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快书
《山东历史名人》第3集
创作表演:刘永涛
台词:
说名人,唱山东,说的不全您补充,上次说的日照和青岛,青岛西边是诸城,舜帝出生在这里,还出了个宰相罗锅叫刘庸,张择端绘就《清明上河图》,还有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西汉末,农民起义来造反,起义军领袖叫樊崇,说完诸城向北走,说说高密名人您听听,东汉名儒叫郑玄,张福臻明末文臣很有名,著名道士耿义兰,控告和尚赴京城,扶教真人耿义兰,奉旨毁寺重建太清宫,高密西拐到安丘,公冶长一生传奇留美名,精通鸟语不做官,孔子门徒教学生,春秋名人叫召忽,有子是圣人门徒享美名,陈规抗金传佳话,刘耀椿字庄年,抗英将领是英雄,临朐自古文人多,状元进士数不清,马愉著有《澹轩集》,江北首位状元出大明,冯裕冯琦冯溥傅国冯惟讷,全都是进士及第有功名,青州北宋出诗人,北宋名相叫王曾,昌乐东汉出刘熙,南安抬手守太平,还有谋士叫孙乾,辅佐刘备把基登,寿光有农学家叫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称农圣,徐干是个文学家,西汉名臣公孙弘,造字之祖是仓颉,晋代遗址至今尚在寿光城,宋占魁昌邑唯一武状元,李士桢官至巡抚任职江西和广东,潍坊转了一大圈,漏掉了名人您补充,到下回,往西到了鲁中地,要去海边咱往东,往东往西您说了算,只要您说俺就听。(白)别往北,北边是海。
注:1、本故事纯属创作,未借鉴任何生活素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2、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严禁私自用作商演、评奖、比赛等,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山东历史名人(3)
舜帝 (公元前2184年—公元前2084 年),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幼好读书,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为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明王梦端《书画传习录》谓其“性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卷,绢本,设色,纵24.8匣米,横528.7厘米,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不朽杰作,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贵贱劳逸,形形色色,显得生动传神;店铺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摊贩,一派生意兴隆景象;长虹卧波,舟楫竞流,车骑争道,再现北宋盛景;寒食祭祖,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社会各阶层之生活情景和繁华尽收画卷之中。全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结构严整谨密,笔法细致古雅,卷后有金代张著、张公药,元代杨准,明代吴宽、李东阳、冯保等13家题跋,曾经北宋内府、元代内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内府鉴藏。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现藏故宫博物院。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为德父),山东诸城人。宋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官员。右仆射赵挺之之子,金石学的开创者之一。由于欧阳修、赵明诚的开拓之功,金石学又称为“欧赵之学”。赵明诚出身官宦、书香人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读经诵史,加上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女词人李清照结为夫妻。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婚后常典当衣物,鉴赏收买金石书画。入仕后,出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建炎元年八月丁巳,明诚起知江宁府。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戊申)正月,金人陷青州。次年五月,又奉召出任湖州知州,独身一人赴任,途中罹病,不久身亡。赵明诚一生除去为官,常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所撰《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樊崇 (?~公元27)中国新莽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军首领。字细君,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新莽天凤五年(公元28年),在莒县(今属山东)聚百余人起义,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四年后,樊崇率部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击败王莽军20余万人,声威大振,又命部众将眉毛涂成红色以识别,由此号称“赤眉军”。刘玄更始三年(公元25)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今西安),推翻刘玄政权。后在刘玄旧部和关中豪强武装夹击下,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十二月被迫退出长安。次年正月,以佯败诱敌之计败邓禹、冯异军于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接着在崤底(今河南陕县东南)遭刘秀军伏击,失败后投降。不久,图谋再起,被刘秀杀害。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高密三贤之一,毕其一生以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职责。他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籍文献专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训诂学家,并兼容校勘、语言等多方面学科,功绩斐然,颇多建树,世称“郑学”。代表作品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
张福臻 (1584~1644年),字惕生,又字澹如,山东高密人。明末著名文臣。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历任行唐、临颍、东明知县,皆有善政,继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备兵昌平,升为延绥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与洪承畴等一起,镇压陕甘农民起义军时。调任总督蓟辽、山西、保定、山东、关蓟通津等处军务,官至兵部侍郎。崇祯十五年,封为兵部尚书。大战清军,卒于战。
耿义兰 (1509~1606)字芝仙,号飞霞,又号灵应子。明高密人。嘉靖年间进士。弃家入道,从师崂山太清宫道士高礼岩。曾去华山北斗坪挂单10余年,拜赵景虚学道说法。后入京都白云观丛林,参访道理玄学。返归崂山后隐居慈光洞、黄石宫等处静修。万历十七年(1589),与贾性全、刘真湖、张复仁、谭虚一等道人上 书 县、府,控告憨山和尚在道院建佛寺。万历十九年(1591)秋,赴京城上诉。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降旨毁海印寺重建太清宫,敕封其为“扶教真人”,赐《道藏》480函。今太清宫三皇殿西厢为“耿真人祠”。
公冶长 (前519-前470),孔子学生。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孔子的女婿。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论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首章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xiè,绑犯人的绳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大意: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召忽 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齐襄公死后,齐国大乱,从公子纠出奔至鲁国。后护公子纠回齐国,争位。曾参与射杀公子小白,小白诈死,得以先入齐,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小白)即位后,命鲁人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有若(前505或518~?),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陈规 (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 ,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
1126年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当时,陈规为湖北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陈规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今阜阳)知府。他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琦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陈规出城迎接,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陈规告知刘琦,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与刘琦死守顺昌城。陈与刘登上城墙,刚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领重兵接踵而至。陈规戴上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有退却,他出奇兵使用新式 ,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兵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正值热天,陈规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获得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陈规以善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表彰,并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
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陈规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命守城将领效法。于德安府立陈规庙,赐庙额为“贤守”。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1132年陈规发明用大竹筒装填 ,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 ,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实战经验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古代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 等城邑防御作战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入《四库全书》。
刘耀椿 (1784-1858)字庄年,清代安丘人,抗英将领。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曾任安徽颍上、阜阳县知县。其间,境内连年水患。他任阜阳县知县后消除匪患,百姓以“青天”相称,并在泉山建亭,名“刘泉亭”。后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公断积案,致使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1600两修建六安庚飏书院。后在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2000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道光十八年),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了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作出了贡献。1840年(道光二十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由于他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他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厦门失守。他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升四川按察使,到任即降为候补道,不久罢职归里。居家期间,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1855年(咸丰五年),到济南主讲泺源书院。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吹剑一吷》《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
马愉 (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朝官吏,临朐县朱位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状元。初授翰林修撰。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1436年(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升侍讲学士。1441年(正统五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再升礼部右侍郎。1447年(正统十二年)病故,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钦赐御葬。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
王曾 (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王曾为“开闽三王”王审邽的子弟,算是名门之后。他八岁的时候失去双亲,被叔父王宗元收养,此后迁居山东省青州县益都。 王曾小小年纪就有凌云之志,言“平生志不在温饱。”于是他少时勤奋,努力向学,最终学有所成。长大之后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得以科举入仕。
刘熙 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撰有《释名》八卷。
贾思勰 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彰显贾思勰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徐干 (170年-217年),字伟长,山东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著作有《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公孙弘 (前200年-前121年),字次卿,菑川国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西汉丞相。
年轻时,为薛县狱吏,因罪免职,以放猪于为生,学习《公羊传》。建元元年(前140年),授博士,奉命出使匈奴,不合圣意,因病免归。射策甲科,拜博士,待诏金马门,出任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年),迁御史大夫,说服汉武帝专奉朔方郡,停止东海和西南夷的战事。元朔五年(前124年)十一月,正式拜相,成为汉朝首位布衣丞相,册封平津侯,是西汉建立以来,首位以丞相封侯者,开启“以丞相褒侯”的先河,打破了以贵族为主的统治阶层的封闭性。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时,因病辞职,没有得到批准。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去世,终年八十。著有《公孙弘》十篇,已佚。
仓颉 (河南)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仓颉已被历代奉为汉字的发明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世,也是由于他做了复杂的文字搜集、整理、统一的工作,使那些庞杂的符号整齐划一起来,能够通用。
宋占魁 (1845~1906),原名兆法,字捷臣,又字冠杰,号梅村,清末将领,武状元,昌邑县王珂村人,曾任太原总兵。死后家产几无,仅为后人留下生前所用盔甲、刀枪,他亲手书写的“清、平、如、意、虎、豹、龙、寿”等8个字及盖有状元印章的8联条幅。
李士桢 (1619.4-1695.3),字毅可,本姓姜,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东隅村人。历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生于今昌邑城中姜家大湾北埃,幼治经业,"族人皆以远大期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第二次攻入河南、山东等地,昌邑失陷,史称"壬午兵燹(xiǎn)"。在此次兵燹中,23岁的李士桢被清军掳去。第二年初,清军班师,李士桢随军来到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认为义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李士桢虽一生仕宦在外,但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姜氏家族的成员。他一生为官,勤政廉洁,受百姓爱戴,为姜氏家族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族人树立了行为典范。李士桢用自己的声誉与行动,亲睦宗族,促进了姜氏家族的团结与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