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瑞昌历史文明——古楼台

瑞昌历史文明——古楼台

瑞昌历史文明——古楼台欢迎关注公众号:瑞昌人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簸箕是谁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

一、瑞昌三贤祠

旧在瑞昌城南一里许瀼溪畔苍城墩,原名二贤祠。

此处面山临水,草木蓊郁,溪绕城东南七十里入长江,可通舟楫。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知县洪钧偲以唐元结曾寓居瑞昌,宋苏轼由黄州过此,慕其贤,建祠以祀。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县骆秉韶阅志,见宋王梅溪经此留诗,其贤不让二公,申请提学批准,改名三贤祠。

该祠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平房秀阁,后遭兵毁。

元结,字次山,河南鲁山人。

登唐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授金吾参军升监察御史。

至德三年(758),因避安史之乱,举家寓居瑞昌瀼溪畔苍城墩,自名瀼溪浪士,作井铭序云:“戊戌,浪生元结,始浪家瀼溪之滨”。

上元二年(761),任荆南节度判官,领兵镇于九江,因军务所羁不能与瀼人朝夕相见,作《喻瀼溪乡旧游》诗,内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之句。

宋元丰七年(1084)初,大文豪苏轼,名东坡,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平迁河南汝州,因其弟苏辙正在江西高安为官(任监筠州盐酒税),便假道江州(今九江市)赴高安省弟。

是年仲春四月,苏轼芒鞋竹仗,踏上瑞昌山径幽折的白龙山,见峰峦耸秀,留恋不忍去,便扫开石壁,挥毫题诗于壁,以墨洒竹,点点叶间,时人宝为千古之奇,因构亭以记其事,世名“苏亭墨竹”,山亦得名亭子山。

元至顺庚午年(1330),邑人范奇于石上镌其诗,后年深字迹剥落莫辨,惟“元丰甲子闰四月二十三日眉山苏轼过此”十七字尚存。

当天,苏轼下山至瀼溪,游憩于苍城墩元结故居,后人又名此墩为苏坡墩。

南宋乾道元年(1165),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号梅溪),由江西饶州易任夔州知州,由鄱阳北上,过江州(今九江市),于中秋节当日宿瑞昌瀼溪驿,专访元结故居,写下《中秋宿瀼溪驿》等诗多首,有“祠寻元子隐,树认赤乌栖”句,见载于明、清《瑞昌县志》。

三贤祠,明代曾改为五贤祠,加祀宋濂溪先生长子周元翁和明九江通判署理瑞昌之叶桂山。

后祠久倾圮,明嘉靖乙丑年(1565),知县骆秉韶重修。

清代,因瀼溪改道,苍城墩由溪北移至河南,三贤祠位处河南之渡口,抗日时被日军飞机炸毁。

新中国建立后,大塘乡在三贤祠旧址创建渡口小学。

2011年,瑞昌市开辟大唐新区,建工业园,大塘村所有自然村全部拆迁,渡口自然村已面目全非,现仅有城南至渡口一段公路,名“三贤路”,三贤祠则新建于市人民公园。

(瑞昌市志办 朱汉回)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簸箕是谁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

瑞昌三贤祠(胡茂盛摄)

●●●

二、瓜山古戏台

瓜山,位于瑞昌市洪下乡瓜山村,是瑞昌采茶戏发祥之地,素有“茶戏故乡”美称。

这里方圆几十里,山峦叠翠,壑谷相间,植被茂密,风景旖旎。

瓜山村位处瓜山上,全村(行政村)有9个自然村,共有500余户约2000人口,虽然村庄都不很大,但在瑞昌家喻户晓。

瓜山村是瑞昌的历史名村,它不因瓜果满山拔类出萃,却因茶戏飘香遐迩闻名。

瓜山人能歌善舞,只要有点年纪的人个个都会几段采茶戏,或许是对采茶戏情有独钟,瓜山稍大点的村庄都建造了戏台,如徐家戏台、周家戏台、杨家戏台、邓家戏台等等。

瓜山的戏台大多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规模稍大的要算徐家戏台。

●●●

三、徐家戏台

位于瓜山村徐家自然村宗祠内,它与徐氏宗祠一同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徐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三开间,一进为戏台,二进为献堂,三进为祖堂,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

徐家戏台是徐氏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造布局十分考究。

戏台宽8米、进深7米、高8米,台面离地面高2.2米,台面到顶面高3米,顶面到屋顶高约3米。

正台两侧各有一木质小房,宽1.8米,长5米,高不到3米,是为戏子化妆和换装精心设置的。

正台后部是一睹木质幕墙,左右两侧有2个马门,演戏时左门写上“出将”、右门写上“入相”,起到标识和镇台作用。

进入马门是后台,8米宽、2米进深,用作后台剧务换场空间。

戏台台面呈“凸”字形,戏台顶面中央是立状圆锥造型,台面与顶面构成一个天圆地方的立体空间,蕴含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理念。

整个戏台雅致、敞亮,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化平台。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簸箕是谁

瓜山徐氏宗祠(胡茂盛摄)

与徐家戏台相比,周家、杨家、邓家的戏台结构、布局、样式大体相同,穿斗梁架,青砖小瓦,彰显浓郁的地方特色。瓜山戏台最先建造的是周家,其次徐家,往后杨家、邓家……瓜山人建戏台与茶戏(采茶戏俗称)有直接关联,或先建戏台后有茶戏,或先有茶戏后建戏台,戏台与茶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早在清代,瓜山先民“靠山吃山”,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植被资源,祖祖辈辈以制作小山货为主业,同时兼以唱戏卖艺为副业。

瓜山的男女老少都会制作小山货,如斗笠、蓑衣、竹篮、簸箕等农村日常生活用品,他们靠制作小山货赚点小钱维持生计。

而中青汉子都会做“推销员”,他们带着自制的小山货四处行销,远到江西的景德镇、吴城和湖北的广济、黄梅,近在瑞昌、德化(今九江县)两县各地。

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把从外地学到的民间小唱带回瓜山,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形成瓜山茶戏。

为丰富和发展茶戏,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周、徐、杨三个村庄自发成立了茶戏班,农闲时节他们在各自的戏台排练小戏,逢年过节相互交叉“汇报演出”,长此以往,演艺日臻成熟,戏台与茶戏不仅成了瓜山人崇敬与追捧的场合,也成了瓜山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为扩大戏班优势,周、徐、杨三姓村庄结班为社,在瑞昌首个成立瓜山班戏社,以后的洪源班戏社、小源班戏社相继成立,三家的戏班东家请西家接,一时走俏瑞昌,倍受青睐。

瓜山戏班年复一年,薪火相传,历经周才友、周英荣、徐庭梓、周升仁、徐虞珍、杨开仟、杨能美七代名师传授,至解放前延续了150余年。

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簸箕是谁_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

瓜山徐家戏台(胡茂盛摄)

新中国成立后,瓜山的一批茶戏艺人走出深山,登上了大雅戏台。

1956年,瑞昌县以瓜山的茶戏艺人为主成立了县采茶剧团,杨开仟、杨能美、周平钊、王全友、徐虞亨、徐虞利、邓见学被首批入选县剧团,并担纲主力演员兼任教师。

这些艺人胸怀志向,不负众望,上演的剧目在省、市各地深受好评,杨开仟的代表作《劝细姑》于1958年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录存档,邓见学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瑞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戏台成就了瓜山艺人,茶戏演绎了瓜山风情。

两百年的沧桑岁月转瞬即逝,瓜山屹立,戏台依旧,铿锵的锣鼓点,柔美的茶戏腔,时常回荡那万壑千山之间。

(瑞昌市志办 胡茂盛)

●●●

四、义路亭

位于瑞昌市横港镇峨嵋西峰,长冈坪狮子山坳中部,为通向德安县的要冲。

亭为石质单孔拱亭,长7米,宽5米,高4米,总面积35平方米,并列砌置结构,两端各砌有一道石墙,分别嵌有“义路亭”与《碑记》各一块。

据传,宋有义门陈氏母子,在此结庐煮茶,供往来者自饮,累年不辍。

宋至道二年(996),朝廷闻其事,御赐“义路亭”三字,后建亭戳为石额。

元末逢兵燹,亭倒墙坍。乾隆十七年(1762)重修,亭复旧观,名袭至今。

1985年10月,瑞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瑞昌市志办 朱汉回)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簸箕是谁

瑞昌义路亭

●●●

五、文昌阁

位于瑞昌市区人民南路边街上。

清康熙十二年(1673)瑞昌县令江皋捐俸始建,占地12亩1分,百尺楼头,飞榭凌云。

康熙二十九年(1690)房宇圮坏、佛像剥落,县令金世福曾捐俸修葺。

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邹尚仁、继任蒋有道、教谕张禹逊再度重修。

抗战期间,毁于日本炮火。

1992年重建,前门、前阁、中阁、正阁连为一体。

正阁分三层,高 16 米,宽12米,长11 米,占地 132 平方米,阁为土木结构,飞檐斗角,雕刻精美,颇为壮观。

(瑞昌市志办 王定华)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簸箕是谁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

瑞昌文昌阁(胡茂盛摄)

●●●

六、迪畲何古戏台

位于瑞昌市洪下乡迪畲村迪畲何祖祠内,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

戏台宽9米,其中正台宽5米,两厢楼宽各2米,高8.9米,进深7.6米,为砖木结构。

戏台正上方悬梁刻有“歌於斯”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大字下方横梁上雕有15位古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两側木柱上端雕有两只倒悬雄狮,神态威武。

台顶正中为圆锥型,圆锥直径2.4米,顶高1.5米,内条纹凸凹有致,棱角分明。

戏台飞檐斗角,五岳朝天,气势宏伟壮观。

抗战时期,曾毁于日本飞机轰炸,解放前夕,重新维修复原,至今保存良好。

(瑞昌市志办 王定华)

簸箕是谁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

瑞昌迪畲何古戏台(胡茂盛摄)

●●●

七、大屋冯古戏台

位于瑞昌市洪下乡大屋冯村祖祠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30~1650),为砖木结构,木板门壁,泥瓦盖顶。戏台宽9米,其中正台宽4.6米,两边厢房宽各2.2米,进深7.6米,台高8.1米。

台前左右两翼为达官贵人观看席,长5米,宽1.2米,与整个正台连成一体。

戏台雕梁画栋,工艺精美。

“文化大革命”期间,花纹雕刻图案被毁,现仅保存戏台基本原貌。

(瑞昌市志办 王定华)

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簸箕是谁_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

瑞昌大屋冯古戏台(胡茂盛摄)

●●●

八、槐树下古戏台

位于瑞昌市大德山林场港北村槐树下刘氏宗祠内。

始建约于明代末年。

由于年深岁久,戏台柱腐梁朽,2011年维修。

戏台坐南朝北,青砖小瓦,飞檐拱脊,雕龙画凤,滴翠流丹。

台宽8米、高7米、进深8.1米,左右两边厢房宽各1.6米、长5.4米,上方悬梁撰有“终和且平”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台顶正中呈正方梯锥形,边长1.6米,内空高0.6米,四周木纹布局均匀,凸凹有致。

戏台修缮一新,保存良好。

(瑞昌市志办 王定华)

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簸箕是谁

瑞昌槐树下古戏台(胡茂盛摄)

●●●

九、北姜古戏台

位于瑞昌市洪下乡洪下村北姜自然村宗祠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戏台宽8.3米、进深7.15米、高8米(其中台离地面高2.1米,台内空高3.05米,台顶高2.85米);两边小三间宽各0.75米,长5.85米;正台两侧化妆间各宽1.8米、长5米;进入后台马门2个,后台进深2.2米。

台上左右两侧木柱上端雕有倒悬玉龙,形象逼真。

上方照梁雕有花纹,十分精致。顶部抬梁混合有致,造型华美。戏台于1996年维修,至今保持着古色韵味。

簸箕是谁_人物簸箕历史原型_9斗1簸箕的历史人物

瑞昌北姜古戏台(胡茂盛摄)

上一篇: 大田人又该傲娇了!上丰村等9个村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下一篇: 姓戚的历史名人 姓戚的名人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