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贵州省下辖地级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红星闪耀的地方。
毕节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是三省红都,长江以南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厚重历史文化,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毕节历史上留下足迹的知名人士。
林青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3岁到一商号当学徒,15岁时因不堪老板虐待逃到重庆,此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黎又霖
黎又霖(1895-1949),贵州黔西人。幼年入私塾,1911年在贵阳南明学校读书,1919年在北平法学院就读时,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在主办《民声报》时,曾追随国民党元老黄季陆,经黄介绍加入国民党。
1949年8月不幸被捕,解到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第二处关押,敌人威胁利诱,企图要他交出“民革”等在西南的组织和活动情况,他不为所动,敌人继加以酷刑,仍坚贞不屈,后被押至重庆歌乐山监禁。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3天),与许多革命志士一起,在特务的血腥大屠杀中光荣牺牲。
周素园
周素园(1879—1958),贵州省毕节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在贵州创办《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人发起成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贵州革命党人的文胆智囊,曾被列入清廷贵州巡抚秘密诛杀的黑名单,1911年参与领导了辛亥革命贵州起义。1936年3月随红六军团一道离开毕节,参加长征。
1949年11月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从1950年起,他认真研读过的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多达三十余种,并结合自身经历撰文在报刊上发表。一生中留下的著作达三百多万字,部分代表性著述辑录在《周素园文集》中。
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道衡
丁道衡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者。当年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时年仅二十八岁。 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李旭华
李旭华(1915—1950),原名李祥顺,男,安徽萧县人,革命烈士。浙江大学肄业。中学时代在徐州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山县民主政府秘书兼民政科长、游击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山、砀山、单虞三县副指挥长,单县县长。
1949年春,由荷泽随军南下,任中共浮梁地、市委秘书长。3月,南下到贵州毕节地区,任中共金沙县委书记兼县长。1950年2月10日,在剿匪斗争中不幸牺牲。
钱壮飞
钱壮飞(1896年9月25日—1935年4月1日),本名钱北,又名钱潮,浙江湖州人,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
1915年考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医院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到上海,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处任职;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进入中央苏区,历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局局长等重要职务;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35年4月牺牲(一说失踪)。
2009年9月10日,钱壮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钱壮飞同志墓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后山乡张家垭口。
柏格理
塞缪尔·柏格理(1864年~1915年),英国人。柏格理1886年与好友邰慕廉申请前往中国传教获得批准,1887年抵达上海。经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建议,他们便前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昭通传教。1905年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后,一直在苗族地区工作。1915年,石门坎出现"伤寒"。学校许多学生染病,群众纷纷到外躲避,柏格理留下救护,不幸感染,不治而逝。
柏格理另一重要贡献是成功地为苗族创造了文字。直到今天,云贵两省许多地区的苗族教会还仍然在使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这两本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