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 董金荣/撰文
我国董姓与其他姓氏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不断与各少数民族互相融合。汉、满、蒙、朝鲜、傣、苗、水、彝、赫哲,司昌、景颇、普水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融入董姓族群的外族主要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期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土蕃人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的羌族、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清朝时满洲八旗等全体族人改汉姓董。
满族董姓
清朝时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八旗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改为单字姓“董”,致使东北地区多董姓。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赫哲族董姓
赫哲族之氏改为董氏。“给温克”汉意为“铜”,谐其音而为“董”。
景颇族董姓
景颇族之董姓,则为勒托氏、米董氏所改,盖取耳尾音,谐“董”而为单字姓。
普米族董姓
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白族董姓
白族之董氏,出自“朵希薄”,白族称巫师为“朵希薄”,遂以职为姓,后改为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董而得姓。
藏族董姓
藏族之董姓,源于远古氏族,以族命氏。传说有一只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口小猴。长成繁衍后代,进化成人,个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有董氏。
土族董姓
土族语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称恩多司寅勒(恩多村),或以之为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将“恩多”译为“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为姓。
土家族董姓
土家族先民吐谷浑在很早便已有姓氏,如慕容氏等,后来因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采用了汉姓。到了元朝时期,上层贵族普遍受封改姓,并普及到平民百姓,由此土家姓氏明显增多。随着土族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姓氏不断增多和嬗变,由原来的复姓变成了单姓,如“索胡”变“胡”、“朵娃”变“董”。
朝鲜族董姓
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董姓。朝鲜语中“董”字写做“?”。
史载明洪武年间(约1368),董仲舒62世孙董承宣以接慰使出使高丽(也有研究认为:董承宣、董印宣二兄弟同时以明朝抚慰使赴高丽未归),未返国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8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大顺、昌顺定居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也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3850人。又称:广川董氏后裔多代任过左右都承指(正三品)。韩国现在有4600多董氏族人。而朝鲜明川郡也有董氏族人居住。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中国吉林延边地区也有一些董氏朝鲜人居住。
据董明川讲,其父亲于20世纪30年代,从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移民至中国吉林延边。
回族董姓
董姓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回族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姓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姓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
匈奴董姓
《功臣表》载:汉武帝功臣董金吾为匈奴人。又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
屠各人董姓
《晋书》载:后秦的董成是屠各人。
南蛮董姓
《新唐书·南蛮传》载:归义郡王董嘉庆为南蛮人。戎州管内有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嘉庆,累世内附,以忠谨称,封归义郡王。
白蛮董姓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
大理史城董氏
喜洲《董氏族谱》称其始祖为董成。传至今日,已有四十余代。董成是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初,酋龙遣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诣成都,节度使李福将廷见之”。董成到成都的时间为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因与节度使李福抗礼,被福囚禁。刘漳代李社节度西川,上任成都后,即释放董成一行,奏请遣还南诏。唐懿宗诏令董成等至京师,给以接见,赐与甚厚,慰劳之。据有关资料表明,董成原籍金陵,唐末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董成是一位十分忠诚于南诏蒙世隆的清平官,官居要职,声势显赫的人物。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说的是董姓始祖董成曾经为南诏清平官的事,借以显扬祖先董成的功绩。董成是南诏著名诗人。曾作《思乡》诗一直流传至今,其诗内容为: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悲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旧唐书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西南蛮》:贞元九年(西元793年)七月,哥邻国王董卧庭,弱水国王董辟和、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部落到剑南西川内附唐朝。同年,西山松州生羌等的粘信部落首领董梦葱,龙诺部落首领董辟忽也内附,皆授以试卫尉卿。在弱水西的悉董国王汤息赞也归附唐朝。
董姓归流异族:
《唐书载》:唐大历时,范阳董秦,少从军,肃宗时因战功显赫,赐姓名李忠臣,后封四平。郑樵又注云:范阳董秦,唐大历赐姓李氏。
据民国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记载:“民家族,据称其始祖系随明将沐英平滇由大理、鹤(庆)丽(江)诸县迁至今所——滇池西岸大、小鼓浪,阳临谷(今杨林港)等处。”观音山杨林港、富善村的白族老人们认为,他们的“先祖姓张,第十三世祖还姓董,立过董氏宗祠。”《董氏家谱》中记有:“阳谷董氏,安徽凤阳之世族也。明洪武年间,先祖赐以医学,随黔宁王沐英到滇。”很显然,这些祖籍安徽凤阳军士随军在滇池沿岸屯军,并入赘土著的白族人家,其后代成为白族。其道理与大理一带自称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白族一样。明洪武年间,也有不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士随军来到大理和云南其它地方屯军,许多人入赘土著白族和其它民族人家,其后代成为云南白族和其它民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世居抚顺(受铁岭管辖)著名人物二等轻车都尉董世仁,本系汉族,加入满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