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1954年底,中南海,总理办公室。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时任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向周恩来当面汇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谢和赓、王莹夫妇被美国移民局逮捕,双双投入监狱。情况危急,必须尽快营救!李克农面色严肃,说了一句话。李克农是我军隐蔽战线重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有“红色特工之王”美誉

1954年底,中南海,总理办公室。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

时任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向周恩来当面汇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谢和赓、王莹夫妇被美国移民局逮捕,双双投入监狱。

情况危急,必须尽快营救!李克农面色严肃,说了一句话。

李克农是我军隐蔽战线重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有“红色特工之王”美誉,他虽然厉害,但只能在国内发挥专长,想在美国展开营救活动,鞭长莫及。

周恩来眉头紧锁,沉思片刻,立即向外交部作出指示: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进行交涉,不惜用朝鲜战争俘获的美军战俘交换,务必将谢和赓、王莹夫妇解救回国!

谢和赓是谁?王莹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在美国?他们做了什么?会被美国当局逮捕,双双投入监狱?李克农得知这一消息,为何心急如焚?周总理为何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迅速营救这对夫妇?甚至不惜用美军战俘交换?营救结果又如何?

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故事主人翁谢和赓的经历,比电视剧《潜伏》男主角余则成更加惊险,他不仅潜伏到国民党内部,还潜伏到了美国。

1912年12月25日,谢和赓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谢家在晚清民国期间的桂林,算得上名门望族,几代人都做过官,父亲谢顺慈担任过桂林城第一区参议会议长、桂林慈善会会长、广西省政府咨议、参议等职。

谢顺慈有一名好友,名字叫马健卿。这位马健卿,有一个女婿,名字叫白崇禧。

不过,真正影响谢和赓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他的二哥谢铁民。

谢铁民觉醒很早。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担任中共桂林县支部委员,兼任国民党桂林县党部农民部长、宣传部长,是少年谢和赓最崇拜的偶像。

可是,一切在1927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谢铁民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

这一年,谢和赓才15岁,二哥的壮烈牺牲燃起了他复仇的怒火,也激发了他投身革命的激情,他立志向二哥学习,心向光明,矢志不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第二年秋,正在北京读大学的谢和赓收到一封改变人生命运的信,寄信人是“西北军中的抗日分子”,他在信中呼吁谢和赓到西北参军,与西北军爱国将领一起展开全国抗战。

这封来信如同战场上冲锋的号角,激发了谢和赓的革命热情,他热血沸腾,果断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察哈尔抗日前线,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

在西北军,谢和赓认识了第二个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宣侠父。

宣侠父,中共党员,黄埔军校一期生,曾因反抗蒋介石被开除校籍。人如其名,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在他身上仿佛有二哥谢铁民的影子。正是在宣侠父的介绍下,谢和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爱国将领吉鸿昌麾下任职,担任吉鸿昌的秘书。

好景不长,半年多后,抗日同盟军因实力太弱而失利,谢和赓不得不转移。

考虑到谢和赓是广西人,谢家在桂林颇有影响力,其本人又有抗日经历,党组织决定派谢和赓打入桂系军阀高层内部,从事隐蔽战线和抗日鼓动工作。

南下之前,周恩来通过党组织向谢和赓指示了“五项原则”:

第一,站稳脚跟后,调查研究桂系上层军政情况。

第二,想方设法争取接近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

第三,秘密进行发动全国抗日宣传鼓动工作。。

第四,每月或两个月,写信给天津吉鸿昌的饭店经理,随便说几句无关紧要的生活上的话,不用真名,就算未失掉组织联系。

第五,此次工作为绝密,代号“八一”,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平时只能同宣侠父单线联系,受周恩来、李克农直接领导。

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最难的却是第二条。

谢和赓的父亲和白崇禧的岳父关系匪浅,帮忙找个工作不在话下,但是谢和赓此前和白崇禧没有交往,不足以让白崇禧信任自己。想接近他,很难,得想点办法。

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佩服谢和赓。

为了抬高“身价”,谢和赓先请吉鸿昌给冯玉祥写了一封介绍信,大体意思是小谢以前是咱们抗日同盟军的人,很有才华,现在失业了,想回老家广西工作,希望你照顾一下,给李宗仁、白崇禧写一封推荐信,给他在广西谋个一官半职。

冯玉祥一看谢和赓是自己的老部下,顿生好感,又是李、白二人的同乡,便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给谢和赓开了一封介绍信。

谢和赓觉得冯玉祥一个人的“背书”分量不够,又委婉表示请冯玉祥给李济深写信,请李济深也帮忙向李宗仁、白崇禧推荐自己。

冯玉祥答应了,就这样,谢和赓也得到了李济深的推荐信。

拿着冯玉祥、李济深的推荐信,谢和赓回到了桂林。

国民党很讲究人情世故,李宗仁、白崇禧一看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推荐信,便决定留下谢和赓。不过,李、白二人对谢和赓并不甚了解,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安排岗位。

谢和赓很着急,为了能早日站稳脚跟,他根据平生所学,搜集资料,花不少心思撰写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一书,以自己和同学马仲孚合著的名义出版。马仲孚一点力没出,但他有一个特殊身份——白崇禧的小舅子,拉上他,可以“讨好”白崇禧。

后来,谢和赓接连撰写了几篇经济方面的文章,李、白二人一看,谢和赓很懂经济,广西恰好需要这样的人才,便把他派到广西工商局工作。

谢和赓深知,要想获取白崇禧的信任,光靠工作还不行,给领导解决生活上的“麻烦”,往往比工作更有效,更能博取对方的好感。

有一次,白崇禧的岳父意外骨折,情况很严重。白崇禧征战在外,一时走不开,心里很着急。谢和赓听说后,立即表态自己可以前去帮忙处理,他叫上当地一位骨科名医立即动身,连夜乘机飞往桂林,使老人得到了及时治疗。

经此一事,白崇禧对谢和赓十分感激,好感剧升,而白崇禧的夫人马佩璋也通过此事认识了谢和赓,对这位年轻人心生好感,听说谢和赓还是单身,就把自己的表妹杜璇介绍给他。不久后,在白崇禧及其夫人的介绍下,谢和赓与杜璇结婚。

这桩婚姻颇具政治意味,却进一步拉近了谢和赓与白崇禧的关系,让他成功“打入”白崇禧家庭内部。白崇禧还授予他一件“特别出入证章”,无须岗哨通报,即可随意出入白崇禧、李宗仁住处。谢和赓一时间成了李宗仁、白崇禧身边的红人。

不过,此时的谢和赓还在经济部门工作,虽能自由出入李、白二人住处,但对于桂系军政大事均无缘置喙,更没有机会接触核心机密。

真正的机会,出现在1937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向“积极剿共,消极抗日”的蒋介石不得不惺惺作态,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召地方军阀首脑前往南京开会,共商抗日大计。蒋介石还力邀白崇禧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一职,协助自己指挥全国抗战。

这个诱惑很大,但白崇禧不傻。

国民党内部是出了名的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地方军阀尤其是桂系,与蒋介石宿怨很深。收到蒋介石的邀请,南方各派军阀无不认定,这是一场“鸿门宴”。

可蒋介石毕竟是名义上的领袖,又打着抗日名义,如果不去赴会,有什么借口?想来想去,李宗仁、白崇禧找不到理由,只好答应要去。

这时,四川军阀刘湘、云南军阀龙云联名致电李宗仁、白崇禧,言辞恳切地劝告两人不可轻赴南京,以免中了蒋介石的调虎离山之计。两人身边的高参、家人,也都建议他们不要去南京。两人又犹豫了,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白二人首鼠两端时,谢和赓给白崇禧写了一封长信,力主白崇禧进京:

“应该应召进京,与蒋共赴国难,乃是顺应全国军民的一致要求,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大事,绝不可延迟。因是大势所趋,谅健公(白崇禧)豁达大度赴京,绝不会有意外之虞,谅蒋介石再也不会采取不抵抗政策,谅英美等国也不会坐视在华利益任由日本独占。……只有实现全国抗战,桂系才能打出广西,把力量伸展到蒋介石统治下的腐败省区,这样才能提高李、白的声望,成为大家拥护的抗日民族英雄,才可以与蒋介石逐鹿中原。”

李宗仁、白崇禧最大的野心就是走出广西,与蒋介石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甚至取而代之。谢和赓这番话可谓点中“穴位”,说到了白崇禧的心坎里:这个谢和赓看似白面书生,却如此“有胆有色,深明大义”,极具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人才难得啊!

读完谢和赓的信,白崇禧豁然开朗,决定亲自前往南京。

临行前,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让谢和赓担任自己的秘书,一同赴南京。南京不啻龙潭虎穴,必须带上一个真正的可靠之人。

事实证明,谢和赓的判断完全正确,此行有惊无险。白崇禧对谢和赓的信任更上一层楼,将谢和赓提拔为他的机要秘书,负责处理自己的日常文件和函电。不久后,在白崇禧的推荐下,谢和赓又被蒋介石委任为大本营国防会议秘书,负责国防会议的会议记录。

这两个职务级别虽不甚高,却可以直接接触众多军事机密。谢和赓用了4年时间,终于达成了党组织交给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接近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他甚至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接触到了桂系军阀乃至国民政府的核心军事机密。

很快,谢和赓再次抓住机会,进一步取得了白崇禧的信任。

1938年3月,武汉会战前夕,白崇禧奉命到武汉向国民党军队师级以上高级军官训话,发表公开演说,让谢和赓以及其他两名秘书各准备一篇讲稿,题目是《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写好之后交上,供自己选择。

接到这项任务,谢和赓感到非同小可。白崇禧一向足智多谋,号称“小诸葛”,这样的稿子原本不必秘书准备,而白崇禧特意安排,还让三个秘书同时准备稿子,明显是有意“考试”一番,看看究竟谁的水平更高。

一念至此,谢和赓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他奋战三天三夜,终于完成了1万多字的初稿。正准备呈送给白崇禧时,突然觉得有些不妥。

转念一想,这么重要的文稿,政治性很强,不应该直接上报,应该先报请上级审阅。

谢和赓的上级是谁呢?李克农。于是谢和赓就把文稿交给了李克农。

李克农的速度很快,第二天,就把稿子交给了谢和赓。

谢和赓打开一看,好家伙!1万多字的初稿被别人用红笔删去了足有2千多字,其他修改的地方更多。从笔迹来看,谢和赓判断,这不是李克农的字,而是周恩来的手笔!

原来,李克农收到谢和赓的稿子后,不敢怠慢,当即便呈送给周恩来。周恩来听闻此事,高度重视,连夜进行修改,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

看到周恩来如此大力“斧正”,谢和赓喜愧交加。

愧的是,自己一向以文章见长,李宗仁、白崇禧都赞不绝口,今日写了1万余字的文章,却被周恩来删除2000多字,足见自己水平的差距。

喜的是,对比自己的原稿,周恩来的修改针对性极强,可以说救了谢和赓一条命。因为谢和赓没注意到,他自己的文章写着写着就“跳脱”了,不是站在白崇禧的位置上,而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把国民党高级军官脱离群众的做派指责了一番。

尤其是讲到的政治训练原则、方法,跟共产党的太像了。这样的稿子让人看了,会有什么后果?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篇文章是共产党写的。

相比周恩来的老练成熟,谢和赓的斗争经验还有很大差距呀!

看过周恩来改过的稿子,谢和赓长吁一口气,照样将原稿修改后,马上呈送给白崇禧。白崇禧拿到稿子,只是嗯了一声,什么都没说。

到了训话那一天早晨,白崇禧突然通知写稿的3个秘书,跟他一起乘车前往会场。

一路之上,谢和赓忐忑不安,不知道白崇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是经过周恩来斧正的讲话稿还是入不得白崇禧的法眼?还是说自己露出马脚,身份泄露了?

大会开始,白崇禧坐在主席台开始训话,谢和赓就坐在台下第一排听着,一句话也不敢遗漏。等白崇禧讲了半个小时以后,谢和赓才微微点头,逐渐放松下来。再等白崇禧讲完,会场响起雷鸣般的鼓掌声,谢和赓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白崇禧没有拿着稿子照本宣科,但一句句听下来就可以发现,他训话的内容与谢和赓起草的文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白崇禧采纳了谢和赓起草、周恩来修改过的稿子。

大会结束,谢和赓欣喜万分,白崇禧踌躇满志,高级军官们斗志昂扬。可是任谁都想不到,白崇禧1万多字的训话稿,竟然是由一个共产党员起草,又由另一个共产党员修改完成的,尤其是劳烦周恩来亲自改稿,白崇禧也是国民党内第一人了。

听到谢和赓讲述白崇禧训话的故事,李克农风趣地说:“有周恩来同志做谢和赓的改文教师,俩人还都是我们共产党的人,老蒋和白崇禧做梦都想不到呀!”

这时,周恩来也笑着说:“这就是国共合作嘛,将来可是抗战的一段佳话啊!”

玩笑归玩笑,谢和赓的工作其实充满了危险。

在白崇禧的推荐下,谢和赓先后任白崇禧机要秘书、李宗仁机要秘书、国民党国防会议秘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秘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秘书等岗位。他“艺高人大胆”,将很多桂系军阀、国民政府的重要军政机密,第一时间传递给我党。

然而,距离敌人心脏越近,形势就越危险。在隐蔽战线工作,犹如龙潭虎穴,不啻与狼共舞,而谢和赓这一“舞”,就是8年之久。

八年期间,谢和赓结识了著名女作家、女演员王莹。

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却彼此不知对方的底细,直至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互相了解到对方的真实身份——两人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奉命潜伏敌营,身份绝对保密。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形势和革命工作需要,谢和赓不能和原配妻子杜璇离婚,也就无法和王莹结婚。两人都是有组织纪律性的人,哪怕流言蜚语满天飞,他们都严守纪律,只以朋友身份交往,把对彼此的爱慕深埋心底,等待可以萌芽、开花的那一天。

这一等,就是整整12年。

1942年,国民政府决定选派一批青年赴美留学,谢和赓、王莹都在其中。谢和赓终于离开虎穴龙潭,离开白崇禧身边,和王莹一起来到美国,到大学进修。

大学毕业后,谢和赓在《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王莹则组织了一个中国剧团,到美国各地巡回演出,大力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还邀请王莹的中国剧团到白宫演出,引起一时轰动。

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实际上,两人都带着党组织交代的任务,秘密在美国从事调研、统战和情报工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

1945年9月,全国抗战胜利。谢和赓、王莹十分振奋,期待返回祖国。但是考虑到当时国内形势和中美两国关系,上级认为两人留在美国作用更大,指示他们暂居美国。

这一留,又是将近十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们无法回国;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他们还是不能回国。

唯一的好消息是,这一年,谢和赓收到了他和妻子杜璇的离婚判决书,这桩婚后一年多便分居,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于在法律上宣告结束。

同年2月22日,谢和赓、王莹在美国正式结婚,他们秘密相恋12年,遭受多少非议,终于一朝修成正果。这一年,他们都已经将近四十岁。

此时的他们,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早日回到祖国。

20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反共风潮泛滥全美,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遭受迫害,谢和赓、王莹随时有暴露的可能,其危险程度不次于当初卧底桂系。

果不其然,1954年,谢和赓、王莹夫妇双双暴露,美国移民局把他们投入监狱,既不遣送回国,也不允许住在美国,唯一能留下来的条件是——加入美国籍。

谢和赓夫妇很清楚,敌人是在引诱自己背叛祖国,从他们身上捞取中国的机密。面对威逼利诱,两人义正辞严地说:“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加入美国籍!”

谢和赓夫妇被捕的消息传到李克农的耳朵里,他十分震惊,第一时间向周恩来汇报了此事。周恩来高度重视,马上拿起电话指示外交部:“立即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进行交涉,不惜用抗美援朝中的美军战俘,换回王莹、谢和赓。”

这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场景了。

在党组织和祖国的积极努力下,美国当局将谢和赓、王莹夫妇驱逐出境,遣返回国。

1955年,谢和赓、王莹回到北京,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使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人激动万分,这是组织上最公允的评价。

此后,谢和赓被安排担任《世界知识》高级编辑等职;王莹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直到这个时候,很多人才知道当初备受非议的谢和赓、王莹两人,居然是共产党员!

1974年,王莹病逝。2006年,谢和赓病逝。

这对意志坚定的革命情侣,同时都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誓言无声,他们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那段鲜为人知的卧底经历……

上一篇: 光绪年间(光绪年间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下一篇: 只字片语(只字片语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