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东南文化》2007年06期 张翔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内容提要: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东南文化》2007年06期 张翔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内容提要: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认为西汉晚期长安城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帻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男性多主鲜艳的红色,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多,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髻或扁平髻,女性流行高髻,有的在高大髻上插笄,笄之一端饰以垂梢。

2004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西安理工大学二期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座西汉晚期大型壁画墓,墓室内壁画保存较好,颜色艳丽,内容丰富,画面中人物众多,所着服饰形式、颜色多样,为汉代有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对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种类、颜色及人物发式等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种类

壁画中人物有骑马射猎者、欣赏乐舞和斗鸡者,也有少数舞蹈者和乘车出行者,其身份有高贵的主人,也有卑贱的侍从和舞人,人物的地位和出入的场合不同,其衣着打扮也有所不同。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种类主要有冠帻、襦、袍、裤、裙和履等。下面对壁画中这几种服饰作一简要分析。

冠帻,冠是各种帽子的总称,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多样,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巾,下层男子的主要头饰,使用方法是用巾将发髻覆盖住,而后用带子系紧。帻,出现于汉文帝时期,由巾发展而来,汉代的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两种。西汉中期以前,戴冠而下不加帻,西汉中后期冠帻开始同用。壁画中男子首饰大多漫漶不清,整体上看戴冠者甚少,大部分头戴帻巾或仅梳发髻。墓室西壁中部一欣赏斗鸡人物头戴半圆形软帽,两侧有细缨系于颔下,这种帽可能仅是一种便帽,不是象征身份地位的冠。墓室西壁中部一欣赏斗鸡人物头扎黑帻,边缘平直,上部略鼓,顶部正中一圆形发髻,髻上插笄。墓室东壁中部一下马捡拾猎物的男子头戴黑帻,上部略大,中部一圆髻,髻上插笄(图一)。墓室东壁南部一穿红色襦衣的射猎男子亦头戴黑帻,头顶偏后一圆髻,髻上插笄。墓室东壁中部还有两位仅勾勒轮廓而无施彩的初稿的男子,其头饰较为清晰,前部顶平齐,后部窿起略呈圆形。这5人所着帻巾与常见的介帻和平帻不同,头顶均有圆髻,部分髻上的笄表现的也很清楚,可见头顶无巾,可能是文献中所说的无屋之帻。《独断》卷下说:“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之;尚无巾,如今半帻而已。王莽无发乃施巾。故语曰:王莽秃,帻施屋”。可见西汉晚期无屋之帻还是比较流行的,壁画中这几人所着无屋之帻便是实物之证。墓室东壁北部偏上一穿深黑色袢衣的男子头戴的帻为红色,低平,顶略宽,可能为文献中提及的平上帻。中国古代,戴冠的成年男子一般地位较高,着巾者通常是下层社会的男子。然而通观整个壁画中的人物,无论地位高低,均不戴冠,几位着巾者也不是侍从、仆人,一些男子甚至连帧巾也不用,只在头顶梳髻。可见西汉的冠服制度在壁画中没有体现,这可能与人物出入的场合有关;冠服制度仅使用于正式场合,如祭祀、朝见等,而在狩猎、乐舞等娱乐场合仅穿便装而已。

襦,一种长至于膝盖的短衣外套,可分为单襦、复襦、要襦、反闭襦等几种I2。单襦又名汗襦,是一种夏季服装。有里或有里有絮的襦衣称为复襦,是一种秋冬季服装。汉高祖刘邦爱楚服,楚服又多短制,所以襦这种短衣也成为贵族子弟的流行便服。另外,出于劳作或行动方便,一般的下人也多穿襦衣。壁画中穿襦衣的人物主要为狩猎者,另外还有两位侍者和一位舞人。狩猎人物所穿之襦衣形制基本相同,交领,右衽,下长至膝盖,饰宽衣缘。位于东壁南部的骑马射箭人物穿鲜红色福衣,右衽,袖袂宽大,尤其是中部较为臃肿,袖祛分别缠束以黑色和白色带子,束白色腰带,黑色宽衣纯。东壁中部徒步追赶野猪的猎手所穿襦衣亦为红色,袖袂宽大,白色袖祛,但并不是紧裹前臂,束白色宽腰带,黑色宽衣纯。壁画中骑马人物中亦有女性穿襦衣者,如东壁中部并驾齐驱的两女子,均穿襦衣,右侧女子的襦衣为浅灰色,袖袂宽大而显得臃肿,袖袪缠以红色带子,白色腰带,红色宽衣纯。左侧女子的襦衣亦为浅灰色,黑色衣纯,袖袪部分缠以黑色带子(图二)。亦有穿直筒袖襦衣者,如东壁中部一骑马人物穿的襦衣,浅灰色,袖之前部(或为袪)缠以白色带子,而后部(袂)则为窄直筒形,与前面几位袖袂的宽大臃肿不同,白色宽腰带,黑色衣纯。狩猎人物所穿的襦衣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腰身胖瘦得体,下刚过膝,没有宽大臃肿的感觉。穿着这种服装,不仅行动便利,人物也显得矫健、勇猛,适于参与诸如狩猎等剧烈活动。射箭猎手,袖之袪均用带子扎束整齐,显得干净利落,利于拉弓射箭。壁画中穿襦衣的还有两位男性仆人,襦衣颜色与形制基本相同,红褐色,右衽,下长至膝,袖袪白色,红色衣纯,白色腰带,从画面上看,这两人所穿襦衣可能用粗布制成。墓室西壁南部一舞女所穿襦衣腰身较瘦而下摆宽大,更好地展示了舞女的纤纤细腰和优美舞姿。

历史人物范例_带子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带子字的名字

袍,一种长至脚踝、袖子肥大、有表有里的秋冬季服装,与形制相同,唯有衬里或绵絮。秦汉时期袍服成为极其流行的服装,不分男女,不论贵贱,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贱更小吏,均穿袍服。汉代的袍分为两种,一种表里之间不填絮,另一种表里之间填有统絮。依填绵絮之不同,又分为纺袍和缇袍。表里之间填有细长新绵的称为犷袍,这种袍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多为社会上层人物服用。表里之间填充旧絮或新绵之短粗者称为缇袍,其做工和用料远不如犷袍,为广大贫民百姓所服用。壁画中乐舞、斗鸡人物所穿之衣大部分为袍。墓室西壁中部一抱鸡仆人所穿之袍为浅灰色,交领,右狂,仅领口饰黑色衣缘,袖袂宽大而显得臃肿,袖祛前部白色,后部黑色。跽坐一旁的主人所穿长袍形制与之相同,白色,袖为淡黄色,领口饰红褐色衣缘,红褐色袖祛。墓室西壁南部一女性欣赏乐舞人物所穿之袍,黄色,右衽,袖袂极其宽博,黑色衣纯,黑色袖祛,宽腰带上白下黑。其右侧欣赏乐舞女性穿青色长袍,红色衣纯,袖祛后红前白,宽腰带中间白色,上、下红色。壁画中袍服的共同特点为长可掩足,衣、带宽博,使人物显得睿智深遂,雍容华贵。另外,葛室东壁北部偏上一人所穿黑色外衣,右衽,白色袖祛,与袖袂宽窄基本相同。其下一人所穿浅灰色外衣,交领,右衽,下长至足踝,黑色衣纯,袖之袂、祛虽颜色不同,但宽窄基本相同,腰间束带。这二人所穿外衣与常见的宽衣博带长袍不尽相同,即袖为直筒形。直袖无胡的深衣称袍衣31,这两件外衣很可能就是"狗衣"。汉代的日常服装还有禅衣,由于其形制与袍相同,区别在于其无里.这在壁画中不易辨别,画面人物中所穿之袍部分可能为禅衣。

裤,秦汉时期的裤子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无裆之裤,多为女子所服,一种为连裆裤,时称穷裤,多为男子所服。裤之用料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差别很大,高宜显贵多用高级丝织品.一般的平民百姓则多用布帛。壁画中可辨的穿裤人物颇多,凡穿福衣、禅衣者所穿裤在壁画中均有表现,穿袍服者则多无表现。韩室东壁南部一穿神衣者仅露出白色裤腿,显得宽大、臃肿。狩猎人物所穿之裤暴露部分较多,均为白色长裤,裤腿上宽下窄.呈喇叭形。西壁中部两穿上糯衣的仆人所穿之裤亦为白色,但裤腿下端明显较窄,与狩猎人物所穿喇叭腿不同。壁画中人物所穿之裤应为连裆裤。

裙,通常为女子的下身服装,上窄下宽,裙边饰缘。秦汉时期,裙之形制在等级上没有差别,只是用料不同,中上层女子所穿之裙多用丝绸制成,而普通百姓女子所穿之裙常用布帛制成。关于裙的出现年代一般认为在汉代,主要为女子服用,男子穿裙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南北朝之后,裙成了女子的专用服装4。壁画中女子以长袍为主,亦有少数穿襦、裤者,不见穿裙者。东壁中部一手握长枪的男子,上穿白色短襦,下穿白色长辨,而腰至膝盖以上所穿红色衣服,似为一短裙。慕室东壁北部亦有一骑马射箭人物,上穿青色短襦,下穿白色长裤,腰至膝盖以上亦围一红色衣服。如果这两件衣服是裙的话,那么男子着裙的历史将提前至西汉晚期。这一认识是否正确还有待证明。

履,秦汉时期的履有三种,即皮革制成的鞋、丝绸制成的锦履和麻制成的不借。另外还有履下有木底的舄和以木制的履。壁画中有关履的内容不少,但由于大多掩于裤或袍下,其形制均不十分清楚。基室东壁猎骑马人物所穿之履大多仅表现出履头和履跟,履头以尖圆多见。东壁中部一骑白马男子所穿履跟值得注意,履跟之上的裤边有两道折痕,似由履底后端上卷引起的,如果判断不误的话,那么他所穿之履底后端应是上卷的,这种履对于野外运动是非常有利的,及于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和参与的活动分析,他们所穿之履很可能是皮革制成的鞋。墓室西壁南部一舞女所穿之履底较为清晰,呈椭圆形,履底中部似前向后各有一纵向粗墨线,这一墨线代表体何种涵义还有侍于进一步探讨。

人物历史带子字的名字_带子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范例

二 壁画中人物服饰的颜色

服色是古人对色彩崇尚的直接反映,有时又是等贵贱、别尊卑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色彩的崇尚是不同的。商代人崇尚白色,对于服饰色彩的选择以白色为尊。周代人崇尚红色.服色以红色为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服色的崇尚没有统一限定。齐《韩非子·外储左上》中载"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秦代崇尚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西汉早期,服色选择上承袭秦制,仍然以黑为上,"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n。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服色以黄为贵。东汉时期,色彩的等级观念基本确立。《后汉书·舆服制下》中记载∶"皇帝黄赤绶……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三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181。这种色彩的等级差别仅表现在印绶上,对于服饰色彩的具体使用尚无明确规定。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确立在隋唐时期,尤以唐代的规定最为详细,《旧唐书·舆服志》载∶"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纤,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金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隋唐以后虽稍有变化,但尊卑次序基本相同,即黄、紫、红、绿、青。

慕弊壁画中人物可辨者计85人,糯、袍青色者25人,约占29%,红色者24人,约占28%,浅灰色上衣者16人,约占18%,浅黄上衣者8人,占9%,折衣者6人,占7%,深灰衣者1人。这组数据显示出该墓壁画中人物服色的基本情况,即以青、黄和浅灰色为主,次为淡黄、粉白。壁画中女性上衣以青色为主,次为浅灰和红色,画面中26 位女子中穿青色上衣者10位,占38%,穿浅灰色上衣者6人,占23%,穿浅黄上衣者5人,占19%,穿红色上衣者4人,占15%。男性的衣服色彩以红色为主,其次为青和浅灰,54位男子中,穿红色上衣者20人,占37%,穿青色上衣者15人,占28%,浅灰色上衣者10人,占19%。通过上面几组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男女服饰所选色彩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不同在于男子以红色最多,次为青色和灰色,女子服色以青色最多,次为浅灰、浅黄和红色,与有些学者得出的"男子服装颜色较庄重,其服色以黑、朱红、褐等深暗色为主,女子服装颜色则较为丰富、鲜亮,以红色为主,包括红、绛、紫、绿、黄、粉白诸色"11的结论不尽相同。裤的色彩均为粉白色。衣服的镶边,即衣纯,主要有黑色和红色,可辨清者共计36件,黑色衣纯者20件,占56%,红色衣纯者16件,占44%。腰带主要为白色,亦有红白两色者。腰带可辨者26件,白色18件,占69%,红白两色者5件,占19%,另有黄、红、黑色者各1件。

三 壁画中人物的发式

两汉时期,人物的发式因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较大区别。未成年人的发式较为简单,成年人则相对较为复杂,性别上男性较为简单,女性较为复杂。成年男子的发式一般在头;顶起一警,之上覆帧或戴冠。成年女性警较为多样,其位置或在头顶,或在脑后,或垂于颈肩,其数量有单、双、多警,其大小又有高、低之分101。另外,髻之形式、大小、数量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西汉前期,流行单髻,多垂于脑后或颈肩,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大量女俑发式是其有力证据。西汉中期以后,警之位置多在头顶,出现双警和多警,流行高髻。

壁画中人物的发式较为多样。男子的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大部分仅在头顶或偏后梳一小圆警,髻上插笄,头顶圆髻者亦有戴帧巾者,,这或许就是文献中所载的无屋之帧。亦有梳扁平警者,凡梳扁平警者,多戴平帧巾,脑后多有垂发,可能与发警的挽结方式有关。另外,男子特别注意鬓发的修整,每位男子两鬓都留有鬓角,大部分为上宽下窄尖角形,亦有略呈竖长方形者。壁画中女子发式较为清楚,大体有两种。一为头顶盘一特大髻,脑后有垂发。该种发型有的发梢竖直向上置一侧,脸之两侧各一束长至颔下的垂发,如西壁南部木榻之上的7位女子(图三),有的脸之两侧仅有鬓角而无垂发,如右侧一穿红袍女子的发髻∶亦有髻中插笄,笄之一端饰一束垂发,如右侧4位女子均是此种发型。另一种头梳三髻,中间者大,两侧者小,脑后有垂发。该种发型有的中间警发梢竖直向上,如左侧女子就是这种发型∶有中间大警插笄,笄端饰一束垂发者,如最左侧的女子的发型∶也有中间大髻无其它装饰的,如(图二)东壁中部两骑马女子。这两种警应属于高警。是西汉晚期流行高警的实物见证,为研究西汉女子发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史人物范例_人物历史带子字的名字_带子的历史人物

四 结语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反映了西汉晚期京都长安中下级官吏的衣着打扮与精神风貌。通过对壁画中人物服饰种类、颜色及发式的探讨,可知西汉晚期长安城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帧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男性多主鲜艳的红色,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多,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警或扁平警,女性流行高警,有的在高大警上插笄,笄之一端饰以垂梢。

上一篇: 12月12日“海南群众文化大讲坛”:马良解读“琼史名流”
下一篇: 中国历史名人廖纪籍贯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