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有无数烈士为国家的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不顾身,长期抵御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从共产党创立之初,自诩为国之正统的国民党就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百折不挠地企图消灭真正代表人民的力量。
延安五老之一老师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刘禹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
幸而共产党人的意志是强韧的,而正确的纲领吸引了数不尽的有为青年加入中共,共产党的队伍越剿越大。同时,党的队伍的壮大也伴随着无数血腥和悲痛,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至今无法完全统计。
烈士英名录
为了抚慰牺牲烈士的家人,毛主席亲自为每一张烈士家属证签字颁发,而新中国的颁发的第一位烈属证上的“丛德滋”三个字也刻在了共和国的革命纪念碑上。因此1977年的邓小平听说有个人拿着00001号烈属证进京寻访时,便专门空出时间接见了她。
拿着丛德滋烈士家属证的是什么人,为何毛主席抚慰烈士家属时第一个想到了他,并在几十年后依然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和邓小平
1951年,这个拿着烈属证进京的人还是个13岁的小女孩。12月初的一天,她从学校里回家吃午饭,看到自己门口挤满了敲锣打鼓的仪仗队和四周围观的邻居,尚且年幼的她看着父母满面笑容地招待客人,又挂着笑把他们全都送走。
这个名为高锦明的小女孩好奇地盯着父亲挂在墙上的牌子,努力辨认上面的字,明白了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颁发给丛德滋烈士家属的荣誉纪念证书,但她不清楚这个丛德滋和自己家有什么关系。
丛德滋烈属证
高锦明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答,爸爸高克明把她叫进房间,严肃地告诉她,其实他们不是亲生父女,高锦明原名叫做丛丹,墙上的烈士丛德滋才是她的生身父亲。
此后,高克明把高锦明姐弟的名字改回丛丹、丛甘,丛德滋烈士的事迹也在丛丹的挖掘中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高克明仅仅告诉丛丹父亲是被特务害死,为革命而牺牲的,但她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母亲王竹青也不愿多说,只是哄着丛丹赶紧睡觉,以后便会知道有关父亲丛德滋的事。
丛丹和弟弟丛甘合照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副部长伍修权成了“苏修”,丛德滋作为被伍修权介绍入党的烈士,名声也受到了损害,乃至已经成为小学老师的丛丹也受到牵连,失去工作吗,只能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艰难谋生。
丛丹盯着家里挂着的“烈士家属”证陷入了沉思,既然国家认定了父亲丛德滋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那么又为何变成了苏修呢?丛丹决心重新寻找父亲当年的革命事迹,揭开心中多年的疑惑。
丛德滋
经过十几年的调查和访问,丛丹已经大致拼凑出了父亲丛德滋短短32年的人生之路,也为新中国的革命烈士故事增添了许多可查证的资料。
丛德滋1910年出生于辽宁凤城县,从小便就读于凤城县内的学校,并且由于军阀的封锁没能接触到革命思想。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接手东北军阀,并创办了一所高等院校——东北大学。
这一年18岁的丛德滋从凤城第二师范毕业,考入东北大学史地专业,通过张学良鼓励学生研究社会需要的文化宗旨开始接触新的思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思想也在丛德滋内心发芽生长。
东北大学
此时的日本人早已对东北磨刀霍霍,1931年9月18日南满铁路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东北沦陷,东三省的中国人遭到日军的残忍屠戮,东北大学被迫搬到关内,丛德滋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北平。
家国沦丧,举目无亲,丛德滋到北平平绥铁路局勤工俭学,受到了铁路工人们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影响。
1933年,大学毕业的丛德滋因成绩优异、广有才名被介绍到东北军领导机关政训处工作,还被授予了国民政府的中尉军衔。
丛德滋
但蒋介石对驻守在华北的奉系军阀始终放不下心,以民国最高总裁的身份命令东北军去围剿红军,企图同时瓦解东北军和红军两股力量,实现其独裁野心。
东北已经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东北将士和几千万东北人民一样无家可归,蒋介石却无比热衷内战,四处调动东北军对红军进行围剿,使东北军士气极其低落,水土不服的外在原因更加重了他们的反战情绪。
丛德滋作为政训处的一员随军奔波了两年,在1935年来到了湖北麻城,他终于无法忍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冠冕堂皇,用自己最熟悉的笔杆子接连发行《小实报》《东方快报》,揭露蒋介石只顾内战而不管东北的事实。
民国时的报纸
丛德滋在一众爱国人士中间名气大涨,同时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对象。1935年6月13日,丛德滋被特务抓捕,给他安上了一个“共党”的名头,关押在武汉行营军法处。
丛德滋属于张学良的手下,又颇有名气,说出了许多张学良和东北军的心声,张学良对他十分欣赏,也对丛德滋和其他被捕的人展开了积极营救。
这时长征的红军已经到达陕北,时刻关注红军动向的蒋介石立即把张学良部队调到陕西,成立“西北剿匪司令部”。丛德滋专门被张学良要过去,担任司令部办公厅的秘书,为张学良处理很多机密工作。
张学良
张学良对丛德滋十分欣赏,两人许多观念不谋而合,同是出身东北的沦亡之感和报国热情让张学良渐渐倚重丛德滋,经常单独和他谈论事情。
蒋介石喋喋不休的催促让张学良烦闷不已,他授意丛德滋创办《西北响导》,在上面发表统一对外的文章,在陕西周边引起很大震动。丛德滋还是西安事变的第一个直接报道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解放日报》的总编辑。
这个《解放日报》不是中共的机关报,而是西安事变第二天被国民政府盯上的《西京民报》。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立刻奔赴西安谈判,罗瑞卿也带领一批干部组建了联合办公厅,丛德滋和共产党人的合作便从这时开始。
西安事变的报道
丛德滋和张雪玲的另一个机要秘书郭维城接受了《西京日报》,而郭维城早在1933年已经秘密入党,两个志向相同的人将其改名为《解放日报》,在西安事变之后的两个月内对此事进行了真实具体而详实的报道,成为西安事变的第一手资料。
这份《解放日报》存在不到60天,出版了56期,许多提纲和内容都是丛德滋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1937年2月10日,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张学良被监禁,中央军接管了西安,《解放日报》也被迫停刊。
解放日报报道西安事变的实时消息
之后的丛德滋在京津沪苏漂泊了半年,始终未能寻到自己理想中的报国之路。不过丛德滋上海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王竹青,上海事变后跑到山东汾阳结了婚,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丛德滋突然不告而别。
两个月后王竹青才知道丛德滋到兰州参加了版陆军,还认识了邓小平和杨立三。1937年底,被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安排到兰州工作。丛德滋原本认为自己更加适合宣传工作,他的情报潜质却被组织慢慢挖掘了出来。
林伯渠
1938年2月,丛德滋创办的“民众通讯社”正式开张,丛德滋作为第一任社长对兰州涌入的大量难民进行革命宣传,第一份稿子就写的平型关大捷。
之后一个月,丛德滋和手底下仅有的记者于千积极创作,热衷于抗战情况和救亡宣传活动,还有对甘肃贫苦群众生活情况的报道,一个月内发表上百篇文章,高质高量、言语恳切,被甘肃宁夏地区的许多报刊转载。
1938年4月,丛德滋成为甘肃敌后抗日宣传组长,不久之后又和侯维炽一起营救了十几名红军战士,也因此在10月份在伍修权和“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介绍下成为党内的“特别党员”,以特殊身份从事特殊任务,相应地,党内的档案资料也找不到丛德滋的名字。
谢觉哉
同年年底,兰州政治部来了一个新的主任曾扩情,曾经是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也是和丛德滋一起跟随张学良的同事。丛德滋主动接近曾扩情,想要利用他打入国民党第八战区收集情报。
曾扩情遇见丛德滋十分欣喜,安排他做自己办公室的秘书。丛德滋潜伏了三年,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时期为我党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和伍修权的秘密合作也加深两人之间的战友情谊,也为后来丛丹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扩情
终究百密一疏,丛德滋的身份还是在1941年被曾扩情发现了。当时丛德滋刚刚和妻子王竹青生下儿子,丛德滋还为妻子的生日准备了惊喜,却被曾扩情以“年内小聚”的名义叫走,从此成为王竹青提起便伤心的一段往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余波犹存,国民党内的反共高潮迭起,曾扩情多次欲言又止,想要提醒丛德滋,最终还是选择和兄弟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亲手逮捕丛德滋的人。
实际上曾扩情和国民党根本没有掌握丛德滋的身份资料,只是根据他以往的经历和社交关系推断他可能是一名“共党”,本着错杀不可放过的想法将丛德滋逮捕了。
丛德滋
丛德滋被捕后始终不屈不挠,也让审问他的特务更坚定地认为他是共产党员,他们对丛德滋进行轮番酷刑之后,又对丛德滋进行了长期的精神折磨。
丛德滋被关在一个伸不开腿站不起身的小牢房里,每天只有难以下咽的馒头的烂掉的菜,就连喝的水都是洗过东西的。特务们每过两天就会把丛德滋拉出去过堂,经常持续一整天,导致丛德滋的身体状况极度糟糕。
丛德滋(左)和于千
在兰州的大沙沟监狱被关押一年过后,家里的王竹青收到国民党报信:丛德滋在牢里因脑膜炎死亡,家属到黄河桥北的山洞里收尸。实际上丛德滋是被特务在喝的水里下了毒,本就孱弱至极的身体承受不住,导致丛德滋壮烈牺牲。
丛德滋牺牲后,伍修权一直十分关注他的家人情况,而王竹青一家早已被国民党驱逐出境,在陕西隐姓埋名过日子。后来王竹青嫁给了丛德滋的战友高克明,一双儿女也改名换姓,直到1951年烈属证颁发才改回来。
丛德滋烈属证
1977年,丛丹听说伍修权在北京工作,便找到他查证自己父亲丛德滋和烈属证的事情,伍修权见到她的第几句话就说“你和你父亲长得真像”。
之后,伍修权还把丛丹带到了邓小平家里,邓公见到丛丹后说了和伍修权一样的话,叮嘱丛丹“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邓公的夫人卓琳则拉着丛丹说了许久的话,还留她在家里吃饭,说起了很多丛德滋以前的事情。
邓小平
对于烈属证为00001号的事情,丛丹曾经专门找到谢觉哉询问,谢老告诉她这个编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国家内务部对烈士家属进行抚恤时,他第一个想到了丛德滋的名字,见证了一位老革命战士对自己战友的怀念之情。
到目前为止,国家能够确认的烈士仅有193万多人,更多为新中国奋斗牺牲的无名烈士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至今也不为世人所知。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和丛丹一样挖掘自己亲属中烈士事迹的人物,让那些无名英雄也被后人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