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
岁月无声,精神永存
是什么让经典文艺作品永葆魅力?是什么让延安精神燎原星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为契机,结合新时代优秀文艺精品,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节目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留声机,以青春视角重温历史,让新时代的光辉与延安文艺的“灯塔之光”遥相呼应,讲述文艺作品“人民至上”的创作初心。
张佳宁个人资料(张佳宁个人资料简介)
《从延安出发》五期节目在高度凝练延安文艺精神内核下,立足呈现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的文艺精品力作,展示新时代文艺取得的卓越成果。
为打造一场兼具高规格和仪式感的初心之旅,总台联动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等16家国家级文艺院团、院校、演出机构,集结“文艺国家队”的力量,在节目中推出十余场文艺精品节目,为观众贡献一场场顶级视听盛宴和精神洗礼,向延安致敬,向时代汇报。
《从延安出发》采取“90对90”的节目形式,以平均年龄90余岁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和90后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对话串起整期节目。届时,观众将跟随青年演员吴磊、关晓彤、刘昊然、李光洁、张雪迎的身影,与前辈艺术家孟于、乔佩娟、田华、杨先让、顾威促膝长谈,向文艺前辈请教,在追问前辈、徜徉历史、欣赏经典之中,悟出对时代的答案,传承的主旨。
《从延安出发》从“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出发,创作团队专门远赴延安本地采风,以黄土高原沉淀的深厚文化,在舞台上再现延安革命岁月的宝塔山、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
同时,创作团队在实地走访了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并访问多名美术和历史专家后,在舞台上打造“时光艺术馆”,布置了近百件艺术展品,并结合XR、A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让观众穿越时间长廊,沉浸式感受延安时期火热的文艺创作情景。此外,节目还邀请曹磊、张佳宁、雷佳等实力派青年演员以舞台戏剧的形式,再现冼星海、郭兰英、吴印咸、古元、周立波、柳青同志为人民激情创作的日日夜夜。
《从延安出发》舞美设计
▌“不忘来时路,起航新征程”
《从延安出发》节目的整体舞台美术及置景道具由孚思沃舞美/未未人设计与制作团队倾力呈现,聚焦新中国文艺发源地赓续至今的红色基因,与导演组一同追本溯源,打造一场融汇历史熏陶与当代传承的时光之旅。
80年前,满怀热血的青年革命者们喝着延河水望着宝塔山,跟随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走向全国各地,创作出不计其数的经典作品。因此,节目舞台构造的核心即围绕“起点”这一概念作为突破口而逐层展开,经过对延安地标元素的抽象提炼缔造出一条绵延不断的“文艺之路”。
极富动势的曲线首尾相接流转起伏,在一侧落地交汇成为三角通道,仿佛开启新纪元的坚实入口,转而顺势又起向半空腾飞,绘出民族伟业的前进方向。穿插其中的山川造型打破了写实局限,以硬朗的几何线条展现这片土地的力量,精雕细琢的宝塔与大礼堂布满了花岗岩肌理,凝聚成不朽的旗帜矗立在重峦之巅。
厚重刚硬与柔美轻盈相互交织,在投影与灯光的变化之中,是横贯老城的河流更是环绕基石的飘带,作为延安血脉的象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包裹在内的中心演区则是能量汇聚的原点,兼负3重功能,见证并再现着一部部巨作诞生的故事。
首先,它可以配合高低错落的移动展台塑造宏伟的博物馆空间。嘉宾与讲解员漫步大厅中参观学习,从完美复刻的冼星海手稿到延安时期制作版画的刻刀实物,无一不投射出先辈艺术家们的足迹。在访谈区拨转旋钮,V字形屏幕展现的资料画面便如时间轴般横向滑动,通过互动创新的现代科技讲述过去的动人事迹。流光溢彩的错层立面填充远景,强调了环境的建筑感,给观众带来更加饱满逼真的视觉体验。
其次,它承载了影视化拍摄的内容。27组数控方体在3道半弧轨道上自由升降移动,可分离独立或阵列拼合,根据戏剧进程中的不同片段进行空间切割和场景转换,在运动中增加支点的灵活性。视频素材方面亦可利用其四面均为屏幕的设计,营造裸眼3D的透视关系。
最后,它是理想的歌舞秀表演场。直径26m的地屏及弧长33m的XR背屏同混合现实特效无缝衔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各个院团物理布景的需求以保持录制的流畅度。大量虚拟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沉浸式观演的多样性,从而满足了节目的史诗叙事。
如此多元的舞台装置及相应机械设备的深化研发为制作落地带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达到主造型的理想弧度,设计师将复杂的双曲面模型分段拆解并提取边缘线进行排序,技术人员通力协作在棚内定点精确对照放样。
平面布局图
▼
所有板材对接位置都进行了手工填平打磨处理,以保证结构完整平滑360度无拼缝。整体团队对每一个环节反复探讨,推敲确定尺寸细节与表面材质,使用了数控卷扬机及电机各27套,可编程视频灯带1300延米,最终在保证15天制作周期的同时还原了图面呈现的效果。
现场照片
▼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戏剧美术场景设计
《从延安出发》戏剧部分在舞美、道具上也是使用实景布景,在舞美的形象上和细节上都充分推敲,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配合XR影像技术以及LED屏,力求在舞台上还原最真实的场景。
延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文艺作品上的精神,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更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也为演绎环节铺垫了情绪、深化了主题,立体展现了不同场景的故事片段,带给观众强烈的沉浸式体验。
在场景设计中高度复原了舞台内与经典作品相应时代的历史场景,在不同戏剧表演中展示了最真实的时代风貌,挖掘出真实故事背后的深刻主题。
在设计时需要设身处地的进入剧情、反复考证来营造内容和形式的可信度,去体会主人公们当时的心境和感受,用情绪理解当时的故事场景,使舞美与道具、视觉、灯光、服装、演员的走位等其他艺术形式相配合,而并非单一的舞美画面效果呈现。
《从延安出发》灯光设计
此次《从延安出发》由杨浩担任灯光总设计,乾元团队担任执行制作。设计团队以“延安精神”为创意理念,“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国学典籍十三经的《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形符号为设计元素。依据节目调性和需求在原有舞美基础上利用灯光视觉变化为舞台呈现做出整体提升。
设计团队希望灯光无论是在整体结构设计上、还是灯光效果呈现上具备刚健、笃实、辉光的精神风骨和美感。
设计图
▼
此次《从延安出发》的灯光效果呈现上定义为两大基调。第一“以形对峦”、“以数对理”;第二“以光鉴人”“以影塑情”。
“以形对峦”“以数对理”为灯光主体结构设计为符号“乾”形设计,即“圆形”、“一字型”造型设计;灯光结构尺寸、灯具、灯组数量分别为1、6、9数,取先后天河洛文化之数。灯光结构设计与尺寸数量的巧妙结合不仅包含“形、象”,更蕴含了“延安精神”的深厚意象,即红色革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以光鉴人”“以影塑情”通过灯光在节目中对原创作品、原创表演、原创空间的光色塑造、描摹、细节刻画来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延安精神”。
《从延安出发》视觉设计
资深视觉导演、幻彩星图创始人胡增鸣在此次项目中担任视觉总监,负责所有的节目相关视觉设计。本着“从延安出发”的初心,视觉团队在节目中用谨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导向,结合传统led视觉+xR虚拟视觉,以全新的方式包装经典作品,并同各大国家级院团联手打造新时代文艺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文艺作品“文化+科技”的全新面貌,全面展现了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80年中国文艺界蓬勃发展的创作活力。
一、Logo和主值班设计
1、从整体结构来说:雕塑艺术结构与延安宝塔形象的结合,解构形成既具有历史建筑的外观特点,又有现代艺术气息的视觉感受;其次,舞动的红飘带,在直观含义上有演绎的特性,深层则象征延安具有的开创性、延续性等特征;与节目立意相契合。
2、颜色:运用古铜色和红色,有鲜明色彩对比,又和谐统一;既增加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活灵动的现代感;刚柔并济。
Logo手稿
Logo成品稿
在强化空间结构过程中,结合了光影博物馆的视觉感,并且将博物馆的展品融入其中,使展示过程更加严谨、庄重,体现了历史的力量感和节目的仪式感!塔形立构,在原有的舞台结构基础上,拓宽舞台的纵深感;在元素搭配上,融入“红色”象征红布绸和塔元素,使主题更丰富饱满。
三版主值班效果图及动画
主值班呈现效果
二、开场设计
在开场设计中,为结合节目的创作与创新内容,以15个院团为象征去描绘场景,通过不同的作品道具展示,将各个院长、团长与其所在院团的代表作相互联动、跨越时空,在舞台上重逢,感受传递的力量。例如:中央芭蕾舞的《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芭蕾舞动作;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延安的第一场巡演的《白毛女》场景;中国儿艺《报童》中的经典动作等。
开场黑白手稿
开场颜色效果手稿
三维镜头稿
不同的场景结合不同的光束,讲述不同的历史情境,光效的考究,从整体上使历史氛围更加厚重。此外,在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都伴随着虚拟视觉的融入,营造出不同的历史场景,并且通过XR的技术效果与院长、团长进行更真实的交互录制,局部超现实夸张的视觉处理带给观众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全包围的虚拟,突破了舞台的原有结构,从而打造出更宽广无际的舞台空间感,使得节目的主旨进行视觉上的艺术升华。
三、节目视觉+XR效果
▌《追寻》舞台效果
在节目《追寻》的设计上,我们首先搭建了革命先辈为了祖国英勇战斗的场景,利用xR技术的沉浸式效果,在一片战火纷飞中,再现先辈们用鲜血浇灌新中国的伟大事迹;后半段我们将场景转换为新时代祖国一片繁荣的场景。前后对比,表达了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先辈不惧牺牲艰苦奋斗,心中永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党的使命,最终实现了如今的盛世繁华。
▌《命运》舞台效果
在节目《命运》的设计上,我们在剧目原有的舞美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大胆的设计,利用屏幕+AR+xr的空间优势,将节目整体打造地更加具有当代艺术的风格,用抽象的丝线描绘了新时代的青山绿水。
▌《领航》舞台效果
节目《领航》的包装设计我们使用xR技术首先将延安宝塔山及延河水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表达了艺术工作者永远不忘初心,铭记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其次将节目的真实舞台用虚拟方式再现,并且利用其非现实空间的特性,盘点了各类当代文艺作品。
▌《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舞台效果
节目《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由于现场有上百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我们创造性地打破以往xR使用方式,定制设计了虚拟场景模型,保证在有虚拟拓展层包裹的情况下依然保有现场舞台结构,将虚拟与真实有机结合,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脱离真实舞台的虚拟效果。
更多幕后精彩—深度专访
舞美总设计王琛专访:
Q1:听说您为了这个节目的舞美还特意去了趟延安,想听一些您去延安采风的故事。
A:因为之前很早去过,但都没有印象,鲁艺里面也没有转过,然后这次特意去鲁艺里面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下他的展厅展览,然后整个延安从文艺座谈会开始,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它整个是新中国文艺的基础,去了之后看到那些史料,包括留下来的像《黄河大合唱》《东方红》这种音乐类的,像绘画类的,像尤其是文学类的柳青、路遥啊这一批,还有许多记不清人名那些老的艺术家们,它整个其实就是一片朝气蓬勃的,通过文艺给人民带来一种新生,带来一种向上和积极的这样。他定好了这个基础基调后,至于为什么要叫《从延安出发》,是想通过延安这80年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的繁衍、不断的壮大,也就是那个时候奠定了基础。那时候我看了那个展览馆,后来有一批人去了东北、去了上海、来了北京,核心院团,也是从延安出发。
Q2:咱们在舞美设计里设置了大屏、展览区和V屏区,在这些上面的创新和亮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设置这些区域?
A:其实节目整个创意从最开始就跟刘欣老师还有导演组一直在密切的沟通,因为是从延安出发,它有一个基础的基调在那,但是我们当今如何去做它,尤其在舞美这种角度怎么入手去考虑确实还挺难的。那我们又想它区别于一般的特别节目,或者是常规晚会或者是季播节目。所以我们上来,刘欣老师给了一个“艺术馆”概念,它还不是博物馆,它是艺术馆,我觉得他那个启发点特别好,那沿着艺术馆它又有各种功能需要放进去,对吧?我们舞美首先除了你设置一个核心的形象之外,那艺术馆可能就是整个产生现在看到的设计的一个形象的“种子”,我们把它通过美术的手法、通过舞美的手段,把它做出来落地,把它设计出来。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功能性,它里面要满足访谈,满足优秀院团的核心创作剧目的展演,然后在剧目里又有话剧、舞剧,甚至是音乐类型的大型的交响乐团,同时还有影视化这一块,所以它整个包含的艺术细分种类非常多、样式非常多,那我们就把它统一在一个所谓的从延安出发的艺术馆当中。然后艺术馆本身,我们在当时想它是电视节目,但我们希望它有建筑感,所以就整个用比较大的尺寸规格去做了一个像柱子同时又是飘带的大的造型给它环绕起来形成的一个空间,让它建筑本身就具备更强的艺术感和写意性,同时又构建了一个实体的空间。
Q3:这个实体的空间主要就是融合了您刚才说的多功能的一个元素是吧?
A:对,它其实最早创作细节是一个五星在一个平面上,我把五个角整个给拎了起来,它就形成了上下波动的五个三角形。他最早其实我记得跟主任对的时候,它首先是一个艺术馆,那它的型是什么?它的概念我们定了,它那型我画了一个五角星,因为我觉得它是红色经典的一个标识,然后把这个五角星通过三维的方式拉起来五个点,升了起来之后它就形成了五个三角。刚才说采风的时候去了延安,它黄土高原的那种地貌,都是山,还有这种沟壑,你可以看到宝塔山,对吧?那宝塔很有延安的符号性的在那儿,同时我们整个文艺,所谓新中国文艺的发源地,它在中央大礼堂开过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当时定了一个文艺的方针,然后又在飞机楼那拍了那张特别经典的有名的照片。所以在我脑子里舞美方面它就是有山的感觉,那同时我们又希望他从延安出发,它具备着传承这80周年一直在不脱离这个根基,同时把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的创新创作,不断的发扬传承,所以它又是一种飘带的感觉,同时还有贯穿延安城的是一条延河,所以它又有河的一个概念,所以把这几个与汇,形成了目前看到的设计效果。
Q4:其实节目里不管是院团的作品,还是青年嘉宾和各位前辈的对谈,都是谈到了一些经典的延安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的改编和发展,整个节目也是想让青年人走正道行大道。延安也是有一些很青春的元素的、是整体向上的,这个您在视觉上是如何传递给观众的?
A:其实就像刚才说的,我们的文艺作品也在不断的创新,那作为这个节目的最核心的舞美考虑,其实我们是希望他是当下甚至是现代的一个视觉的审美,形成的这种所谓的艺术馆这样一个大空间。所以看到整个我们都是一个3D的、立体浮雕的全曲线的效果,这个景里没有一根直线。然后在这里面结合着我们可以创新的技术手段,首先这个设计和制作就需要创新,它需要用三维软件,甚至用到那个研发飞机那个犀牛(Rhino,3D造型软件)流体力学的那个软件,整个把这个曲线给三维建模建出来,它首先在创作的技术手段上就跟之前就是不一样,就是一种创新。那同时它在落实到舞美制作上的时候,我们甚至会采用一部分3D打印的效果来整个做,也是一个新手段的结合。还有就是这里面我们大量为了融入各种不同类型的这种文艺演出的样态样式,我们整个用XR的手段、结合着AR扩展,同时还有这个互动触摸屏,V屏的互动区的那个手段,其实都是当下最新的这种技术,通过艺术的创作把它融在这个整体的舞美创作里。
Q5:如何让风格迥异的国家级各个院校和院团统一到节目里中,但是又有各自特色的呈现?
A:首先根儿上它不脱离延安,所以我们整场的构造里面,你可以看到始终有两个标识性的浮雕在那,一个是宝塔山,一个是中央大礼堂,它是延安非常具备代表性的符号。那同时在这里面,演出的当下的经典剧目跟延安之间,我们还是刚才说的,它有这两个符号之后,它构成了一个延安时光艺术馆的这么一个空间里,来展示、来演出我们当下创作的比较新的这个艺术作品,所以它是有交融的。然后那同时这些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又运用了电视上我们刚才说的比较新的技术手段,像XR虚拟、AR扩展的手段,然后它又通过影视化拍摄的方式,它就等于是这个舞台本身和电视画面本身通过了一次更新的呈现,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它不是说我们这个剧目以前只能在剧场看,我们通过电视的大屏以及电视的这种刚才说的技术手段,在整个的舞美空间里更好的一次呈现给观众,它的传播力会更强。
Q6:在设计这个时光艺术馆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您认为有哪些挑战或者有比较难忘的经历?
A:我觉得一个是时间周期,因为疫情各方面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留给我们真正能够创作以及把创作落地的时间非常非常紧,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我们过年回来,2月份中旬开始投入到舞美方面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形成了核心的方案,然后在接下来基本上通宵达旦的对方案本身进行可落地化的打磨,就是这些制作,包括我们用了一些新的工艺,这些东西是要花一些尝试、实验的时间的,然后到进棚,整个制作时间就非常紧,20多天的制作时间。而且它区别于以前传统的舞美,比如说一些大造型、一些灯箱、一些屏幕这种构成化,它整个就是一个像艺术品一样的一个大浮雕的感觉呈现,所以它的制作时间需要花费更多,但实际我们时间很少,所以就不停的在预判,可能会出各种问题,不停的在进行调整,然后不停的在盯着所有的制作,才最后能够把它落地。我觉得最大挑战是确实时间创作周期比较紧,第二个就是我觉得挑战也不算难处,每一个创作本身都会遇到就是怎么创新它,这是一个挑战,就是一个区别于常规的,在这么紧的时间里面,我们也不想它是做成常规化的一个特别节目,那希望他在舞美上有创新,所以这次采用整个实体布景的方式来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实等它装完的那一天,我心里稍微放松一点,然后当开录的那一刻,我稍微心里还能放松一点,在之前因为时间太紧了,各种边缘啊细节都没打磨好的时候,我就担心它成不了。
Q7:大礼堂的设计和延安宝塔的设计是完全还原了当时的那个建筑,还是说它是经过了一些处理?
A:它经过了美术的处理,所以说它是舞美的一个应用和设计点,但是它的本身的细节是美术浮雕的处理方式,它的比例是等比例,但是比如说这个宝塔山那个塔肯定更大一些,它是经过了整个美术浮雕化的手法的处理,然后包括宝塔山是实际是耸立在山尖上的,那我们不能说后面是空着,所以我们整个用全是棱角的这种凹凸的、非常有力量的这种延时的感觉,在它前面凸出来有一层是一个浮雕的一个宝塔,但是宝塔的下面又凸出来一层,然后宝塔屹立于山顶之上的这么一个效果。包括中央大礼堂也是,我实际去看了,那个角度也是我在现场拍照片找好的一个角度,然后拿回来我们进行浮雕的这样的美术手段处理,再交给制作去做。
Q8:刚才提到了新工艺,在这个新工艺上面您稍微地讲讲细节。
A:我觉得有两块,一块是它是采用一个整体360度环绕的,那这种在对接上是非常难的,你可能这头到那头它就很可能接不上,而且它整个没有一根直线,全部都是双曲线,就是它的X和Y轴两个不同的轴向都是产生曲度的。所以这个在前期我们在方案定了之后,对于它的制作落地,在设计端就需要用比如说用流体的3D软件进行整个结算,进行了一米一段的剖面分析,这样交给制作,才能去把它整个的骨架做出来,那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在浮雕的部分,有一部分是3D打印的,这样能还原它的精度,那同样也需要我们在设计端跟制度端有一个良好的配合,就是我们在设计端要把这些模型都做得要特别精,你看那浮雕不是说给一张图它就雕出来,而且我们要把它的整个浮雕都做出来,在电脑上做出来,做完了之后,他再拿着他去给到机器局部打印,然后当然还结合了一些传统工艺,就是因为时间太紧,后面那些棱角的山有很多就是传统的用泡沫板的雕塑方式来做的。另外,像那个交互屏,我们在展馆里经常看到,但是在节目里就很少能见到,但是问题是在于为什么节目里很少能用到,其实就在于节目录制周期太紧,每期导演给到内容,这边都是连夜的去输入它可交互的内容做。它不像展馆,我甚至提前一年我就开始做这个东西,做好了我就放那不动了,它这个都要不停的在更新,所以对于这块新的技术的掌握以及它能够落地的实操性,其实我们都在不停的进行一些细节的创新,才能够让它完成。
Q9:通过这个节目您想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A:我本身也做大量的舞台剧,它是一个现场看的,然后也做大量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央视一套的和三套的这种。那我是希望首先它在观众不管大屏还是小屏打开来观看的时候,它能够是区别于很多综艺类节目那种灯光效果、大屏效果的,那我们希望把这种效果更多的留给里面节目里不同剧目的展示,而它整个舞美空间在开始看的时候,它就是有一种实体的雕塑感,它是有分量的,然后同时它又是当代的审美,简约的、简洁的,或者是要现代的,这种构成感的审美。还有一个我希望他在开始看到片子说它更具备艺术气质,因为它毕竟是一个致敬的作品,对于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今天,对我们整体留下深远的影响,我们也能从中获取能量,所以我觉得打开看到这个舞美的时候,它应该是具备分量感的,那它的样式是现代的,整个的质感是所谓高级的、很干净的,我觉得是希望它能够给观众留下这种印象。
幕后团队(部分)
舞美总设计/美术总监:王琛
舞美总统筹:杨振华
舞美设计:许可余里
美术场景设计:张馨左建都
道具设计/制作:高燕鹏高山
展览设计:刘华超王安琪
舞美技术总监:周寰
舞美制作:杨聚泽栗文达
美术场景制作:马骏
交互屏设计/制作:刘金亮楚楚
孚思沃舞美/未未人设计团队
灯光总设计/灯光总监:杨浩
灯光设计:赵红、陈佳颖、赵岩、王子龙
灯光工程:任博
灯光制作:乾元设计团队
视觉总监:胡增鸣刘翔宇 视觉导演:申宇杰
主美:吴杰
XR技术总监:胡志博
CG主管:石磊 视觉设计:郝磊李刚尹冬生陈宇
秀导团队:大晶小怪
XR呈现:北京幻彩星图、北京视觉维度、广州卡罗文化、北京一点四刻、眼保健操制作(北京)、大蓝科技
戏剧呈现:上风文化、宇硕文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