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庄镇位于临清市东部,辖区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66个行政村,6213公顷耕地,5.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99人。康庄镇交通便利,通讯、服务设施条件优越。康庄镇名人济济,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故乡。
据记载,唐末宋初,康庄曾一度称为康王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改为人和寨,1939年日伪清平县政府迁至康庄。1946年仍称清平县,1956年改称康庄大乡。1984年,由康庄公社改建镇至今。
康庄镇历史悠久,相传该镇汉代即为陵县所辖,唐末宋初为沙陀国境地,曾一度称为康王庄,清朝同治七年改为人和寨,1939年抗战期间日伪县政府迁至康庄,为清平县政府驻地,1946年称为清平县,1956年又称为康庄大乡,1984年撤销康庄公社建立康庄镇,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的中心城镇,2001年临清市乡镇区划调整,原康盛庄乡并入康庄乡。
相传康庄村建于明代,村名来源于其所处位置,该村地处六路交叉,交通四通八达。据《辞海》载,康庄谓指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因此得村名“康庄”。
原康盛庄乡位于镇域东南部,明洪武年间,因康盛二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立庄,命名康盛庄至今,2001年并入康庄镇。
季羡林先生
大官庄
相传此村建于明初叶,村民均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而来。因通往古遗址皇殿岗的大通由此村穿过,来往游人,车辆为梭,不少官员、士绅商贾也多在此歇脚小憩,故取名“官庄”,今因与市内其它官庄重名,1981年更名为“大官庄”。
大张庄
据载,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以前,该村已形成村落,古名“古老陈庄”,自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定居后,人丁兴旺,遂改名“张家庄”。今因与临清市内其他乡张庄重名,于1981年更名为“大张庄”。
丁庄
据《清平县志》载:“丁惺,字灿薇,生员,孝事继母,友爱诸弟,今惺所居名丁灿薇,以此人传,而惺得以不灭矣。”按丁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以姓氏定村名,后简称“丁庄”。
端丁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段、丁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建村,取名“段丁庄”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段姓绝嗣,村民因段与断同音,“断丁”意义不吉,遂改段产端,名“端丁庄”。
丰庄
相传明嘉靖年间村民因土地盐碱,种植农作物产量微薄,先是官府在此建官窑数座,烧砖运京,供京城建设,但所制之砖,质量不符采用标准,官府拒收,后本村自己烧制作为民用贩卖,聚居成村浇,取名“丰窑”,1958年更名为“丰庄”。
冯傅庄
据本村《冯氏家谱》记载,此村建于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冯氏由山东青州迁来,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立村,原名“冯庄”,后因傅姓增多,故改名“冯傅庄”。
高堆
相传明建文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由于村民在土地上辛勤劳动,平日集聚粪堆高大,边积边运,但粪堆不见减少,村名定为“高粪堆”。1958年,群众感到村名不雅,易名为幸福村,1980年因周围村和当地群众仍惯称高粪堆,1984年建乡后正式定村名“高堆”。
据本村《高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高姓由高唐县旧城镇小关屯村迁此立村,因村北小河建有小桥,人称“高家桥”,后简称“高桥”。
郭池庄
相传明朝初年,郭池带其二子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其后裔为纪念其始祖,命其村名为“郭池庄”。
郭盛庄
相传明初盛氏继郭氏之后,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此,郭氏所建郭池庄至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盛世家族兴旺,乃迁出,在郭池庄村东南部另建一村,因源自郭池庄,故取名“郭盛庄”村。
侯寨子
相传明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侯姓应诏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建村,因地近陈寨子,遂取名“侯寨子”。
康盛庄
相传明朝初,因康、盛二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最早,以姓立庄,命名“康盛庄”,沿用至今。
李庄、后李
据传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首户李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成村后命名“李庄”,后因村北1公里处有一后李庄,为此更名为“前李庄”。
相传明洪武八年(1375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村成,名“李庄”,后因村前1公里处有一李庄,故易名“后李庄”,今又因与市内共它后李庄重名,又于1981年再更名为“后李”。
刘皮庄
相传经村古名“太平庄”,明燕王靖难之师过此,村中被杀一光,仅有一刘姓皮匠幸免于难。明中期由山西洪洞迁来居民,形成新的村落后,取名“刘皮庄”。
刘寨子
据传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刘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白石槽刘家庄迁此建村,因靠近陈寨子,故命名“刘寨子”。
刘庄
相传明洪武八年(公元1373年)刘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此定居,成村落户后定村名“刘庄”,分2个行政村,北刘庄、南刘庄。
六里长屯
相传明朝末年,村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聚居成村,并公推一刘姓村民为里长(里长为明代一基层政权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并命村名为“刘里长屯”因沧桑变迁,刘里长屯演变称为“六里长屯”。该村分东、西、前三个行政村。
路桥
相传明洪武八年(1375年)路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形成村后,因附近德王河上有桥,故以姓氏和桥组成村名“路桥”,沿用至今。
吕庙
相传明朝初年,在此村西有一“三教堂”寺庙,内有孔子、老君、释迦三位塑像,吕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应诏迁此,傍庙东侧建村,以姓氏和寺庙为名,命村名为“吕庙”,沿用至今。
吕桥
相传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吕姓由外地迁此落户建村,因紧靠马颊河上架有一座桥梁,以姓氏与桥合成村名,叫“吕家桥”,今简称吕桥。
栾庄
相传明成化二年(公元1467年),栾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当时因位于康盛庄村北部,曾取名“盛北栾庄”,后简称栾庄。
马厂
相传唐末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晋王李克用部属曾在现今马厂一带放养军马,故命村名“马厂”。分东西马厂。
梅井
据传明万历年间,欧姓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为生活用水挖井一眼,故村名为“欧家井”,后因欧姓绝,梅姓为大户,又改村名为“梅家井”,简称“梅井”。
梅王
明洪武年间,梅氏始祖由山东登州莱阳县徙居本镇梅井村,王氏始祖则由山西洪洞迁来此地另建一村。后两村结亲,定为“梅王庄”,今简称“梅王”。
宁店
相传本村始建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401年),首户宁姓由高唐县旧城镇于庄迁此,建村前该地为通往清平县之交通要道,宁姓在此开一旅店,起名“宁家老店”,繁衍成村,初名宁家店,现简称“宁店”。
庞维庄
相传明洪武年间,庞氏始祖庞维迁此建村,遂命名“庞维庄”,沿用至今。
彭寨子
据该村《彭氏家谱》记载,彭氏始祖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应诏迁此建村,因靠近陈寨子,即遂取名叫“彭寨子”。
善董
据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董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该村在清乾隆年间取名“董家庄”,后董姓一老年妇女乐善好施,当时县令更村名为“善董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为前善董、后善董村。
双井
相传明朝初年,村民应诏由山西洪洞县和山东莱阳县迁此建村,因挖两眼井以供生活用水,故以此命村名为“双井”,沿用至今。
万里长屯
相传此村建于明朝,首户万姓,意想建一长村,故命名“万里长屯”,解放后曾简称“万屯”,现名仍称“万里长屯”。
万庄
相传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万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建村,取名“万家庄”。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部分村民迁出,在西南另建一村,命村名“小万庄”(现改名为张万庄),因此万家庄取名为“大万庄”。
王坊子
据本村《王氏家谱》记载,此村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王姓数户由山西应诏迁此,以开作坊为业,故名“王坊子”。
王贯庄
据传,明万历年间,王姓始祖王贯由册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成村,以自己姓名取村名为“王贯庄”今王氏后裔已相传15代。
王里长屯
相传明代这里有座孤庙,崇祯末年,李闯王率兵路经此地,官兵被冲散,有一士兵流落此庙中,在庙中住的连逃难老百姓共九户。这名士兵是四川张屯人姓张,在此建村起名时,这位士兵为纪念闯王李自成和他的家乡,就命名为“王李张屯”,以后演变为“王里长屯”。
王铁锅
据传明洪武八年(1375年),王姓应诏由山西迁此建村,王氏以补锅为业,故名“王铁锅”。
魏庄
相传此村建于明末,原为东昌府邓状元之佃户村,村民魏姓居多,且佃户人家皆蓄养牦牛,故原村名为“魏牦牛庄”后演变简称“魏庄”。
肖庄
相传明初有肖洪雁、肖大廷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工命村名为“肖庄”沿用至今。
兴安集
相传明洪武八年公元(公元1375年),周、邢、张姓由山西洪洞县长兴集诏迁来此,建村后,为纪念原籍,以示不忘故里,又取兴盛平安之意,故取名“兴安集”。
邢庄
据传明洪武八年(1375年),邢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由于这里地洼、土碱、水苦,故名“苦水邢庄”。解放后经过农田水利建筑,土壤水质均有改良,故删除“苦水”二字,仍称邢庄。
徐窑
相传明永乐年间,徐氏始祖徐忠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建村前因村址南部有几个废弃窑迹,形成村落后,取村名为“徐窑”。
薛庄
相传明洪武年间薛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此定居,成村后取名“薛庄”。
颜庄
相传该村原由颜姓立村,故名“颜庄”沿用至今。
于林
此村刘姓落户最早,据《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因住宅旁榆树成林,成村后,惯称“刘家榆林”,后简称榆林,今演为“于林”。
张洼
据传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由于此处地势低洼,故名“张洼”,沿用至今。
张万庄
相传明成化六年(公元1465年),部分村民由大万庄迁出,另建新村,由于人数少,曾取名“小万庄”,后因张姓居多,改称“张万庄”。
周楼
据本村《周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周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立村,周氏建楼以自卫,因此命村名“周楼”,沿用至今。
康庄
此村建于明朝,因地处六路交叉,四通八达,康庄谓指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故此得村名“康庄。共分六个行政村。
白辛庄
据传白姓始祖白岳明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给东昌府邓状元种地,因地薄无收,白受辛苦,故命村名“白坡辛庄”,后演变为“白辛庄”。
菜园赵庄
相传明初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种菜为主,取村名“菜赵庄”后演变为“赵庄”,今因与临清市内其他乡村重名,1981年更名为“菜园赵庄”。
柴吕油
本村由吕庄、柴庄、大小油坊4个自然村合成一个行政村,俗称柴吕油村。
崔楼
相传明初崔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诏迁至此建村,为安全起见,筑楼自卫,成村后取名“崔家楼”。建国后简称“崔楼”,分东西两个行政村。
以上为康庄镇66个自然村部分村名及历史由来,
资料来自互联网,欢迎补充更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