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蜀当时已经是气数已经,从世家到平民百姓都灰心了。邓艾是领头开路,路上是有不少损失,但没像演义里最后就剩两千人,而是部分沿途驻扎。邓艾偷渡阴平入蜀,江油这个重要地方居然不战而降,给了邓艾以此为据点收拢沿途部队、招兵买马修整的时间。等邓艾决战诸葛瞻时,早就不是几千人了。
北伐是大略,开局制定的计划,他的意义深远,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很多的,为了后世北伐入主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没选择子午谷奇谋,因为他不看好这个方案,输了赔的太快,要赢又难,没到下一步的时机,拿下了也不好处理,所以不打,选择逐次北伐,在下一代人里找寻能寄托意志又能力的一辈。北伐的大工程要的是运营,培育下一代,不打,蜀国屯兵也屯不过曹魏,养人也要钱,地不大养的上限就那么多,不拉人出去打,更难找到后世能代替他出去打的人。
蚕食是说土地蚕食,不是说国力蚕食,国力发展没曹魏快,土地一块一块打,一口一口吃,诸葛亮的想法就是蚕食不是一口气吃完。这是诸葛亮蜀汉集团认为的最优解,他的计划就是蚕食,他也是这么做的。至于像李严一类安于求生存的东州本地人,自然是不愿意北伐,甚至想东州派做大,把蜀汉蛀蚀成川蜀政权,就算他们是为了政权发展,也会为本地人谋求更大地位更多利益,后世之事要是掌握在他们手上,蜀汉政权正统性就真的变了,兴复汉室无望。
邓艾偷渡阴平过摩天岭诸葛亮石碑(邓艾偷渡阴平时真的看见武侯题的石碑吗)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一边北伐保留战意,一边培养人才,给后世奠基。看出师表,他列举的在他之后的几代人,全是荆州的,就是因为其他派系能量不够大无法和本地人东州派制衡了,一旦失衡,可能国体就变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就是我对为什么坚持北伐,为什么不用奇谋,为什么说北伐耗费财力还是为下一代做铺垫的理解。
诸葛亮知道自己这代做不到大变革,自己就算打下长安大变革了,自己走了以后谁能守住?既然自己做不到一蹴而就,只有后人能做到。所以开头说,如果他还年轻,可能就奇袭了。他时日不多了,人都死光了,现在要做的是传承,突破创新留给后人不好吗,他就算是打下长安。再耗个几年,他死,长安丢了退居川蜀,还会有人想兴复汉室吗。
诸葛亮想蚕食是有道理的,留着本,北伐能打多少是多少,他也知道自己这点兵将吃不掉曹魏,能做的就是给后面打好基础铺垫,这种变局,成了,他也把控不住,败了也吃不起。而且蜀汉内部势力斗争不允许他做这么冒险的动作。北伐不是不顾一切穷兵黩武,每次出征前后勤保障都很充足,是国力有一定水平的时候才发兵的。诸葛亮坚持北伐,收姜维,带马谡练级,只不过他能做到的就这些,底子太差,理想太远。他知道自己这代完不成任务,想下一代人继续理念应该是人之常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