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文化绚烂。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我们在这方舞台上尽情放歌。
回首2023年,毕节用优质的文化供给照亮群众精神家园,人们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这一年,毕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创作;这一年,毕节继续深挖本土文化,提高毕节声音“分贝”,刷新毕节形象“颜值”;这一年,毕节文艺气象更新、硕果累累。
春花秋月,夏萤冬雪。岁末,我们对一年来毕节重要的文化事件进行盘点,唤起我们美好的记忆,重温那些靓丽的时光。
市民在毕节市同心公园体验苗族刺绣
这一年,乌蒙大地刮起最炫民族风
2月,由毕节市档案馆和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的项目——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入选国家档案局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据了解,在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贵州仅有2项珍贵档案文献入选。
6月,毕节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和毕节市乌蒙文化旅游周·第九届文化艺术系列(声乐和舞蹈)大赛接连举办。
9月15日,2023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复赛在黔西市水西大剧院开赛。
同时,毕节各地举办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白族“圣水节”……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民族民俗活动为群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充分享受艺术的魅力,也呈现出毕节市多彩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游客在大方县参加火把狂欢夜活动(无人机照片)
12月21日,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7个,毕节非遗家族再添新成员。
毕节历史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近年来,毕节市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紧扣“创建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力推进毕节市文化遗产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鼓励传承人依托苗族刺绣、蜡染、彝族漆器、砂陶等传统技艺类项目建立公司200多家,研发创新非遗文创产品200多项,组织非遗歌舞进景区演出,在景区设置非遗集市,建立非遗商品专柜,设置非遗体验项目,不断创新非遗利用方式,拓宽非遗利用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一年,毕节苗绣惊艳全国
5月5日,《光明日报》整版刊登文章《让古老苗绣“绣”出幸福美好新生活——贵州黔西化屋村创新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与启示》。
9月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整版发表了文章《让美好在指尖绽放》。
9月20日,黔西市的苗绣长卷《苗韵·薪火》被正式移交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并在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展出。
化屋村村民制作苗绣
毕节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把民族文化特色和产品特色结合起来,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创意活力,把苗绣等特色产业做出品牌、推向市场,更好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随着传统的苗绣产品在传承与创新中显现出张力,焕发出活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也在毕节干部群众一针一线的绣制中徐徐展开。
这一年,“文化惠民”大放异彩
4月,大方奢香古镇九驿书院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
4月17日,第九届全国省级、副省级城市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暨全国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交流研讨会在毕节举行。
5月至6月,群星奖获奖作品《守望·撒麻》先后赴甘肃、陕西等进行巡演,有力传递毕节好声音。
7月27日,音乐舞蹈作品《阿西里西》荣获“大地欢歌·全国广场舞大会贵州选拔赛”第一名。
9月29日,以“宝桢故里· 洞天织金”为主题的贵州省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系列活动在织金县平远古镇举办。
织金平远古镇
11月1日,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公示,毕节市5个公共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
长期以来,毕节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呈现出全面达标、重点突破、示范作用凸显的趋势,区域总分馆(中心)制建设成为全国示范。
游客在毕节市同心公园观赏彝族莫轰合奏
一场场展演活动聚焦时代故事,一系列惠民活动点亮观众目光,一部部舞台精品佳作、一个个原创作品的孵化为毕节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它们正在影响着毕节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惯,也塑造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成为毕节焕发巨大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这一年,露天电影丰富了夏天
4月17日晚,同心城市公园广场阶梯前的大屏幕上,电影《长津湖》正在放映,这个能容纳一万人的广场台阶上,带着孩子的家长、邀上好友的青年,还有携手伴侣的老人,构成一幅和谐、温馨的城市生活景象。
整个夏天,很多毕节人只要吃完晚饭就往广场跑,跳跳舞热热身,再抢个座位看电影,让毕节露天电影冲上热搜,火爆出圈。
毕节露天电影的火爆出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毕节市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出台了《毕节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政府保障基本、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初步形成等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毕节历史名人强势出圈
今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一曲充满毕节元素的《奢香夫人》响彻亚运赛场,在各大社交平台火爆出圈;10月26日,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央视开播,收视口碑双丰收,“宝桢故里”备受关注。
随着奢香夫人、丁宝桢等历史名人的强势出圈,也让毕节在全国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毕节的人文和美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毕节市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各类资源,迅速推出“奢香夫人”和“丁宝桢”文化主题旅游线路,通过将相关遗迹、景区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使旅客能够边体验历史文化、地方民俗,边畅游毕节大好山水景色。
这一年,毕节文艺精品百花齐放
今年,作家曹永被评为第四届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罗逢春的诗集《纵斧伐柯》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的2022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书法家李连定楷书作品《山谷题跋数则》入展2023“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美术家钟涛中国画《林泉抱山古韵幽》入选“雨花满天——2022工笔画作品展览”、音乐家王长玉作品《水西绝唱》刊登于国家音乐核心期刊《歌曲》杂志第10期……
毕节市广袤丰富的物质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催生优秀文艺作品的源泉沃土,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主线,深入萃取题材,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创作推出一大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文艺佳作。
一年来,毕节市各县(区)文联、市各文艺家协会积极发动组织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用多姿多彩的笔墨为人民书写,用昂扬激越的音符为人民放歌。文学、音乐、摄影、舞蹈、书画、戏曲等不同艺术类别的原创作品争辉斗艳、各展风姿,文艺百花园一片盎然生机。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时光的指针即将走向新的时刻,岁末回首,我们看到毕节这座城市既有全国关注的热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有文化惠民的温度。
今天的毕节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强,以文化不断滋养城市气质,让文艺的力量不断深入人心。毕节将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基本原则,以弘扬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提升群众文化水平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