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来来去去,东方蕴藉之美仍为他物难以比拟,悲观糜华,过眼烟云,将风雅岁月藏于手艺。”
上海“最后的手工裁缝”褚宏生如今已过期颐之年,他做了整整八十六年旗袍,那一双手已裁制出超五千件款式不一的旗袍。
一切都始于十六岁
褚宏生出生于1918年,苏州吴江人。家境普通的褚宏生没能去上学,褚宏生是家里唯一一个孩子,他的父母秉持再穷也饿不死手艺人的想法将这个宝贵的儿子送去了上海的朱顺兴裁缝店,跟随店里最好的师傅朱汉章学做裁缝。
在那时的上海,朱顺兴裁缝店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大招牌。至于朱汉章,不仅能做得一身精致的传统中式服装,也能制出一身时髦靓丽的西式服装。
褚宏生被送去做学徒时年仅十六岁,跟随朱汉章学习他非常高兴,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开始纳闷为何身边的师兄师弟们都比他快出师,自己三年里都是作者最基础的工作。
直到后来,褚宏生才理解师傅的良苦用心。
朱汉章并非否定褚宏生的能力,反而认为他是做裁缝的好苗子,只是褚宏生脑筋太活跃,嘴皮子功夫也了得,时常把客人哄得笑不拢口,朱汉章担心褚宏生受了诱惑,把心思放在待人接物上,便决心用更长的时间磨炼他的耐性。
不过,朱汉章虽对褚宏生严格,但却打心里喜爱这个伶俐的青年。褚宏生曾回忆自己当学徒时,师傅让他出去送货还会给一些零钱让他在路上买些零食吃。
朱汉章磨炼了褚宏生三年,三年后看见褚宏生技艺已足够精细便允许他出师接活。褚宏生的第一位客人是当时上海的大人物杜月笙,褚宏生如今都还记得当时杜月笙的模样。
他称,杜月笙身材很瘦,虽然长得严厉但讲话却很和善。那天杜月笙开着轿车把他接到家里请他做衣裳。后来,杜月笙很满意,便总是找褚宏生做衣服。
找杜月笙做衣服的人里,很多都是上流社会人士,他曾去过粟裕将军的家里拿布料,在那里吃到了他从前从未吃过的“奢侈”菜肴:黄芽菜、红烧肉……
褚宏生对电影明星胡蝶、白杨、韩菁清……都很熟悉,这些女明星常找他做旗袍,他也就能经常出入她们家里,她们也不把褚宏生当外人。
如褚宏生父母当初期待的一般,当了裁缝的褚宏生不必面对风吹日晒,一门好手艺让他的生活安适又富有乐趣。
但匠人匠心,褚宏生一直不忘师傅教诲,不仅能哄得客人高兴,手艺更是扎实,这些都让褚宏生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裁缝。
那些惊艳的旗袍
褚宏生为很多名人做过旗袍,王光美、宋美龄、白杨等人都找他做过旗袍,甚至有外国人慕名前来。
那时的上海,是新思想新风尚的汇集地,旗袍的流行式样也开始发生改变,开始有裁缝不再只做“严冷方正”但旧式旗袍,而是尝试使用西式剪裁的方式制作旗袍,将女性曲线大胆地展露出来。
褚宏生本就是个不愿恪守传统的人,在新式审美渐起时。他也开始尝试突破传统。
上海著名影星胡蝶曾找褚宏生做旗袍,褚宏生为胡蝶量体后,根据胡蝶的气质开始选用合适的面料。他用法国进口的蕾丝给胡蝶做了一身白色旗袍,这一做法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连朱汉章都不同意把旗袍做得如此新派,但褚宏生却依旧希望尝试这种式样。
这件旗袍针法细密复杂,制作这件旗袍,褚宏生花费了很多精力。最终,胡蝶试穿过后,非常合身,其曲线被完美地展现出来了。
当胡蝶穿着这身白色蕾丝旗袍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艳了,几乎无人不感叹那日胡蝶的美艳。这件白色旗袍之后,褚宏生彻底在上海滩出了名。
八十年代,这件旗袍被展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那几近完美的剪裁与针法,让世人不得不感叹裁缝的精湛技艺。
做出白色旗袍后,褚宏生成为上海众多女性争抢的裁缝之一,找他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杜月笙也钟爱他的手艺,一家人的衣服都托褚宏生来做。
1963年,王光美曾穿着一身黑色旗袍跟随刘少奇出访东南亚。
那身旗袍正是出自褚宏生之手,他细致地挑选了面料,考虑到王光美的出席场合,他没在旗袍上做过多装饰,但却通过巧妙的剪裁与设计将这件简单的黑色旗袍变得典雅大方,同时也能展现王光美的身体曲线美。
褚宏生到现在都还很记得女记者陈香梅,陈香梅曾邀请裁缝店老板去香港开店,褚宏生曾作为外派人员跟随陈香梅到香港。
褚宏生认为陈香梅与别的名媛气质不一样,陈香梅找他做旗袍时很注重面料,有一次找他做旗袍时曾叮嘱他要使用伸缩性好又软的真丝面料。
孟庭苇曾赞扬褚宏生做的旗袍就如皮肤一样,做了多年旗袍,褚宏生已能准确把握每个客人的尺寸,褚宏生曾说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三十六个数字,有时尽管客人未亲自到场量体,褚宏生也能把旗袍做得合体又漂亮。
这种技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曾有所显露。
当时宋庆龄想让褚宏生帮她做件旗袍,但有事未能到店便差仆人把样衣送去给褚宏生看。褚宏生看过几眼后,一星期内就把一件尺寸合适的旗袍送到了宋庆龄处。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褚宏生的声名依旧,巩俐曾穿着他做的旗袍出现在电影节上,婀娜多姿,尽显东方美。
《花样年华》拍摄前也曾找到他,后来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张曼玉那二十三套花色各异的旗袍就是出自褚宏生之手。
延继衣钵
无论是人或物都有着起起伏伏的发展历史,旗袍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旗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褚宏生也只能无奈隐退。直到八十年代,旗袍才重新被人们记起并成为中国服装文化象征之一。
九十年代,一位叫周朱光的年轻人与褚宏生相识,周朱光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一直希望将海派旗袍理念带回上海,用旗袍重现上海风情。
周朱光非常敬仰褚宏生,在他眼里褚宏生就如一个神一样,只要看一眼就能猜出客人的尺寸。
随着工业化制衣的发展,手工裁缝因难寻生计而越来越少,褚宏生虽有名但也对市场的变化无奈。
褚宏生认为机器做出的衣服毫无温度,只有手工制成的衣服才富有灵气。况且做旗袍是精细活,怎么能用不通人性的机器代替呢?褚宏生始终坚持用手做旗袍,他的这一执念与周朱光不谋而合,两人决心要把海派旗袍重新推广开来。
随着年纪增长,褚宏生不再亲自做旗袍了,但在周朱光的帮助下,他得以把手艺教给几个徒弟,到现在他的徒弟们也都快到花甲之年了。
褚宏生的徒弟们有的精通做纽花,有的精通做花边……分工精细的他们是褚宏生保留海派旗袍的希望。
15年,褚宏生在上海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旗袍高定秀,身材绝佳的模特们穿着褚宏生的旗袍,诠释着独属于中国的魅力。
这场旗袍秀让世界重新看到了中国旗袍的美。
如今,褚宏生在上海长乐路一养老院颐养天年,做了一辈子旗袍的他总是放不下旗袍,有空了就会到店里看徒弟们做旗袍,有时也会指点一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