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第一、二集)

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第一、二集)

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第一、二集)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并勉励青年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向全面现代复兴的岳麓书院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并勉励青年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向全面现代复兴的岳麓书院,不断推进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千年学府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湖南卫视推出七集系列报道《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解读新时代下岳麓书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全新使命。

第一集 千年弦歌

△ 点击视频 观看《千年弦歌》

书院名家_书院典故_出自岳麓书院的历史名人

记者 吴方:

岳麓书院为何能延续千年办学不绝,成为一座“活的书院”?带着这个问题,我今天首先要去探访一位嘉宾,大家都说他是“岳麓书院的活字典”。

59岁的邓洪波教授已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了30多年,对这里的历史了如指掌,人称“邓书院”。

岳麓书院创立于公元976年,一千多年来,讲堂始终位于岳麓书院布局的核心。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就发生在这里。在讲堂左侧,邓教授在有着272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学规》碑刻前停下了脚步。

记者 吴方:

邓教授,我发现学规的第一条不是讲怎么做学问,而是“时常省问父母”,用一句歌词来解释,是不是就是“常回家看看”?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邓洪波:

可以这么理解。你也注意到了,十八条学规,前十条都是讲的道德规范,后八条则规定了学习内容和方法,而且强调了要通晓时务和敢于质疑。

短短108字的学规,浓缩的正是岳麓书院千百年来秉承的教育传统。在立德树人、务实治学、博学多思的学规精神浸润下,这里人才辈出,魏源、左宗棠、曾国藩、蔡和森、毛泽东等一大批学子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如今,270多年前的学规,写在湖南大学学生手册的第一页,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养料,继续哺育着新时代的学子。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0级博士生 刘敏:

在岳麓书院求学,看到一处处的楹联,都是读书时读到过的名人,就像生活在历史中一样。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0级博士生 张晓新:

学规中的孝敬父母,读书要过笔等等,常读常新,对我们现在的做人和做学问都很有意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0级博士生 聂希:

我为自己是岳麓书院的一名学子感到自豪。

记者 吴方:

御书楼旁边的这条长廊留存了大量的碑刻,其中有一块“重修岳麓书院记碑”,记载了岳麓书院在明朝时期的一次大修。历史上,岳麓书院屡遭战火,先后七毁七建,但令人诧异的是,每一次都几乎是固执地选择在原址上重建,至今巍然屹立。岳麓山下的这一方土地究竟有怎样的吸引力,让人如此恋恋不舍,矢志不渝呢?

1918年,湖南大学筹备处主任杨昌济主张在岳麓书院原址上创立湖南大学,发表了《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一文,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原因。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邓洪波:

是我们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园,原址办学不能动,这里风景优美,环境育人,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传统和现代都要,这里是很好的一个教育基地

记者 吴方:

文庙大成殿,是古代学子祭祀孔子的地方。今年的开学季,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142名本、硕、博新生就齐聚在这里,举行了2020级新生入学礼。所以,岳麓书院不仅仅通过文物保护从历史中“活”了过来,更重要的是继续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功能,“活”在了当下,“活”在了未来。

在大成殿背后,推门而入,豁然开朗。这里便是如今书院研究生上课的主要场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 陈仁仁:

岳麓书院现在有专职教师近80人,学生4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继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在诸多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 朱汉民:

书院不仅仅是文物,还是活的。我们还在继承朱熹张栻的这样一个教育的传统,学术的传统,继续在这里做学问,传承学问,我们使院落有了灵魂,所以我们岳麓书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灵魂的延续。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1903年成立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完成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学堂,再到现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弦歌不绝,文脉相传,千年学府,其命惟新。在新时代中,这块湖湘文化瑰宝将在赓续与创新中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邓洪波:

从岳麓书院到现在的湖南大学,证明中国有着绵延不绝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文化延续和学制变革,也证明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生生不息的,更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当对湖湘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胡湘平)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千年弦歌

岳麓书院千年弦歌,文脉传承生生不息。这里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悠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正是岳麓书院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接续传承,铸就了湖南人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魄与风貌,促成了近现代湖湘人才群体的涌现。在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总是与鲜活的时代气象交相辉映。历经七毁七建,岳麓书院依旧在原址上屹立不倒,并在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变迁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天,古老的岳麓书院依旧青春。传承“朱张会讲”教育理念、育人之道,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代大学精神与传统书院教育中的优秀文化有机融合,散发出无限芳华。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对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寄予厚望,对大学生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接好时代事业接力棒提出殷切希望。努力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栋梁之材,这是千年学府今天的使命与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赓续不绝的湖湘文脉必将谱写出更辉煌的华彩乐章。

第二集 惟楚有才

△ 点击视频 观看《惟楚有才》

作为中国办学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既是一部弦歌不绝的文化传承史,也是一部灿若星辰的人才培养史。从这一方文化沃土中,滋养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培育时代新人有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入发掘、传承发挥岳麓书院精神的当代育人价值,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 王昊旸:“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前的这副门联,是对千年学府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不过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个“材”字,为什么不直接写成人才的“才”。那是因为,岳麓书院希望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更是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材。

岳麓书院文脉绵延、人才济济。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清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从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再到革命先辈蔡和森、邓中夏……他们从这里走向社会,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

记者 王昊旸:陈老师,我们说岳麓书院千百年以来,弦歌不辍,人才不绝。那么岳麓书院培养出的这些人才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性。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 陈宇翔:岳麓书院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各自的能力担当和奉献。但是从共性方面来讲,一个是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再一个是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第三个是立己达人的道德修养。

宋元之际,岳麓师生弃笔从戎、舍生取义。在潭州保卫战中,“十战九死”,慷慨赴难,书院虽毁,但浩气长存。明清之际,岳麓学子王夫之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虽九死其犹未悔,后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使命担当,隐居山林著书立说,誓为华夏留存精神火种。

记者 王昊旸:近代以来,岳麓书院更是人才辈出。单就清代以来,岳麓书院就培养了17000余名学生。我们先来说说一位清朝毕业生中的资深“驴友”——魏源,19世纪初,魏源走遍了大江南北,西到嘉峪关,北到山海关,南至澳门、香港,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魏源脚下的行走,是为了解答心中巨大的时代之问: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中国究竟该何去何从?虽然他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国,但在港澳游历的经历,已经让他开了眼界。最终,魏源写出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晚清“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岳麓山下走出的学子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曾国藩努力推动洋务运动,左宗棠七十岁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为国家统一呕心沥血。

湖南省社科联原主席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郑佳明:岳麓书院为什么出来的人既能文又能武,它出来的人为什么要经邦济世,它出来的人为什么有操守,因为他们是理学家,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是一个文化人。另外一方面,他们从实际中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所以他们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和胜利。

记者 王昊旸:您知道长沙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电灯的吗?这得从岳麓书院说起,岳麓书院的末代山长王先谦,曾经中过进士,后来回到了家乡,在岳麓书院当起了山长。十九世纪末,他就开始制造火柴、电灯等现代商品,后来他干脆开办了一家小型发电厂。从此,湖南有了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光”。

作为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主讲书院期间,正是清末维新思潮兴起。倡导学以致用,王先谦改革书院教育制度及其课程,千年学府实现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学生的课程表在经、史、掌故之外,又增加了算和译。其中,“算”是现代数学、“译”就是外语。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主任 殷慧:岳麓书院从来不是保守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积极进取,日新不已的。就像在我们校歌里说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致力于中西学问的汇通。

从书院到新学的改革,让古老的岳麓书院迎来了新生。唐才常、黄兴、杨昌济、程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岳麓学子,追随时代步伐,成长为民主革命志士;20世纪初在此学习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时光越过千年,朗朗读书声依然不绝于耳。如今的岳麓山下,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环山成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辉煌,在新时代延续。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龙兵:岳麓书院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个漂亮的院子,关键是它给我们留下的一种精神财产。它培养的学生不是说你能赚多少钱,当多大的官,是要关怀社会的,要心怀天下的。

湖南大学教务处处长 许和连:一千多年来,千年学府湖南大学为国育才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培养各行各业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

湖南大学学生 张登霞:当代中国需要的是实用的人,我选择以后去投身基层建设,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建设祖国。

湖南大学学生 李若凌:努力成为一个既要有出众才学,更要有崇高德行的新时代青年。

胡湘平:为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栋梁之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气磅礴的对联,呈现这座千年书院人才辈出的盛况和放眼天下的气度。从北宋到明清,一代代岳麓书院师生继往圣、开来学,捍卫着立德树人的价值坚守,延续着泱泱中华的精神火种。近一百多年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仁人志士从岳麓书院出发,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梦想和命运,自觉地与民族、国家的梦想和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铁血担当,矢志不渝,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了世界发展的格局。正因为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和立己达人的道德追求融入血脉基因,这座古老的书院才能在不同的时代,培育出为民族复兴贡献卓著的栋梁之材。千年书院,弦歌不绝。今天,岳麓山下,20多所高校院所环山成城。学科设置与社会接轨,人才培养格局更加完备,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做人”与“为学”有机统一,绵延着湖湘文脉、吐露出时代气韵的千年学府,正在成为新时代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青年学子将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巍巍麓山,煌煌庭院,新时代赋予新的光荣使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才俊、国之栋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惟楚有材”的辉煌胜景。

来 源 | 湖南卫视

编 辑 | 谢 汀

校 审 | 潘振兴 罗 瑶 李 丹

上一篇: 邓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规划状况调研报告.doc
下一篇: “东山再起”的“东山”究竟指的是哪座山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