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文成帝统治期间,是北魏朝廷衰弱的开始。那时候,对外战争虽然基本上停止了,但国内汉族劳动民众和鲜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却突出了。为了缓和这个矛盾,文成帝多次下诏,斥责地方官吏侵害百姓利益,斥责地方官吏串通大商贾重利盘剥民财、共同分赃的行为;并规定官商犯赃10匹以上者处死刑。
公元463年(和平四年),文成帝又诏令:凡良家子弟因饥饿卖为奴婢的,可赎还子女。针对当时买卖奴婢的都是有势力的富家或官宦之家,对诏令拒不执行的情况,当年又重申:谁若不让奴婢赎身,听其父兄上诉后,便以掠人罪论处。
由于官吏的腐败,尽管文成帝下了这些诏令,也未能减轻民众的痛苦。广大民众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此起彼伏,规模越来越大。
献文帝拓跋弘
魏献文帝拓跋弘出生于公元454年,公元465年即位,至公元471年禅位于元宏,在位6年。年号:天安、皇兴。
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而生活又很放荡的女人。她名义上是不当政了,可是还要遇事插言,说话算数。在她的控制下,献文帝郁郁不得志;再加上他本来就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当了6年皇帝就不想干了。
因为太子宏年幼,才5岁,便准备将帝位让给叔父京兆王子推。可是子推弟任成王子云不同意。他说:“皇上安定天下,管辖四海,怎能上违宗庙,下弃百姓呢?如果要让位,就应让给太子。”大臣们都同意,献文帝便决定把帝位传给太子拓跋宏。自已以太上皇的身份,总理国家大政。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2月,柔然国侵犯魏境。献文帝以为皇帝年幼,不懂打仗,就亲自率兵讨伐,大败柔然。第二年十月,柔然再次侵魏。献文帝再次出征反击,打得柔然往北溃败数千里。
自此以后,献文帝经常南巡在外,很少在朝。借此机会,淫姣不贞的冯太后与尚书李敷的弟弟李奕勾搭成奸,朝欢暮乐,大饱色福,后官无人不晓,但谁也不敢说,只是瞒着献文帝一个人。
后来,因湘州刺史李欣告发李敷兄弟罪状30多条,太上皇听后大怒,就下令将李氏兄弟二人处斩。这样,就惹恼了冯太后。她一看,与自己朝夕相恋的情夫被害,悲恸欲绝,非常痛恨献文帝。
冯太后当即密嘱左右近臣,趁太上皇饮食的机会,暗中在酒里加上毒药。
太上皇不知底细,饭后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亡,时在公元476年,年仅23岁。
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元宏出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年即位,至公元499年卒,终年33岁,在位29年。年号:延兴、承明、太和。
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元宏(后改拓跋姓为元姓)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尽管在生活上淫荡不贞,但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重大改革,挽救文成帝以来国力衰微的局面。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把北魏的改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使衰弱的魏国又逐渐强盛起来。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一律不给俸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掳获的战利品或受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则只要上缴额定的租调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范围内任意搜括、不受限制。有一次,太武帝拓跋焘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调毛驴驮运军粮,命公孙轨负责。公孙轨公然下令,每一头毛驴要加一匹绢当贿赂,才能接受。当时人都说:“驴无强弱,辅脊(背着绢)自壮(就算白的)。”官吏如此贪赃不法,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聪明的孝文帝于公元484年(太和八年)6月,下决心实行俸禄制。他规定:每户征调绢3匹,谷2石9斗,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还制定了严惩官吏贪污的法律。规定官吏贪赃绢1匹以上的就处以死刑。
俸禄制实行以后,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比以前放纵官吏们的贪污、掠夺,对人民还是有利的,因而遭到一部分贪赃枉法惯了的官傣的反对。
孝文帝改革坚决,对贪赃枉法严厉打击,先后处死地方刺史以下的贪官污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11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后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不栽树只种谷物)40亩,妇女20亩,一夫一妻共受田60亩;男子还给桑田(已经种了或者允许种桑、榆、枣等果木的土地)20亩;在不适合种桑的地方,男子给霹田40亩,妇人5亩;露田是私有田,可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其中的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样受露田,一头牛可受田30亩。此外,新定居的户,还给少量的宅田。
为了巩固均田制的成果,在颁布均田制的第二年二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后接受内秘书令李冲的建议,在地方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原来以宗族为单位的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可以免除官役,邻长可以免其家中一人官役,里长可以免其家中二人官役,党长可免其家中三人官役。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这是历来封建基层政权的共同职责;不过三长制,还有一个新的任务,就是推行均田令。
在颁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同时,孝文帝又调整了租调制度。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男女没结婚的人,4个人出一夫一妻的租调;奴婢8人出一夫一妇的租调;耕牛20头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新的租调制度的特点,在于把过去按户征收的办法,改变为按一夫一妇的个体家庭以及按丁征收。
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九月,太皇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和汉化。
当时的魏都在平城。由于地处边塞,对控制中原地区和推行改革都不方便,孝文帝便决定迁都洛阳,但是鲜卑贵族大都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假意发兵南征。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步骑30万大军渡过黄河,九月进驻洛阳。此时,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景象,心情十分沉重。
原来,在几十年前,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可怕的事情。因为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便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畏难情绪,又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
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劳而归;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关系,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并高呼万岁!
些大臣虽然暂时同意迁都,但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为了做好思想工作,孝文帝在决定迁都的同时,就注意做说服教育工作。如拓跋澄原来也弄不清南伐的目的,和孝文帝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在这次临行前,孝文帝私下把真情告诉了他,并向他指示:“平城只能用武,不适于文治。”从而使他转过头来支持迁都。
另一位贵族于烈,被派回平城担任留守工作。孝文帝问他:“你赞成迁都吗?”于烈说:“皇上深谋远虑,我现在还不明白。我的内心是一半乐迁,一半恋旧。”孝文帝说:“你不唱反调那就是同意啦!”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如孝文帝把拓跋氏改为元氏,丘奚氏改为奚氏,步陆孤氏改为陆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等等。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为后、妃,并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在南伐途中病死,时年33岁。他死后,太子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即位,就是魏宣武帝。
图源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