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自:汉服来啦,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11.22汉服文化节,汉服来啦浅谈身上的艺术,行走的文化
浅谈国风汉服发展
身上的艺术,行走的文化
一、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1.走进国风华服:华服的广义定义(清华大学华服学术研究会)与汉服爱好者定义
首先,我们先来一个开口下饭菜:“衣冠王国”的美誉由来,追根溯源,我们从原始社会麻布蚕丝到今天的绫罗绸缎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文化。
今天我们就走进国风华服,来探寻它的奥秘!
每年呢,共青团中央都会发起举办1到2次中国华服日,吸引了众多的国风汉服商家与国风汉服爱好者的参与关注。
那么什么是“华服”,有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华服的认识。为了规范它的定义,服饰学术专家与服饰协会在今年7月23日召开“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更好的融合,从“华服”定义、应用场合、设计思路、礼仪规范等内容展开讨论,统一“华服”的定义和使用规范。
我们就看看广义的定义: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祭典等礼仪场合。
想到这一点就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叫中国华服日了,而不叫国风日,汉服日。与此同时,汉服圈还有对华服的定义: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华丽的服装,中国传统汉民族服饰,从黄帝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总体集合。
2.汉服历史形制坐标:秦汉起源 ,唐宋兴盛 ,明制璀璨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汉服的一个闪亮的历史坐标:从秦汉时真正形成了汉服的一个起源服饰体系,;唐宋朝的时候比较兴起于当时的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比如佛教;到了明代有出现了另一种形制,一步步健全,丰富了我们服饰文化。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什么时候盛行于哪些形制,比如秦汉有曲裾,交领,魏晋风,唐朝有圆领袍,齐胸衫裙,帔帛,坦领;宋朝有褙子,一片式抹胸,宋裤,明代有立领上袄,马面裙,云肩等等,那么于服饰对应的我们还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妆造文化,配饰文化等。
比如:古人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答案:眉毛
中国古代看一个人美不美不是看脸,不是看身材,不是看嘴,不是看头发,看的是眉毛,中国眉毛的进化是什么样的呢?
眉毛是五官之首,古人看颜值第一标准是眉毛,不同朝代对眉毛的审美也不同,先秦盛行娥眉;东汉流行直接将眉毛剃掉画上新眉;唐朝达到顶峰,各式眉毛争奇斗艳,唐玄宗有了“眉癖”,下令画匠作了《十眉图》,堪称中国第一本时尚杂志,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而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字眉。
走进唐朝,我们再窥探唐朝女子的妆发演变,无时无刻体现着唐朝的国运。
唐朝一般分为初唐,盛唐,晚唐;在唐初女子的发型主要有半翻髻、惊鸿髻、初唐式高髻、反绾髻、双环望仙髻等等。共同特点都是向上梳的,头发底部扎实,上部高高的耸立,并且加以简单的装饰品搭配,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自然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
这些发髻大多十分紧实,外表十分利落明艳,并不拖沓,将唐朝女性的英姿飒爽体现得淋漓尽致。初唐时期的女子妆容十分浓厚艳丽,展现着初唐时期国家的生机勃勃。
盛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万邦朝拜,此时的唐朝处于舞台中心,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
女子的发型主要有盛唐式高髻、倭堕髻、球形髻、扁形髻等。盛唐时期的女子,喜欢将头发平梳,并在头发上插梳子,或者装饰精美的珠宝玉饰。女子的头发所占的空间面积十分大,装饰的十分雍容华丽。盛唐时期的女子发型,看上去十分端庄平实,这深刻地体现着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
那么盛唐时期的女子妆容是怎样的呢?
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十分浓重,底妆必须白,搭配红艳的腮红,嘴巴一定要红,额头上需要颜色鲜亮的花钿。流行的眉型则是长、细、淡,如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这便是女子最美的样貌。
有史书曾经记载,杨贵妃每年花费在胭脂上的钱,就要上百万两,这足以体现盛唐时期女子妆容的浓厚以及她们对化妆的热爱。盛唐时期女子的发髻成熟端庄,妆容的艳丽浓厚,足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安定以及富足。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晚年纵情声色,统治阶层矛盾日益加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场内乱让唐朝的人口迅速流失,国力也随之锐减,唐朝由此衰败。
在中晚唐时期,女子的发髻主要有从髻、堕马髻、中晚唐式高髻、闹扫妆髻。白行简曾经这样评价闹扫妆髻,他在《三梦记》中写道:“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形如焱风散鬈,盖盘鸦、堕马之类。”
中晚唐时期的女子发髻大多重叠复杂,打理起来甚至需要好几个时辰,并且在头发上面需要点缀各种华丽的珠宝,奢靡程度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女子发型,甚至要比盛唐时期的女子发髻还要华贵奢侈。但这并不代表着唐朝的盛景还能延续,而是展现出唐朝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中晚唐时期的女子,妆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白居易《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这首诗描绘了中晚唐时期女子的一种妆容“啼妆”,此时女子的脸上不再涂白并抹腮红,而是将嘴唇涂黑。八字眉再次兴起,和乌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
不言而喻,这种妆容便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只是女子用妆容将她们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罢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美一直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分外贴切。唐朝女子妆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在演变,时而雍容华贵,时而浓烈奔放,但这一切,也得益于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
唐妆之美,便在骨子里就散发出来的一种自信,它是那一个昂扬时代的见证,更是对美的一种诠释!
二、近代发展:小众文化到破圈运动
1.汉服前世今生:一个人的汉服——王天乐,汉服活动,社团,商家,同袍兴起
汉服呢,从明朝灭亡后呢,很少再出现,随着清朝的到来,出现的是长袍马褂,旗袍,盘口服饰。也就是说断代了,那么一直到2003年才有第一位穿着汉服走上街头的王天乐,汉服才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经过10多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小众的文化汉服圈,主张汉服复兴,继承传承。
在此期间,中内外汉服社团,商家逐渐出现涌起,到目前大概有大小汉服社团3000左右吧,2500多个汉服商家,1000多万左右的国风汉服爱好者。他们一方面担当复兴的重任,举办不同的汉服活动或以节日为核心进行展示祭祀等活动,另一方面宣扬国风汉服文化,展示服饰之美,来传递文化自信,回归国民认知,不再被一些中国人认为这是韩国的,日本的等等,其实说白了都是我们中国的,只是大家接触的少,了解的不多,被某些电视剧的引导就误以为不是中国的了。我们要从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去了解走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汉服圈内,我们也非常反对影楼装,古风装一些服饰,讲究形制设计正的汉服,这些不是不好,而是会给很多人误导,形制上的偏差,设计上的误区,质量上的残次,他们不能算汉服系列,顶多是古装剧拍摄的服饰,所以大家选购汉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奥。随着国潮热,国风火,汉服逐渐走进的大众的视野,我们将其称为破圈运动,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汉服,不至于下次走在大家上有人说好多人这是韩服,和服,或者有时候听到一些说这是唱戏的,除了尴尬,没有别的了,当时仿佛头顶都是一群小黄鸭,嘎嘎叫。
影楼装
2. 汉服设计:款式,元素,颜色,调性,品牌
汉服已经不单单是一件衣服,我们从喜欢它的美,展示它的美之外,逐步探究背后的历史服饰文化,认识它的材质设计,布料选择,形制考究,翻阅壁画典籍,设计杂志,时尚理念,一步步取之历史,创新元素,融入生活,展示在衣服上,将汉服与社会接轨,形成大家易于接受,时尚的日常汉服,我们也将爱好汉服的人称作汉服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行走在路上我们都是一群复兴者,一群形象大使。
3. 汉服之文化:汉服讲座,公开课,npc,历史演绎
在今年7月份,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专家贾老师开设了一门华夏衣裳服饰公开课,报名关注人数高达3000多人,实际招收200人,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可见大家对它有多热爱和求知欲。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关于类似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的汉服趋势的讲座,有很多汉服服饰历史文化的公开课,让大家更深入的走进汉服,一起探寻,从热爱到挚爱。
同时,我们每年都有很多汉服活动,像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华服日,像各种节日国风汉服文化节,通过汉服走秀,甲胄表演,历史剧还原等方式,还有很多国风爱好者的街头表演,像之前非常火的在国外留学,空闲时在街头穿汉服弹古筝,将中国民族服饰和国乐一起带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风,融入世界。
4. 汉服来啦:节目录制与国风汉服,非遗采访
关于汉服来啦,这个想法已经有很多年了,之前条件不具备,所以今年在成立,我们从松散的互不相识的汉服爱好者因第一次3月28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国风汉服同袍现场采访到目前6个人的团队,引发对汉服的热爱共鸣走在了一起,因为是公益性的,在这一路上我们付出了很多精力,时间,金钱,有时候真的不易,目前已经有10次左右的采访拍摄了,为了提升质量突破,我们有时候花钱找记者,摄影,就是源于对它的热爱与深深的感情。(工作时的合影:专门有国风纪录片团队专拍汉服来啦,来记录这些采访时刻,将来会上线各大院线)
那么,好奇了,汉服来啦到底是什么?
汉服来啦是一档公益性对中国传统国风文化进行探索,守护,传承,推广及宣传汉服微综艺媒体,日常身着汉服走进以春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国风汉服节目录制现场,与汉服活动商家工作者交流互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促膝长谈,与街头同袍来一场国风邂逅,我们将视线聚焦大街小巷,以最生活最亲切的方式深入其中,致力于将国风之美传递,将民族自信彰显。
那么我们又做过那么采访活动呢?
在3月28号我们去中国国际时装周采访了10多位汉服同袍,跟国风品牌三寸盛京,成锦衣局的设计师突然老师申请了一些票,带领大家观秀,这次是我们团队的开始,正好大家也可以看看当时的采访视频和图片。
这里还有在世界花卉大观园的北京首届“百花仙乡,汉服名园”花朝节汉服活动对主办方,游客,模特的采访;
接下来是第十三届“与子同袍茗动天下”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国风大赏专场对国风茶服和非遗茶商家的采访;
4月28号我召集国风6名汉服爱好者在第三届全国双品网购节暨2021北京消费季开幕式夜京城国潮风演出,展示服饰之美,传递文化自信。
同时在5月17日走进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2022汉服趋势讲座专场,采访了汉服趋势研究院的发起人,讲解人。
29日我们走进了通州京杭大运河西仪之集第十六届樱桃汉服文化节
6月初 召集汉服kol演出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薇娅新视频之夜
更有趣的是端午节,我们去751工业园区,汉文化节仲夏雅集-751汉文化节活动现场,五大主题活动,沉浸式汉文化场景体验,奔赴一场老工业园区里的夏日游园会。
在这里我们采访了2位著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那段采访非常精彩,历历在目,让人感触颇多,引起深思。
汉服之美,风雅一身,从不同视角呈现了汉服文化的历史底蕴,而这些珍贵的日常记录,为汉服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布衣穿春秋,服装识中国,发现民族之美,从制作工艺、款式流变、材质获取、色彩印染、创意设计五个方面看当今的中国服饰文化,我们与众多汉服爱好者们一起聚焦中华“千年华服”,剥茧中国服装的生成以及服装背后的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汉服是一种承载,更是这种匠人精神的延续。
5. 我对汉服的认识:
汉服文化于我,更多是一种情怀,是一份自幼时便耕织于心中的信念。无论是日常出行,亦或是登上央视春晚,北京春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众多汉服综艺大舞台,都旨在呈汉服之美,展国风之韵。
行走在路上,我们是一群复兴者,一群形象宣传大使,我想要将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寓意传递给每一位爱好者,同心同力,将民族精神发扬。服饰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优粕皆存。而如今,我们跟随时代脚步,继承革新,初心不改,坚持原创,不同的形制穿出不同的风采,活灵活现成为行走的文化——这就是复兴。欣慰于愈来愈多人传承意识的觉醒,感慨于因热爱而生发出的魄力,也期待着有更多人加入,与我们同吟:得遇汉服,初心不忘,始于情怀,旨在复兴。(这段话作为了汉服来啦的宣传语,号召更好的同袍走在复兴的路上,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截图)
三、高潮:破圈运动到大众文化
1.国风汉服发展趋势:媒体关注 景点推动 综艺呈现 政府推动
目前汉服正在破圈,那如何去更好的破圈呢? 汉服宣传的是一种思想,而不单只这件衣服,更需要传递的国风精神,民族自信。国务院重大决策提出在2025年前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我们有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加上近几年广播媒体等资源的推动宣传,以及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汉服活动,景区优惠政策的推出,复兴国风汉服指日可待。
这些年我们一直奔走在汉服综艺节目之间,去推荐,自荐希望台里能策划开一场汉服综艺节目,让汉服走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却很不容易,一直没有机会实现,汉服的发展终究是需要电视台的传播,才会更有影响力,推动力,在复兴者道路上有成千上万同袍在努力,希望它早日回归服饰文化。
2.国风相关产业与汉服相融合,国风音乐更受青睐
爱好国风的朋友都喜欢国风音乐会,演唱会,2018年在鸟巢的国风演唱会,认识的很多汉服同袍,从全国各地过来,提前订酒店,很多结伴去看。
同时,我们也非常喜欢国乐,正如之前做客央视录制《国风新音乐》,并且推荐多位汉服爱好者、汉服学者专家、汉服商家、汉服模特等录制,今天我们推荐第一个是代表传统民族精神的《沧海一声笑》,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可谓是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给人一种豁达胸怀的山河气魄,凌云壮志。让人能想到“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仗剑远去,一入江湖。能想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大道至简,大美无言” ,无以称颂。能想到“天下风云出我辈”的豪情万丈,指点江山 。
第二首给大家推荐的是《但愿人长久》,正好我们去参与了《经典咏流传》,现场聆听了这首天籁之音,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汉服博导”“青城派掌门”联手出招“汉服太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