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作品有很多,杰出的诗歌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传奇的代表作品当属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了。而当下国内对《长生殿》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掘其中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前人的悉心研究和认真探索,有关《长生殿》的论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在研究《长生殿》戏曲音乐的表演特色及艺术价值分析方面,李晓的《二十世纪的<长生殿>研究》[1],李玲的《三百年天上人间重相见——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学术研讨会记要》等作品,深入的探索了其重要价值;其次在《长生殿》多主题的探讨和争论方面,周明的《情缘总归虚幻——重新认识<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唐宗秀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等表达了他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长生殿》传承不衰的原因探究方面,邵金金的《三种体裁“李杨故事”差异之文体原因探析》,朱锦华的《<长生殿>演出史研究》等对其传承不衰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杜牧曾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虽然其中不乏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唐骄奢生活的鞭挞,但从“一骑红尘”和“妃子笑”的鲜明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极致宠爱。《新唐书·杨贵妃传》中有记载:“妃嗜荔枝,必欲死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一事件,大概因为唐明皇对杨贵妃有真情才能做得出在世人看来很疯狂又很荒唐的举动吧。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性长诗,以历史事件的推进为线索,详尽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始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变故,唐明皇不得已失去了自己心爱的杨贵妃,但他坚持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信念,他担心杨贵妃对他有恨有怨,却还是忍不住想要和其相见,纵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也愿意在相爱相恨中缠绵悱恻,相伴“一生”,无论天上人间,有爱的陪伴就是幸福。
由《长恨歌》引出的这一段天宝遗事,洪昇从最初《沉香亭》到《长生殿》的定稿,我们听到了一曲关于李杨之恋的爱情故事,作者因为自身经历的变故,对李杨爱情的感受以及心理上的转变,说是作品不断改进的历程,倒是不如说是作者不同时期对于李杨爱情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化长恨为长生的境界”。
长生殿作者(长生殿作者洪昇读音)
理想落空,经历人间疾苦后心态的变化
将自身经历写进作品,并得到友人帮助
洪昇的好友徐麟、吴舒凫、汪熷、毛奇龄等为《长生殿》作了序文,为正确理解其内容提供了指引。《长生殿》的产生我们看到了爱得炽烈的一对璧人,洪昇在序言中也提到《长生殿》专写钿盒情缘,在主体描写方面,完全专注李杨之恋的描写,去掉了李白与李泌的情节,在情爱描写方面认真学习汤显祖的“情至”观,并大胆创新,加入自身的理解,对李杨之恋进行了热烈讴歌。他与精通音律的好友徐麟对这部剧字斟句酌,去写下优美的文词、和谐的曲律。洪昇写作《长生殿》时已人到中年,通过朋友的开导心态也发生很大改变,变得平稳祥和,这样的心态促使他更加客观全面地去对历史和人物进行把握,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良好的创作心态和各种生活经历的感悟,加之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水平的提高,都是《长生殿》能够诞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洪昇广泛吸收朋友建议,多次对《长生殿》结构、韵律、曲词进行修改,洪昇生前刻完了《长生殿》的上卷,在其去世后,在好友吴舒凫的主持下才完成了全部的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