:通“辑”。使和谐。) 【存济】安顿;措置。欧阳修《诊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存恤】慰问;抚恤。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存肄】学习;练习。《汉书·礼乐志》:“(河间献王)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 【存照】旧时契约、照会等文书,存备查照核对的,有时在末尾写上“存照”字样。 【存问】慰问;问候。范晔《后汉书·淳于恭传》:“五年,病笃,使者数存问。”
24.错cuò
①.涂饰,嵌饰。《战国策·赵策二》: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②.琢玉用的粗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可用作动词,意为琢磨,进一步引申为砥砺)
③.锉刀。《列女传·仁智·鲁臧孙母》:错者所以治锯,锯者所以治木也。
④.交错,错杂。《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引申为更迭,交替义)
⑤.不合,乖舛。《后汉书·襄楷传》:三光不明,五纬错戾。(引申为错误)
⑥.小鼎。《淮南子·说山》:鼎错日用而不足贵。
△⑦.通“措”
(1).放置,安放。《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2).弃,废止。《荀子·天论》: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施行。《商君书·错法》: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
【错崔】参差高峻的样子。
【错刀】可以泛指钱。
【错缪】通“错谬”,表示差失错乱或杂乱,错杂。
【错迕(音同“午”)】交杂,也可表示不顺遂。
25.贷dài
①<动>借;借出;借入。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
26.德dé ①<名>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名>恩德;恩惠。《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又】<动>感激。《史记·信陵君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③<名>德政;功德。《殽之战》:“吾不以一眚(音同“省”,形容眼睛昏花,引申为过错)掩大德。” ④<名>福。《礼记·哀公问》:“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德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响。
27.独dú ①<形>单独;独自。《庄暴见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②<形>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叫“独”。《赵威后问齐使》:“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为足。”《礼记·大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③<形>独特;特殊。《史记·游侠列传序》:“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副>只是;仅仅。《垓下之战》:“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赤壁之战》:“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⑤<副>唯独。《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卖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⑥<副>岂;难道。《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信陵君窍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独步】指超群出众,无与伦比。 【独夫】⒈独身的男人。⒉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独行】只身孤行。志节高尚,不随俗沉浮。
28.多duō ①<形>数量大。《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②<副>多多地;大量地。《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③<动>称赞;赞美。《五蠹》:“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④<副>只;仅仅。《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
29.夺duó(注:夺的常考义还有“改变”,如论语“匹夫不可夺志”) ①<动>强取。《陈涉世家》:“广起,夺而杀尉。” ②<动>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③<动>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夺其时。” ④<动>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30.发fā(这么多意思看看就烦对不对!) ①<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②<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③<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④<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⑤<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 ⑦<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⑧<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 ⑨<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⑩<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⑾<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⑿<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⒀<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 ⒁<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 ⒂<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 △⒃<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⒄<动>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 ⒅<量>⒈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⒉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注】本词条古代写作“發”。 fà ①<名>头发。《荆轲刺秦王》:“发尽上指冠。” ②<量>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促织》:“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注】本词条古代写作“髪”。
31.伐fá(古音有一声,现已不用) ①<动>砍伐。《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动>敲打。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 ③<动>讨伐;攻打。《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④<动>攻破;破坏。《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⑤<名>功劳;功业。《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⑥<动>夸耀,自夸。《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冰之家】指贵族豪门之家。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伐冰即凿痧窖取冰。 【伐柯人】媒人。 【伐性之斧】砍伐生命的利斧,比喻损害身心的事情。白居易《寄卢少卿》:“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之斧。”
32.方fāng(又是看意思劝退) 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 △③<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⑨【名】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⑩<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⑾<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⑿<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wǔ,指屋檐一类)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⒁<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 △⒂<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 【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 【方士】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 【方夏】中国。 【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33.分fēn ①<动>剖开;分开。《谋攻》:“倍则分之。”《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②<名>半;一半。《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天日。” ③<动>分配;分享。《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动>区分;辨别。《荷蓧老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⑤<名>春分;秋分。《左传》:“日过分而未至。” ⑥<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减一分则喜。” ⑦<量>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多音)fèn ①<名>职分;名分;本分。《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欺于郑袖。”?﹤指南录﹥后序》:“予分当引决。” ②<名>情分;情谊。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③<名>缘分;福分。刘禹锡《寄乐天》:“幸免于斯分非分。” ④<名>才分;天分。《颜氏家和训·杂艺》:“良由无分故也。” △⑤<动>料想。《苏武》:“自分已死久矣。”
34,奉fèng(需要认真过一遍!) △①<动>恭敬地捧着、拿着。《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②<动>接受;承担。《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动>遵奉;遵照。《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④<动>进献。《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⑤<动>赐予;给予。《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⑥<动>侍奉;侍侯。《鱼我所欲也》:“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⑦<动>拥戴;尊崇。《国语·晋语》:“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 ⑧<动>供奉;供给。《原君》:“离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⑨<动>保全;保持。《管子·四称》:“君若有过,各奉其身。” ⑩<动>扶助;帮助。《淮南子·说林》:“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 ⑾<动>讨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 ⑿<敬词>。《荆轲刺秦王》:“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⒀<名>通“俸”。《东方朔》:“奉禄薄,未得省见。”《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天承运】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在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与臣下的诰敕命中开首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后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
35.赋fù ①<名>赋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动>征收赋税。《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③<名>兵赋,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又指士兵、军队。《左传·成公二年》:“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④<动>陈述;表达。《扬州慢》:“青楼好梦,难赋情深。” ⑤<动>吟诵。《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⑥<动>赋诗。《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⑦<动>创作。《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⑧<名>文本的一种,多铺陈,富辞藻用韵,但句式近于散文。《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36.干gān(考的少,但是大家对这个字理解也有限) △①<名>盾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注意这个词)寥落四周星。” △②<动>捍卫。《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形声)洸乎干城之具也。” △③<动>冒犯;冲犯。《商君书·业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④<动>直冲。《兵行车》:“哭声直上干云霄。”《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⑤<动>追求;求取。《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⑥<动>干预;牵涉。《智取生辰纲》:“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 ⑦<名>水边;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⑧<名>山涧。《诗经·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样子) ⑨<名>天下。见“干支” ⑩<形>没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与“湿”相对。《卖柑者言》:“视其中,则干若败絮干。”⒒<形>空虚。“外强中干” (多音)gàn ①<名>树干。《淮南子·主术》:“枝不得大于干。” △②<名>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国语·晋语》:“爱亲明贤,政之干也。” ③<名>才能;才干。《三国志·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④<动>办理;主治。《水浒传》:“明日干了这事,更是这里安身不得了。” ⑤<名>事情;事务。《水浒传》:“学生来时,说道先生今日有干,权放一日假。”
37.苟gǒu ①<副>随便;苟且。《鱼我所欲也》:“故不为苟得也。”《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副>暂且这姑且。《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③<连>假设;如果。《陈涉世家》:“苟富贵,勿相忘。” ④<连>只要。《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苟简】草率而简略。 【苟美】近于美好。
38.购gòu ①<动>悬赏征求。《荆轲刺秦王》:“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②<动>买;购买。《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③<动>通“媾”,讲和。《史记·韩世家》:“将西购于秦。” 【辨】购,买。古代“购”的东西往往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同。直到宋代“购”字也只能表示重金收买,跟“买”还有区别。 【购求】⒈悬赏缉捕。⒉买物。
39.果guǒ ①<名>果实;果子。又写作“菓”。《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②<名>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 ③<动>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④<形>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⑤<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⑥<连>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副>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⑧<副>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40.会huì ①<动>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动>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因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吗?)。” ③<名>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④<名>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⑤<动>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⑦<动>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⑧<副>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⑨<副>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多音)kuài ①<动>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②<名>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会圣】有超人本领。 【会子】⒈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⒉约会的帖子。
41.将jiāng(大部分意思不难) ①<动>搀扶;扶持。《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动>带领;携带。《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③<动>拿;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果品酒馔只顾将来。” ④<动>将就;随顺。《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⑤<动>想要;打算。《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公将战。”(注意与⑥区分) ⑥<副>将要;就要。《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⑦<介>把;用。《祭妹文》:“可将身后托汝。” ⑧<连>抑或;还是。《战国策·楚策四》:“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祆祥乎?” △⑨<连>假若;如果。《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⑩<连>和;与。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⑾<助>用于动词后,以助语气。《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⑿<连>且;又。表顺承。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多音)jiàng ①<动>统率;率领。《项羽本纪赞》:“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②<名>将领;将帅。《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名使动>使……为将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多音)qiāng ①<动>请,愿。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 ②通“锵”,见“将将”。 【将牢】把稳;持重。 【将】帮助,促成好事。 【将无】莫不是。 【将弁(音同“变”)】旧时武职的通称。 【将将】⒈高大庄严的样子。⒉广大的样子。⒊交谈,聚集的样子。⒋通“锵锵”,金、玉撞击的声音。
42.计jì ①<动>算帐;计算。《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名>账薄。《汉书·黄霸传》:“使领郡钱谷计,……以廉称。” 【又】<动>送账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计于季氏。” ③<动>打算;盘算;谋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④<动>计议;商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名>计谋;计策。《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43.矜jīn ①<动>怜悯;同情。《陈情表》:“还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动>注重;检点。《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③<动>自夸;夸耀。《项羽本纪赞》:“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④<动>庄重;自重。《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⑤<形>得意;骄傲。《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过秦论》:“锄耰棘矜(这里到底读什么呢?),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多音)guān <名>通“鳏”。鳏夫;老而无妻的人。《诗经·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44.景jǐng ①<名>日光。《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 ②<名>景致;景色。《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 ③<名>景物。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形>大。《谏太宗十思疏》:“心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多音)yǐng <名>同“影”。阴影;影子。《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行】⒈大道。《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两个行哦)行止。”
⒉仰慕。顏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45.竟jìng △①<动>完毕;结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形>终;整;全。《谭嗣同》:“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副>终究;终于。《毛遂自荐》:“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刘禹锡《天论》:“道竟何为邪?” ⑥<名>通“境”,国境。《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竟使】假使;假如。
46.居jū(较为高频) ①<动>坐。《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②<动>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 ③<动>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又】<动使动>使……居住。《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 △⑤<动>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动>占据;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⑦<动>充当;担任。《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 ⑧<动>停止;停留。《柳毅传》:“客当居此以伺焉。” 【又】<形>停止不动的;停滞的。《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⑨<动>积蓄;储存。《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⑩<动>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摄】暂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读书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47.课kè(小词要注意!) ①<动>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②<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课农桑。” 【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 ③<动>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又】<名>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48.理lǐ ①<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②<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 ③<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④<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⑤<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 △⑥<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是道理吗?) △⑧<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唐代的什么机构?) 【理气】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49.名míng ①<名>名字;名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动>取名;命名。《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③<动>说出。《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④<名>名义;名分。《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⑤<名>名声;名望。《陈情表》:“不图宦达,不矜名节。” ⑥<动>有名;闻名。《过小孤山大孤山》:“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⑦<形>有名的;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名场】科举考试的考场,意为举子们扬名之处。 【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的名片。 【名士】⒈知名而做官的人。⒉泛指知名人士。⒊特指恃才放达、不拘礼法的人
50.命mìng ①<动>差使;命令。《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名>命令。《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名>命运;天命。《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④<名>生命。《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动>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⑥<动>任用。《越妇言》:“天子疏爵以命之。” 【命笔】执笔(写诗文或作画)。 【命服】帝王按等级赐给公侯、卿大夫等的制服。 【命妇】受到封号的妇女。 【命世】扬名于当世。 【命途】平生的经历。 【命意】寓意。
51.逆nì ①<动>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 【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 △②<动>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③<动>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④<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逆计】⒈谋反。⒉预测。 【逆鳞】古谓龙的喉下有逆鳞,如被触摸,则必杀人。后因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为“逆鳞”。 【逆旅】客舍;旅舍。 【逆诈】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
52.披pī(这个词是不是有些陌生?) △①<动>揭开;拨开;分开。《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②<动>裂开;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木实繁者披其枝。” ③<动>剖开;披露。《汉书·枚乘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④<动>披上;覆盖或搭在肩背上。《群英会蒋干中计》:“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 ⑤<动>翻阅。《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⑥<动>散开;分散。《游黄山记》:“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披镜】披览;借鉴。 【披缁(zī)】指出家为僧。
53.趣qù ①<名>意向;旨趣。嵇康《琴赋》:“览其旨趣。” ②<名>乐趣;情趣。《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 (多音)qū <动>通“趋”。趋向;奔赴。《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多音)cù(要变音,注意到了吗?) ①<动>通“促”。催促;督促。《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②<动>通“促”,急忙;赶紧。《海瑞传》:“趣执之,无使得遁。” 【趣向】志趣;意志。
54.让ràng ①<动>责问;责备。《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②<动>谦让;礼让。《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动>让给;让位给。《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④<动>亚于;比……差。《西厢记诸宫调》:“此个阁儿虽小,其间趣不让林泉。” △⑤<动>推辞;拒绝。《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⑥<动>让开;躲开。《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55.稍shāo(稍息!这个读四声) ①<名>官府发给的粮食;俸米。《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②<副>逐渐;略微。《核舟记》:“其船背稍夷。” 【稍侵】常指病情逐渐加重。
56.舍shè ①<名>客舍;旅馆。《<指南录>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②<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 【又】<名使动>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动>住宿;居住。《游褒禅山记》:“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④<名>谦称自己的属,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如“舍亲”、“舍弟”等。 ⑤<量>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读四声哦!) (多音)shě ①<动>舍弃;放弃。《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动>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③<动>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 △【舍人】官名,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职权大小不一。门客。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爷”等。
57.身shēn(身毒是印度古称,古音读juāndú) ①<名>人或动物的躯干。《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②<名>整个身躯。《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③<名>自身;本身;自己。《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副>亲自。《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名>一生;生命。《陟江》:“固将重昏而终身。”《五人墓碑记》:“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⑥<名>同“娠”,身孕。《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58.审shěn ①<形>详细;周密。《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②<动>仔细观察;考察。《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③<动>清楚了解。《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④<动>审问;审判。《狱中杂记》:“馀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⑤<副>确实;的确。《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⑥<形>谨慎;慎重。《韩非子·存韩》:“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
59.师shī ①<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一师。泛指军队。《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名>老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名意动>以……为师;向……学习。《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动>学习;效法。《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名>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石钟山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名>对宗教徒的尊称。多指佛教徒的。
60.释shì ①<动>放下;放开。《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②<动>解开;解下。《殽之战》:“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③<动>放弃;抛弃。《察今》:“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动>释放。《书博鸡者事》:“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⑤<动>解除;排除。《原君》:“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之释其害。” ⑥<动>消溶;消散。《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⑦<动>解释。《国语·吴语》:“乃使行人奚斯释曹言于齐。” ⑧<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也用称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 △【释褐】作官。因脱去布衣换上官服而称之。
61.视shì(请注意这个词!) ①<动>看。《世态炎凉》:“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 △②<动>察看;视察。《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③<动>治理;处理(公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④<动>看待;对待。《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 ⑤<动>看顾;照看。《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⑥<名>视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⑦<动>比较;比照。《五人墓碑记》:“其辱行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办公。 【视学】⒈周代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为视学。
⒉一般指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
62.疏shū(各义项之间相近但语境有别!) ①<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 △②<动>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③<动>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 【又】〈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注意!) ④<形>稀疏。《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⑤<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 △⑥<形>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疏矣。” ⑦<名>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⑧<动>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⑨<名>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 ⑩<名>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 ⑾〈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疏狂】狂放不羁的样子。 【疏俗】远方风俗。
63图tú ①<动>谋划。《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动>图谋;谋取。《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③<动>贪图。《群英会蒋干中计》:“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 △④<动>考虑。《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⑤<动>料想。《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⑥<名>图画。《游黄山记》:“下瞰峭壁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⑦<名>地图。《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 【图谶(你会读吗?)】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 【图籍】⒈地图与户籍。⒉图画与书籍。
64.委wěi(这个词的绝大多数语境都很重要!) ①<动>积;积聚。扬雄《甘泉赋》:“委如山。” ②<动>委托;托付。《过秦论》:“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动>抛弃;放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动>呈献;送。《屈原列传》:“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⑤<动>卸落;散落。《庖丁解牛》:“磔然已解,如土委地。” ⑥<形>曲折。《柳敬亭传》:“从委巷活套中来者。” ⑦<形>通“萎”。枯萎;衰败。《后汉书·杨震传》:“哲人其委,将谁谘度?” (多音)wēi 见“委蛇”。 【委命】⒈把自己的性命交托给别人。⒉效命;效力。⒊听任命运的支配。 【委蛇】也作“逶迤”。⒈从容自得的样子。⒉随和应付的样子。⒊曲折前进;斜行。(注意语境?)
65.闻wén ①<动>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 ②<动>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③<动>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 ④<名>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识),明于治乱。” ⑤<名>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默默无闻) ⑥<动>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66.文wén ①<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②<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③<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 ⑤<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 ⑦<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⑧<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⑨<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 △⑩<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67.务wù ①<动>从事;致力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②<动>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 ③<名>事务;事情;事业。《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④<副>务必;一定。《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68.息xī ①<名>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动>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息可达矣。” ③<动>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息曰。” ④<动>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⑤<动>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⑥<动>平息。《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动>通“熄”,熄灭。《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⑧<动>增长。《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⑨<动>繁殖;繁育。《赵威后问齐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⑩<名>子女,特称儿子。《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⑾<名>利息。《原君》:“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息男】亲生儿子。 【息女】亲生女。
69.系xì(古文中基本无jì音) ①<动>悬;挂。《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②<动>梆缚;拴。《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 △③<动>拘囚;关押。《谭嗣同》:“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④<动>继;连接。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 ⑤<名>带子。《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⑥<名>世系;系统。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⑦<动>联系;关联。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⑧<动>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 △⑨<动>附着;随着。《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0.向xiàng △①<名>朝北的窗户。《诗经·七月》:“塞向墐户。” ②<动>朝着;向着。《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垓下之战》:“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③<动>趋向;奔向。《赤壁之战》:“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 △④<动>接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副>刚才。《赤壁之战》:“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⑥<副>从前;过去。《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⑦<连>假如。《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多音)xiǎng ①<动>通“响”。发出声音。《庖丁解牛》:“砉(xū)然向然。” ②<动>通“享”。享有;享受。《论衡·谢短》:“夏自禹向国,几载而至于殷。” 【注】在古代,“向”和“嚮”是两个字。在“享受”的意义上不写作“向”。现“嚮”简化为“向”。 【向前】⒈向前进。⒉努力上进。⒊以前;刚才。 【向使】假如。 【向隅】面对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独失意或得不到仙会而失望。
71.延yán △①<动>延长;延续。《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②<动>蔓延;扩展。《赤壁之战》:“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③<动>引进;迎接。《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 ④<动>邀请。《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纳】接收;采纳。 【延誉】传扬名声。
72.夷yí ①<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②<名>泛指外国或外国人。《三元里抗英》:“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逃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③<形>平坦。《核舟记》:“其船背稍夷。”《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动>铲平;除平。《赤壁之战》:“今操芟(shān)夷大难,略已平矣。” ⑤<动>杀;灭。《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⑥<形>和悦。《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夷世】太平的世道。 【夷犹】迟疑不前。
73.意yì(语境很有讲究!) ①<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②<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 △③<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⑥<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会】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74.引yǐn(前方高能!)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引决】自杀。
75.游yóu ①<动>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动>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动>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④<动>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又】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动>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游于梁。” 【辨】游,遊。凡有关水中活动,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遊”可以通用。 【游食】吃闲饭。 【游子】离家外出的人。
76.责zé △①<动>索取。《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动>责令;要求。《促织》:“因责常供。” ③<动>责备。《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④<名>处罚。《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⑤<名>责任。《谭嗣同》:“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多音)zhài ①<名>欠别人的钱财。《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②<动>讨债。《吕氏春秋·疑似》:“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后作“债”。 △【责成】督促,要求人完成任务作出成绩。 【责望】互相责怪、抱怨。
77.直zhí ①<形>不弯曲。《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形>正直。《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③<形>正确。《<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④<形>笔直地。《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⑤<形>纵的;竖的。《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⑥<动>遇到。《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⑦<名>通“值”,价值。《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⑧<动>通“值”,值班。《晋书·庾珉传》:“珉为侍中,直于省内。” △⑨<副>仅仅;只是。《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副>径直;一直。《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⑾<副>竟然;却。《论积贮疏》:“可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⑿<副>简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⒀<介>当。《垓下之战》:“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直裰】和尚、道士穿的大领长袍。
78.置zhì(语境较为灵活!) △①<动>放弃。《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②<动>放置;安放。《五人墓碑记》:“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③<动>放逐。《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 △④<动>摆设。《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⑤<动>设置。《过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到京口,列置烽燧。” △⑥<动>置办;购买。《苏武传》:“既至胸奴,置币遗单于。” ⑦<动>释放。《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盘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之,无有所置。” △⑧<动>关押。《狱中杂记》:“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 △【置邮】驿站。
79.志zhì ①<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志。”《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④<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⑤<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⑥<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⑦<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80.中(完结撒花!)zhōng ①<名>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②<名>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③<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④<形>中等;不高,不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名>内心。《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 ⑥<名>中国。《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多音)zhòng △①<动>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动>射中。《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③<动>击中。《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动>考中。《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 ⑤<动>猜中。《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 ⑥<动>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中肠】内心。 △【中人】⒈平常人。⒉朝中公卿大臣。⒊指宦官;太监。⒋宫女。 【中节】适度。 【中式】⒈科举考试被录取。⒉符合规格。
祝您高考一举成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