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火了!历史上还真有其人,曾是玩转四代皇帝第一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火了!历史上还真有其人,曾是玩转四代皇帝第一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火了!历史上还真有其人,曾是玩转四代皇帝第一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该剧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电视剧开播之前易烊千玺饰演的角色是李沁,然而等剧开播之后却改名为李必。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该剧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中的主角李必的名字变化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注意。电视剧开播之前易烊千玺饰演的角色是李沁,然而等剧开播之后却改名为李必。其实,李沁改名为李必是为了区分现实与虚拟人物。李沁在唐朝时期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自安史之乱以来,李泌是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唐肃宗从长安逃到灵武,刚刚继承皇位就把他儿时的好友李泌招到身边,而李泌不居官职、不着官服,竟以山人的身份辅佐皇帝。唐肃宗与他入则同榻、出则同辇,留下了“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的佳话。他为唐肃宗谋划的战略蓝图,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唐肃宗却因为急于求成而未能采用,结果为唐朝中晚期的长期祸患埋下了种子。唐肃宗克复,遍赏功臣,唯独李泌坚持退隐,自有一种功成名就而身退的飘逸与洒脱。唐代宗继位,复招李泌入朝,但为朝中大臣所忌,李泌再次归隐田园。直到唐德宗一朝,李泌在旋起旋落之后,正式被任命为朝廷宰相,从一介布衣道士一跃而当国柄、执国政,展示出杰出的政治才能。由李拯编著的《历史不糊涂》(中信出版社)便讲述了李泌的传奇故事。李泌北和回纥、南连云南、西结大食,在地缘政治上对吐蕃形成包围,从而为国力衰退的唐朝赢得了回旋空间;他揖睦皇室、和谐君臣、澄清吏治、改革税赋、疏通漕运,上至天子家事,下及匹夫忧乐,无不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政治混乱的唐朝带来了中兴气象。

锋芒毕露的人物素材_锋芒毕露的人物例子_锋芒毕露的历史人物

◆少年英才峥嵘早露

李泌在儿时就表现出卓尔不群的才华。年未弱冠,名即大震,那时就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并召之入宫,由此奠定了他与唐朝三代皇帝的渊源。从儿时铸就的起点出发,将延伸出李泌辅翼三代皇帝的传奇佳话。

唐玄宗召童子李泌入宫之时正在与当朝宰相燕国公张说对弈,就请张说来考考这位声名远播的少年奇才,看看他是否名副其实。张说以文学著称于世,出的题目也相当见水平,他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作赋,并先为李泌做了一个示范,“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方圆动静”,两两对称,既需要准确解释每个字的含义,又需要展现出方与圆、动与静内在的辩证关系,在阐释义理的基础上,还要求做到语言工整、文辞优美,而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一个孩子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张说以棋盘与棋子作为比喻,正好应和了与皇帝对弈的情景,加上深厚的学养支撑,可以说是取象棋局之内、喻意棋局之外,已经是极其高明,这显然给李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泌毫不迟疑,立即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一言之下,张说立即祝贺皇帝得到“奇童”,而唐玄宗也喜形于色,连连夸赞“是子精神,要大于身”。李泌的回答无论是义理之深、境界之高,还是用字之准、文辞之美,都远出于张说之上。李泌没有以目之所及的具体事物作为依托,而是直接以儒家思想中的“行义”和“用智”作为比喻,既破方圆之意,兼解儒家之思;而后面的“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则在一动一静之间描摹出动静相宜、进退得当的人生境界。“骋材”是要发挥才能、实现抱负,是为“动”,但是“得意”之后却不能志得意满、骄傲自负,而应该追求无为境界,是为“静”。

锋芒毕露的人物素材_锋芒毕露的人物例子_锋芒毕露的历史人物

一个孩童能有这样深刻的思想、豁达的境界,并能以如此优美的文辞表达胸中所思,此非天才而何?这段传奇佳话也被写进了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正所谓,“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而少年李泌说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恰如自己传奇一生的一个隐喻,他将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几进几退,骋材以辅佐皇帝,得意而退居山林,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终能在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

少年李泌也引起了一代名相张九龄的青睐,“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那时,张九龄又与大臣严挺之、萧诚私交甚笃。严挺之向以秉性刚直而闻名于世,非常讨厌萧诚的谄媚,于是劝张九龄与萧诚绝交,张九龄却说严挺之锋芒毕露,但是萧诚却“软美可喜”,于是一时兴起,命左右召萧诚前来晤面。没想到,这时李泌恰好倾听在侧,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意思是您凭借正道直行而当上宰相,怎么反而喜欢“软美”的人呢?张九龄根本就没想到这位小朋友竟然能开口劝谏,以凛然正气规训当朝宰相,由此感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灵犀相通,不仅“改容谢之”,并且称呼李泌为“小友”,足见心中赞赏怜爱之意。这段佳话表明当时李泌已然壮志在胸,无论他日后怎样追求神仙不死之术,致君于尧舜的世俗梦想已经铭刻在一个少年的心中。

天宝年间,李泌常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慕神仙不死术”,后来出山,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而早已年迈的唐玄宗仍然记得那个天资聪慧的少年,让他在翰林供职,同时供奉东宫。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后来成为唐肃宗的太子李亨与李泌结下了超越君臣的亲密关系,从而开启了李泌与三代君王的旷世奇缘。

锋芒毕露的人物素材_锋芒毕露的人物例子_锋芒毕露的历史人物

◆凌云纵横的战略想象力

“渔阳鼙鼓动地来”,从大唐疆域东北方向发起的“安史之乱”打破了波澜不惊的政治格局,李泌与太子李亨结下的深情厚谊将在战乱中经受考验,也将在唐朝光复中大放异彩。从这时起,李泌展示出纵横捭阖的战略构想能力。

唐玄宗在潼关失守之后仓皇西逃,太子李亨这时与其父分道扬镳,逃到了位居西北的军事重镇灵武,并开始了重整山河、再图兴复的事业。

李亨刚刚即位为唐肃宗,就派人秘密到南岳衡山寻找李泌,而李泌也一直心怀“先生不出,如天下苍生何”的使命感,注定不会在天下大乱之时袖手旁观,于是不待唐肃宗召唤,即自觉奔赴灵武。君臣之间,其相得如此,而默契亦如此。

当此之时,安禄山以范阳为根据地,挥兵西进,已经连克洛阳、长安两京,沿途郡县皆望风而降,兵锋甚盛,势焰更炽。但与此同时,天下勤王之师四下大集,纷纷以尽力于王室、铲平叛乱为己任。郭子仪出兵朔方,李光弼坚守太原,从西北方向对安禄山形成包围之势。从大形势判断,朝廷与安禄山各有优劣,安禄山占据两京,导致唐朝宗庙隳灭、社稷毁弃,这对于意气风发的唐肃宗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政治耻辱,也恰恰给安禄山带来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是从军事形势来看,安禄山悬军深入,从范阳到长安,战线拉得太长,天下勤王之师逐渐对其形成合围之势,朝廷可以说占据了军事上和道义上的优势。这正是李泌风尘仆仆赶到灵武时面对的天下大势,也是他为唐肃宗规划战略构想的初始条件。

锋芒毕露的历史人物_锋芒毕露的人物例子_锋芒毕露的人物素材

李泌为唐肃宗谋划的平反方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打持久战,不能急于求成,“陛下无欲速”,目的是为了荡平安禄山、史思明的范阳老巢,从根本上消灭贼寇的有生力量。而基本策略就是先取范阳,再定长安,对长安保持攻而不取的态势,故意保持范阳与长安的畅通,攻而不取,使其“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然后再发动战略进攻,范阳既定,则长安、洛阳自可不战而得。

李泌的战略构想最具想象力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对长安这个帝国的政治象征采用攻而不取的策略,以一座城池为诱饵困守贼寇。这一点既是安禄山始料未及的,也正是唐肃宗难以做到的。在安禄山看来,长安是唐朝的政治象征,唐肃宗怎么可能舍眼前之长安而就千里之范阳?而唐肃宗一旦集中力量攻占长安,那么千里之外的范阳老巢就能得以保全,安禄山就总能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如果朝廷按照李泌设想不急于攻占长安,那么安禄山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但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隐忍的政治艺术,毕竟光复京师,始终是皇帝最为迫切的愿望,尤其是对刚刚即位的唐肃宗而言,更需要通过光复京师来确立自己的威信。

于是,等到兵马大集,皇帝果然“欲速得长安”,并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而李泌也准确预言到了急于求成的危险后果,“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皇帝不听,并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迅速光复了长安,但是皇帝还没有坐下来品尝胜利的滋味,坐守范阳的史思明就再度起兵造反,再陷河朔,复乱中原,而正是平定史思明的过程奠定了中晚唐的藩镇割据制度,引发了无休无止的兵连祸结。史思明再次凭借范阳老巢而发动叛乱,正是应验了李泌“贼再强,我再困”的预言。

如果唐肃宗能够采纳李泌的构想,不急取长安,先覆敌巢穴,又怎么会留下长远的祸患?

在唐德宗时期,李泌终于获得了宰相地位。

而这一次,李泌不再像初次辅佐唐肃宗那样放任自流,他对皇帝强硬施压:“臣备位宰相,事有可否在陛下,何至不许臣言!”李泌已经是独任朝政的宰相,代天理物,以天下为己任,断不能因为皇帝的私人恩怨而让国家坐失合纵连横的机会。最终,他以回纥“称臣,为陛下子”的许诺化解了皇帝的积怨,而为唐朝赢得了地缘政治的战略主动。 (本文所配图片源自《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上一篇: 【璩方氏】 被遗忘的桐西望族
下一篇: 历史上姓郭的名人取名 宝宝取名好参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