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以来,人们尤其是企业家群体,对曾国藩迷恋推崇已经蔚然成风。作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头衔辉煌无比,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
看看近代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就知道曾国藩在晚清的影响力。死对头石达开评价: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毛主席: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清朝凌迟(清朝凌迟处死图)
上面这些人无一不是人中龙,他们对曾国藩评价如此之高,足以说明曾国藩确实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但是,这些光环不能掩盖曾国藩的残暴,屠城是曾国藩身上永远无法洗刷的大污点。
关于曾国藩屠城事件,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最有发言权。从赵烈文所著的《能静居日记》中记载了曾国藩指挥湘军三次屠城,咸丰八年四月,攻破九江,城中二万军民被屠杀;咸丰十一年八月,攻破安庆,数万军民被屠杀;同治三年五月,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又进行了屠城。
这三次屠城一次比一次惨烈,对南京进行屠城时,“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直到三十年后,谭嗣同在游览南京时依旧能听到关于曾国藩屠城时的故事,“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事实上,曾国藩认为屠城是小儿科,因为屠城往往是敌我双方拼死战斗,胜利方对失败方的惩罚。有人说,近代战争指挥官们如何对待俘虏,最能看清这个人的真实面貌。在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奏折》,我们发现曾国藩有个“乐趣”,变着花样虐杀俘虏。
《曾国藩奏折》中记载,“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各营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等。
这是曾国藩自己的记载,令人瞠目结舌。那么,曾国藩为何要这样做呢?除了性格深处的残暴,曾国藩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曾国藩认为对待俘虏必须这样:“克城奕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在处死的太平军俘虏中,开肠破肚、挖眼睛后凌迟等是最常见的虐杀,曾国藩乐此不疲。
参考资料:《能静居日记》、《曾国藩全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