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乐平地名的来历

乐平地名的来历

乐平地名的来历【编者按】乐平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很多地名有很久的历史,很多地方通过地名就能了解其历史。徐行溥先生经

【编者按】乐平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很多地名有很久的历史,很多地方通过地名就能了解其历史。徐行溥先生经过对乐平历史和地名的长期研究,探求其地名源头,在本文中略述了部分乐平地名的源踪,是一篇资料性很强的文章。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这街巷、那村坊文化蕴、历史藏

——乐平城乡一些地名承载的历史信息述略

乐平有着1840多年的置县历史,在这个历经沧桑的古县新市,其县治之区那密如蛛网的百十条大街小巷,其广袤农村那星罗棋布的千多个自然村落,各有其名、名各有异。那么,在它名字的背后,在它尘封的记忆中,保存有哪些人文遗存?传承着多少历史元素?蕴藏了什么名人佚事?承载的是什么历史信息?可以说,这街巷、那村坊,文化蕴、历史藏,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认真地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以迄今仍有的地名承载历史信息时间为序,拾掇乐平部分村、镇、街、巷其名来一抉原:

“石下庙”中祭吴芮在乐平老为民机械厂东侧到市幼儿园对面地区,有名为长沙巷、石下庙等地,这巷、这庙纪念、祭祀的就是刘邦所封的八个异姓王之一、番易(鄱阳)首建城者、浮梁瑶里人长沙王吴芮。也有“旧《郡至》记载,王墓在乐平县东石吴山”之说,但无可查证。

“大寺上”名始东晋在乐平老城区东西南北四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北面路口有一个老乐平人都耳熟能详的地名——“大寺上”,现在乐平市第一小学的原名就是大寺上小学。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有一位法号为安隐的高僧建寺于此,后人称为安隐寺。在后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岁月里,此寺成为在赣北与庐山东林寺齐名的两大名寺之一。因此地处城中心高坡上,千年迄今地名一直叫“大寺上”。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鸣山”因供鸣山神鸣山系乐平乐港镇一座南濒乐安河的山名,相传晋忠烈王石敬纯为报父仇,率兵追杀牛昌隐至鄱乐万、贵溪一带,兵至之日,风烈云涌,山跃山谷,谷中鸣响。人们因感其灵,敬其除恶尽孝,遂建庙供奉,称之为鸣山神,也称鸣山大帝。山随神名,亦命名“鸣山”。今鄱阳县的“磨刀石乡”、乐平市区的“神剑井”地名均与此事有关连。

“泪滩村”洒饶娥泪泪滩村是位于乐平接渡镇东南乐安河畔的一个小村,因唐代正史载名、柳宗元撰碑文纪念的孝女饶娥泪洒沙滩而出名。饶娥父亲饶绩在一次捕渔时,乐安河水面狂风大作,连人带船倾入河中,风停浪静后,却不见饶绩尸首浮出,饶娥在河滩上哭了三天三夜,耳鼻流血,气绝身亡,从此该地命名为“泪滩”村。

“历居寺”缘胡大夫乐平东北部洪岩镇毗邻婺源的深山中有一名叫历居寺的山村,村名缘由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徽州致仕大夫胡曈狩猎于此,见山深林密、风光灵气甚佳,遂建庙于此,随山名称“历居寺”,后汪氏从婺源迁此,村名因之。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

“南窑”原有唐瓷窑在距乐平接渡镇政府5华里的乐安河南岸平畈上有个叫南窑的小村坊,附近甑皮山有一处中唐及稍后时期瓷窑遗址,呈龙窑形状。因村址处唐窑南面,故名“南窑”村。近年经考古挖掘,南窑唐青瓷龙窑遗址已评为201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官口镇”临官马道在乐平涌山镇北部约7公里处,有一唐末建村的千年古村落,原名竹溪村,因宋代此地开有瓷窑,盛产瓷器而繁荣成镇,且处乐平至婺源的官马要道上,故名“官口镇”村。

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军山”因驻军“捍寇”在距乐平城区约30公里的众埠与名口镇交界处有一座绵亘七公里的孤山,名曰军山,它的得名在唐末,缘因黄巢之弟黄揆率义军入境,当地官府豪绅组织五姓军倚山抗拒义军,志书载“唐末五姓军保山捍寇”,因名“军山”。

“黄铁炉”处多铁炉黄铁炉是瓷都第一人口大镇乐平众埠镇的一个村委会,是几个自然村的地片名。因唐末,来自福建崇安的黄姓铁匠在众埠建节水北岸的金坑坞、银坑坞铸铁,而后定居老下村,传承至明代又建培下村,迄今繁衍为数百户几千人的两大村落,而统称为“黄铁炉”。

“阁坞”曾建文昌阁乐平洪岩镇官庄水西岸山坳内,有一个仅数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初名阁谷,俗称“阁坞”村,缘何称阁?原来早在南唐时,从福建长塘迁来的甘氏族人,尊儒重教,于山谷中建文昌阁,教习弟子、以开文运。宋元时期此处就走出了张敦颐、许月卿、程文等多名进士。据传,被清乾隆帝采纳的“五百里地不为官”之奏提出者、历仕江南道御史巡城御史巡漕御史的历居山本地人胡翘元,就是从文昌阁走出的进士。

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_历史寇姓名人故事

“观音泉”处拜观音观音泉原是处城郊东北隅的一处景点,即“康山积翠”古景所在。随着城市范围扩大,观音泉现已成为市区中心胜地,且毗邻热闹非凡、人气极旺的东湖景区。此处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朝廷赐匾建东山寺,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因泉建寺,因寺得名,故此地名“观音泉”。在清咸丰时左宗棠曾被太平军围困于此,后突围时左公曾勒石为记,立碑于庙西北大槠树下。

“楼前”原建御书楼乐平众埠镇东南低丘谷地中,有一个出了南宋末年右丞相马廷鸾、宋元之际大史家马端临的小村庄,原名下阳里,建村在南唐,是乐平马氏的发祥地,后易名曰“楼前”村。缘何谓楼前?原来在北宋仁宗时期,皇帝为仕至龙图直学士的文学家马遵勅建御书楼,亲书“趾秀亭”三字匾额,并赐建府第在此,村名由此而来。

“礼林村”名范公题乐平市区往南10公里处的礼林镇,驻地即名礼林村,然而该村在北宋中期以前名湖围村,该村先祖洪华公百岁寿诞之时,宋仁宗时贬任饶州知府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正赴乐平,华公系范公同窗学友洪师皎祖父,范仲淹宴毕挥笔书下“礼义之林”四字赠匾贺之,由此湖围村逐易名“礼林”村。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

“万(范)家池”乃范公筑乐平城区老北街中段有一地名万家池,亦名范家池。老北街系古代乐平一条闹市街区,中段尤为烟花爆竹产业云集,曾多发火灾。范文正公(仲淹)知饶州时过乐,逢大火,后令民筑池蓄水,以防火灾,因益及百姓万家,即称“万家池”。明万历年间在池畔建祠祭祀范公,遂名范家池,延袭于今。

“儒学背”前“儒学里”“儒学背”即乐平市老市委所在地后面的一处地名,其前面是原县市委办公处,也就是历近千年的旧学宫,故此处称“儒学里”。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知县范锷首建县学,现存大成殿前的石雕栏杆、盘龙墀台、石狮系清乾隆十三年学宫全盛时期遗迹。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

“洪岩仙境”洪皓诗乐平著名的AAAA级风景区“洪岩仙境”,以其天然溶洞之美在古代就被列入乐平古十景之一,然而此景区之名来自此地名人即南宋风节名臣洪皓游洞时写的一首诗: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行行行到光明处,始信当初进步难。

“上、下府前”丞相府在乐平南乡礼林镇靠近万年不远处,有名为上府前(又名细屋下)、下府前、中府前的三个小山村。何谓府前?原来在北宋,村名叫履恒里,致南宋孝宗时,该村有一位名叫王刚中的人,高中榜眼,官致端明殿学士、进同知枢密院事,即副宰相,奉诏建家庙、设相府,后易村名为“府前”村。

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_历史寇姓名人故事

“薛家塘”居薛少卿从乐平城区老北街往东不远近扶摇巷处,有一小巷,名“薛家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有一口小塘。殊不知,塘边曾居住过宋朝的一个大人物,这就是高宗时负责岳飞案件审理的大理寺少卿薛仁辅,史志载其:不署奏牍,且明飞无罪。因其公开为岳飞鸣冤叫屈,被秦桧贬谪饶州,遂居于塘边,薛家塘因此得名。

“耆德村”名赵构赐乐平双田镇偏北10公里的一处盆地处,有一史上出过多名进士的余姓村庄,该村原名黄莺源。南宋初绍兴年间进士余童,知信阳军时力主抗金,构筑信阳、蕲州两道防线,为保南宋稳定做出了贡献,史称其为“继以德望、重知天子”的中兴名臣,宋高宗赵构赐封其故里为“耆德”村。

“大、小院前”建书院在乐平浯口镇东南部低丘陵处有两个叫大院前、小院前的山村,方姓人氏于唐末在此地林间空地建村,取安乐意其名林安村。后易名“院前”村,是因南宋中期村前建有当时著名的万全书院,丞相马廷鸾未出仕前即在此书院任教。

“接渡”缘因接“竹”渡紧靠乐平市区东面乐安河北面的接渡镇驻地接渡村,原名接竹渡,是距今820多年宋孝宗淳熙年间彭姓村民所建,因该处为乐平县东大门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繁荣、村庄密集、人口众多,为连接乐安河南北,沟通两岸,勤劳智慧的接渡先民,便连接竹筏为渡,方便人们南来北往,遂名“接竹渡”,建国后简化为接渡。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上、中、下窑”古陶窑乐平塔前镇东北部丘陵谷地,有上窑、中窑、下窑、新窑等山村,连同瀛里一带,是闻名赣东北的“陶器之乡”,其几村均名“窑”,皆因元末明初,此地就建有许多窑炉,烧制陶器,盛产陶制缸、甏、罐、钵、瓦等,繁荣数百年,至上世纪末叶,新型材质器皿、建材的出现,才开始衰败了。

“镇桥”俗名寡妇桥乐平西南部一个濒临乐安河名曰镇桥的人口大镇,镇政府驻地镇桥村,在乡间多称之为寡妇桥,是因在明代以前,此处为一条注入乐安河的溪流一分为二,同一条街道却要摆渡相通,当时一位常行善事的寡妇,倾其家财,捐款在小河上建成一座木桥,从此,该地则名“寡妇桥”。

“儒林杨家”朱棣名在乐平市郊的接渡镇濒河有一名为儒林杨家的渔村,早在南宋宁宗间建村,时名树林杨家。因该村在明初有一位名叫王仲寿的进士,参与纂修《永乐大典》,成书后,明成祖朱棣念其功绩,遂赐其故里名为“儒林杨家”村。

“上窑”“下窑”明瓷窑紧靠乐平市郊的接渡镇窑上村,有名为上窑、下窑的两个自然村,相传此地在明代有18个窑场,以生产青花瓷民用器皿为主,明嘉靖、万历年间因瓷业繁荣而建街成市,故一度设置为“永靖镇”,因战乱衰毁,而村名不离窑,包括邻近有数千人的大村华家村,人们皆称“窑上华家”。

“粮厅巷”建清粮仓即乐平老城区大寺上西侧、西大街北面的一条深巷名,因清顺治年间在此建有一大粮仓而获名,至“文革”前仍作粮库用达300年之久。

“德明桥”捐斗米建乐平双田镇东部有一名叫德明桥的村庄,原名斗门桥,又名斗米桥,因该村在清康熙年间,为在村前小溪上建桥,村民各捐一“斗米”,建国后依谐音雅称为“德明桥”村。

历史寇姓名人故事_寇名人姓源历史来源是什么_寇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榜眼巷”里居榜眼乐平老街区南大街原乐平县职工医院旁有一条榜眼巷,因清代嘉庆年间榜眼、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的汪守和在此巷建府第,府门口上镶“榜眼及第”四个金字,故名“榜眼巷”。

“百子桥”由百人建乐平临港镇西南部临港河西,有一建村800年的古村落,始称清溪里,乾隆末年迁至河对岸重建,称为新屋场,因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百人捐款建桥,遂改现名“百子桥”村。

“典当巷”开典当行位于乐平城区老北街与周家巷之间的典当巷,因清嘉庆年间婺源江氏商人来此开典当行而得名。江氏典当行由三间大屋围绕成一个院落构成,外墙高耸挺拔,大门大气轩昂,内屋包括当铺、客房等,屋内均有四水归堂的天井,粉金雕花横梁,镂空花格窗棂,壮实粗大立柱,彰显当年徽商的气势与富有。

“状元巷”有状元府此地是乐平旧城区北起东大街南至小南门一条300余米的长的巷子,因清嘉庆十四年中武科状元的汪道诚在此巷建状元府而获名“状元巷”,现仍存绣花楼旧址。

“栽培巷”名缘书院乐平旧城区东大街中段南邻何家台处有一条约180长的巷道,名曰“栽培巷”,因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王同知(浙江海宁人)在此开办书院,教书育人,取栽培学子之意名“栽培书院”,其巷因之得名。

“新安里”聚新安人乐平老街区西后街北侧有一条几十米长的死胡同,名叫新安里,原因是清同治年间,来乐做生意的徽州人聚居于此而成巷,而徽州别称新安,故巷名“新安里”。

乐平地名,不胜枚举,难列其详!

作为被元代学者危素称为“至今号诗书之邦”的乐平,其文化底蕴之厚重,历史遗存之丰富,由上述地名之阐微,不可略见一斑吗!

上一篇: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范文篇1
下一篇: “吾乃高阳酒徒也,非儒人”:狂生郦食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