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文化】上蔡、中蔡、下蔡……蔡氏溯源,您知道多少?

【文化】上蔡、中蔡、下蔡……蔡氏溯源,您知道多少?

【文化】上蔡、中蔡、下蔡……蔡氏溯源,您知道多少?上蔡发布,上蔡县最权威的新媒体!

天下蔡姓源于上蔡,是不争的事实。蔡姓是中国近万个姓氏中前100个大姓之一,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居第44位,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居多。在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蔡氏子孙不断繁衍壮大,如今犹如一株参天大树,根于上蔡,枝蔓全球。

蔡字的历史名人_蔡历史人物_蔡的历史名人

位于蔡国故城墙上的蔡侯望河楼

蔡姓的起源

“蔡”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源自古代上蔡的地名和蔡岗及蔡国国名。蔡氏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后裔。据古籍和蔡氏家谱记载,蔡人的姓氏来源是以国为姓。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蔡,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太史公《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克殷纣,封叔度于蔡。”《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班固《汉书·地理志》:“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故,成王填充其子胡。”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在转引《史记》关于蔡国的记载:“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蔡姓。”《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有蔡泽,望出济阳。”

蔡氏家谱也有同样的记载。1649年《通谱》:“盖自我周武王子蔡叔度为有熊氏,五十一代孙由武王封于河南汝宁上蔡,成王复封于新蔡,爰以国为氏。”《蔡氏世系源流》序:“武王乃令同母叔度封于蔡,国名蔡,是为上蔡,在河南汝宁上蔡县,后迁之郭邻,叔度有子胡,是始之祖而源流也。”明代的归震川《华亭蔡民新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更清楚。该序文记载:“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鲁卿民,复封于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今寿县是也,后二十六年灭于楚。”

以上表明蔡国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封叔度于蔡到蔡平候迁都于新蔡,在上蔡共历18位国君,长达500年,也说明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繁衍在上蔡一带。

蔡姓的播迁及原因

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今河南上蔡繁衍,之后,受楚国所逼,几次国破家亡、多次迁都。根据《蔡氏总谱》记载:“自殷以来,我蔡氏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春秋战国时,蔡国因受楚国所逼被迫迁都。 蔡人首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是在蔡国第一次亡国时(公元前531年)。当时楚军攻破蔡国都城,灭亡蔡国,俘获蔡太子友(隐太子)。而后,楚国又在陈地、蔡地和不羹筑城,以公子弃疾为蔡公镇守,同时将部分蔡人强行迁入楚国内地。后来,这支蔡人的一部分,于蔡国复建于新蔡时随蔡庐(平侯)回归蔡国,剩余的蔡人则辗转迁徙到楚国西境的群山之中。因其地偏远闭塞,久而久之,他们与中原故土失去了联系,后又寻机立了一个小国,在今天的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直至楚宣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复被楚国灭亡。

蔡人第二次大迁徙是蔡国迁都到下蔡(今安徽凤台)时。当时蔡昭侯为了躲避强楚胁迫,决定从新蔡东迁。此举遭到国人的普遍反对,有许多国民不愿移居淮南低温之地,于是纷纷出逃,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入楚国内地,一部分人留在上蔡、新蔡原地或迁居于中原其他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蔡国亡国前后,这支蔡人迁入楚境蔡甸(今湖北汉川县一带)。

第三次是在蔡侯齐被楚灭亡后,一部分蔡氏迁到湖南常德市一带,重新建立高蔡国,80多年后被楚宣王所灭。现在常德市北仍有以“蔡”为名的地名,如蔡家岗等。楚宣王27年(公元前343年)再次重建蔡国,但被迫迁到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

二是高蔡国的一部分蔡氏为了谋生,溯沅江而上,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融入,成为当地部分少数民族蔡姓先民。现在贵阳、安顺、黔西、水城和威宁等地都有蔡姓族人居住。

三是传说楚灭蔡后,部分不甘受楚国奴役的蔡人,远迁江西省上高县境,建立“望蔡”。

四是战国时,有些蔡氏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如燕国人蔡泽入秦国为相,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洧、蔡鸠,晋国有太史蔡墨,卫有蔡良等。

五是有些蔡国大夫因内乱迁徙出奔和外流他国,如蔡大夫声子入晋、、蔡朝吴出奔郑国、蔡侯朱出奔楚、蔡公孙辰出奔吴国等。

以上说明,今北京、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贵州等省市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蔡国虽然有过几次迁都,但其生息繁衍的范围还是在现在的河南、安徽境内。

蔡的历史名人_蔡历史人物_蔡字的历史名人

位于上蔡故城墙上的八卦台,是中国第一座人工烽火台

蔡姓的主要支系

在蔡国不断迁徙和漫长的历史长河进程中,蔡姓逐渐形成两大支系。据《蔡氏家谱》中载:“蔡齐,生泽,生淑。”“泽祖之后洛阳派,淑祖之后济阳派。”虽然只记载了姓名、世系,但这是最重要的历史佐证。北京图书馆藏《河南始祖蔡氏通谱》和《蔡氏仁派支谱》皆记载有姓名、世系及有关身世,连贯的二十四代。

这充分说明,蔡姓早已形成两个派系。但在蔡氏家谱中,大多数尊蔡泽为济阳蔡氏一世祖。因为蔡泽最早登上政治舞台,贵为秦国相国,蔡泽和蔡淑又是兄弟,蔡氏子孙都以他为荣,蔡氏家谱把他们的后代当成是蔡泽的后裔,应在情理之中。如福建省多数蔡氏家谱都记载祖先源出陈留,是蔡泽的后裔。如莆田《蔡氏族谱世系序》中载,“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

汉代洛阳蔡氏和济阳蔡氏合二为一,统称济阳蔡氏。但在蔡氏宗谱里称:姑苏蔡氏以蔡淑为一世祖;岭南蔡氏以蔡泽为一世祖并合以蔡襄、蔡元定、蔡用之为支祖。在莆田《蔡氏族谱世系序》中说得更为详尽:“帝为郿令,曾孙蔡携仕顺帝封蔡长,携有子曰棱曰质,棱谥贞定公,生汉左侍中郎将高侯蔡邕,邕无子。质生谷,谷生魏尚书蔡睦,睦生晋阴太守宏、乐平太守德。宏生建威将军豹,豹无子。德生从事中郎克,克生晋司徒文穆公谟,谟生永嘉太守、邵武将军长史系,系生司徒左西属綝,綝生给事中轨、礼部尚书廓,轨生淡,廓生开封府仪同三司兴宗,兴宗生从事中郎顺、太子詹事约、齐黉门侍郎宾、梁中书令撙,撙生宣城内史彦深,黉门侍郎彦高,彦高生陈驸马都尉凝,凝生君知,君知之后不能复考,宾生齐祠部郎履,履生梁仪曹郎点,点生记室将军大同,梁司徒大宝,都官尚书大业,大同生陈中抚将军景历,景历生中书令征,征生隋东宫学士翼,翼生知节,知节生唐职方中郎巽,巽生文表,大宝生隋城州刺史延寿,大业生唐文学馆学士允恭,文表传至曾孙剑为散骑常侍,剑生主管判官郊,景历亦陈留考城人,是文穆公谟之后。允恭江陵人,江陵本无蔡氏,大宝从梁帝迁江陵,因家焉。允恭之后,历唐五代,蔡氏无显者。本朝东莱则有文忠公齐,睢阳则有敏肃公挺,泉南则有忠怀公确,莆阳则有我高大父忠惠公襄,太师鲁国公京,太傅文正公卞,莆田之族,出浙之钱塘。同王潮入闽时徙泉之莆田,故世为莆田人。”

蔡姓发展虽然枝繁叶茂,但主根只有一个。正像《济阳通谱》对联记载的那样:“千只一本,万派同源。”虽然蔡民在播迁繁衍过程中出现很多有名望的郡望,如济阳蔡氏、南阳蔡氏、原阳蔡氏等,但在诸郡望中济阳郡望最为显赫,也最著名。

蔡氏发展演变过程

概括起来说,蔡姓祖根在河南上蔡、繁荣在陈留和济阳、南迁在闽粤、发展在闽台、明清时期蔡氏开始向外国开创基业。

蔡姓的形成和播迁过程中有五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春秋战国时期,是蔡姓的形成时期,发源地在上蔡,代表人物蔡叔度、蔡仲、蔡泽。

第二个高峰期是汉代,是蔡姓迅速发展时期,以陈留蔡氏为代表。陈留蔡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当时蔡姓在湖南、河南都是名重一时的望族。在河南有济阳蔡氏,代表蔡邕家族,三代累官显赫。据《元和姓纂》载:“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的元孙义,义的元孙勋……勋的曾孙携。”蔡氏家谱也说蔡泽裔孙西汉肥如侯蔡演,其玄孙蔡义,昭帝时为相,蔡义的玄孙蔡勋,西汉平帝时为郿令。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质。蔡棱有一子,即东汉文学家蔡邕。蔡邕家族已成为陈留的名门望族。”

第三个高峰期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是蔡姓繁荣和成熟期。陈留蔡氏异军突起迎来得姓后的第一个辉煌时代。当时蔡姓已成名门望族,高官不断涌现,家族在陈留地位十分显赫。自魏至南北朝,任尚书或宰相的就有9人(蔡睦、蔡谟、蔡廓、蔡兴宗、蔡撙、蔡大宝、蔡大业、蔡征、蔡佑)。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晋永嘉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向南方的大规模移民,人数甚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中原蔡姓家族也开始大举南迁,移居江南的济阳蔡氏一支独秀,子孙繁昌,后裔逐渐播迁到江南各地(主要在今江苏、江西及皖南地区),造成了蔡姓在江南更广泛的分布,从而为蔡姓日后在我国南方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是蔡氏在南方(特别是闽粤)的蓬勃上升期,也是蔡姓的第四个高峰期。蔡氏入闽始于唐初。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河洛地区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入闽。同行有58姓军校。中原蔡姓族人也随军入闽,落籍于漳泉一带。唐光启年间(881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又有大批中原蔡姓族人随军前行,开基于漳州、同安、兴化等地,其后裔分衍于广东的梅州、广州等地。

第五个高峰期是明清时期蔡氏开始向海外发展。明代,福建、广东的蔡氏族人开始向海外迁徙。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福建严重灾荒,漳泉两府灾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谋生,当时同安的蔡鸣震迁徙至澎湖。据专家考证,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孙。

至清代,有更多的沿海地区蔡姓族人相继迁徙台湾。据当地族谱载: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许多书籍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云林沿革志》载:永历年间,一位蔡姓的郑氏屯弁,与蒋姓合垦于港东中里(今屏东县西势乡)。

《台湾文化志》载:永历年间,龙溪人蔡振隆,入垦更寮庄。《台湾篇》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安人蔡为谢,垦于大糠榔西堡岭仔庄。康熙四十年,晋江人蔡某,与陈、郑二姓垦于大丘田西堡。康熙末年,晋江人蔡某,与黄、吴二姓垦于茑松堡鳖鼓庄;蔡廷开垦打猫东堡淦楼庄(今嘉义县属);蔡搆居于大丘田西堡,经营鱼塭。

据统计,蔡姓人口是在台湾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八的大姓,有近百万人。台湾的许多历史都与蔡姓有很大的因缘。如清水镇原名牛骂头,居住此地的蔡姓族人为了纪念其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入台的开创基业始祖晋江青阳的蔡清水,特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现称清水镇)。高林一房的蔡氏后裔迁居台湾艋;其在台湾的堂号“青阳衍派”。晋江金井塘东村的蔡氏后裔迁徙台湾,繁衍了台湾塘东派蔡氏等。也有许多蔡姓族人迁徙世界各国,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为最多。

如今,蔡氏名人辈出。据统计,《二十五史》中列传的蔡氏名人,一共有112位,在所有姓氏中排名50位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郡望地除了济阳、汝南之外,还有丹阳高平、南阳、朔方等;主要堂号有:九峰、龙亭、济阳、福谦、九贤、惟寅、承启、亲贤、贺岁、克慎等。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4省蔡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蔡姓人口的4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蔡氏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上蔡一带活动,后为楚国所逼不断迁徙。武晋豫认为,正是蔡氏的不断迁徙,才使蔡氏不断壮大。每次迁徙都给蔡氏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蔡氏的大繁荣。蔡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古代文明。蔡氏的迁徙大都出自河南,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是蔡姓的主要繁衍与聚居地,蔡姓的主根在上蔡。(张广智武皇瑄)

上一篇: 大美济源行 | 济源这些名人,他们的故事你都知道吗?
下一篇: 艾云 ll 访杞问圉,走进“二蔡”等历史名人故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