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凯舰皇位,以人京诛奸为名,向南京发兵,明史称此为“靖难之役”。此役历经四载,燕王朱棣终于打败建文帝,自己登基称帝,这就是明成祖。这一时期,三门峡市卢氏县城大庙巷出了一位历史名人,此人为耿九畴,官至刑部尚书。其子耿裕后来也曾先后任明朝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父子两代均为明朝重臣。古时,人们曾称尚书为“天官”,故卢氏民间有“耿氏父子两天官”之说。
耿九畴,字禹范,永乐末年进士。公元1421年,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耿九畴遂往北京待授官职。公元1432年,明宣宗在位时,耿九畴任吏部给事中,掌管钞发章疏,稽查违误,权位举足轻重。明英宗正统初年,任命耿九畴为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主持治理两淮盐政。在封建社会,盐业曾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支柱,耿九畴主管这一实业,深知责任重大,因而在任职期间,勤政治盐,革除积弊,有惠于民,深得民心。后来,因母去世,耿九畴只得辞官,归乡奔丧,当地民众闻讯后,数千人赶赴官府,诚恳挽留。
公元1445年正月,耿九畴移任为都转运盐使司转运使,成为该司正职。在任时,他生活节俭,读书孜孜不倦,清声卓然,可谓封建时代难得的一位清官。这个时期,耿九畴曾一度险遭宦官诬陷而被贬官,并波及属吏,但旋即得以昭雪,并被留到朝中,任刑部右侍郎。耿九畴适时精研明律,亲审疑难案件,依法行事,不畏权势。礼部尚书章瑾触法当贬,耿九畴毅然依法而断,并力驳章瑾女婿、给事中王汝霖等人的诬蔑之词。后来凤阳遭灾,民乱欲起,时势十分紧迫,这时耿九畴奉明英宗之命,前去安抚。他不负众望,先后安抚民众七万余户,凤阳境内一时安定如初。
两淮自耿九畴离任后,盐政复弛,严重影响到国库收入。公元1450年,耿九畴又奉诏治理日渐衰颓的两淮盐政,当年十月又兼管江北诸府。公元1452年,耿九畴奉命镇守陕西,当时陕军指挥使杨得青等军官私自役使士卒,他明察暗访后,依律弹劾,使其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公元1457年,耿九畴进京议事,明英宗对他大加赞赏,曾对侍臣说:“九畴,廉正人也!”遂留授为右都御史要职,执掌都察院,负责纠劾所属百司,辨明冤屈。耿九畴久居朝廷,兼领地方实务,对当朝积弊有较深认识,遂奏谏了“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项施政主张,当即便被当朝皇帝所采纳。
同年六月,因朝中宦官跋扈,陷害忠良,耿九畴也受株连,被贬为江西布政使,不久调任四川。次年,礼部尚书一职出缺,明英宗就此事征求老臣李贤意见,李贤说:“若论起老成清白正直,没有人能比得上耿九畴的。”于是英宗召其入朝,后见他年迈体衰,改授陪都南京刑部尚书。公元1461年,耿九畴病逝,被谥号“清惠”,归葬故里龙山脚下金五朵祖革。
其子耿裕,字好问,公元1454年中进士,历任户科、工科给事中、检讨、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耿裕久居朝廷,谙习朝章,为人坦率耿直,处理政务以理以法。在任谨慎正直,不逾规矩,历经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虽曾数次谪官入狱,饱经坎坷,然而初衷不改,矢志忠于朝廷,维护纲纪。礼部执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耿裕任礼部尚书时,执掌国柄,权势甚重。
然而他极力提倡节俭,对当时的浮糜之风深恶痛绝。针对皇室、官府的祭享费用高昂,官吏们的相互酬请无不豪华侈靡,而各地灾害频繁,人民负担沉重的局面,耿裕根据事实,逐一条陈,提出了减少府库开支的办法,被照准执行。当时光禄寺掌管宫廷侍卫,以经费不足为名,调用太仓银两弥补,耿裕怀疑其中有弊,奏请皇帝诏令严格核查,很快就被采纳。那时京城还聚集众多外邦僧人,为宫廷官府做斋戒超度的佛事,耿裕认为人多费高,遂上奏皇帝只留15人,令其余僧人离京返乡。谁知下诏后,大批僧人暂时离京,很快又潜回京都,互相召引,斋礁之事又复兴一时。耿裕为节俭计,极力谏净,终将其驱逐出京。其间,耿裕还将古代诸侯贵族言行可做教材者,编辑成书,授课于伯候弟子,皇帝闻后大加赞赏,称此为善。
后来,耿裕又曾任吏部尚书多年,对于各级官吏的考察,从不因个人好恶、世俗毁誉而失之偏颇。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继承了父亲的品德,自奉淡泊,坚持操守,虽父子两代相继为朝廷重臣,家业仍较萧条,声名与功德为时人所推崇,表现出了豫西人刚直清正的品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