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华龙氏为什么会姓龙?龙姓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龙氏为什么会姓龙?龙姓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龙氏为什么会姓龙?龙姓的源头在哪里?龙家人必须知道

中华龙氏为什么会姓龙?龙姓的源头在哪里?

上古的神话传说,说人文初祖伏羲,本身就是“龙”的化身,伏羲还以“龙”记官;黄帝把军队称为“龙师”,军队的旗帜上,也画上“龙”的图腾;黄帝出行,称为龙行。

从黄帝到尧、舜时代,便已出现了一个个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名人,以“龙”为名字。

华厦大地的人类社会,进入到有文物和文字可考的历史后,涉及姓氏源头的古籍,与龙姓有关的有春秋时孔子的《尚书》、左丘明的《左传》、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李延寿的《北史》、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历史古籍及一些辑录神话传说的图书;后人编撰的关于姓氏的图书如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唐颜师古的《姓氏急就编》、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清张澍的《姓氏录源》、清陈廷炜的《姓氏考略》,还有《竹书纪年》、《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孔丛子》、《中国姓氏集》等专著。

龙姓的姓源,从现在已收集到的资料,归纳起来,至少有二十多种说法,或者说至少有二十多个源头,并且有根有据。

一、伏羲以龙纪官。典出《左传》。二、黄帝臣龙行。出自《竹书纪年》。三、五龙氏。典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四、黄帝臣龙师。五、舜臣纳言龙。出自《史记》、《通志·氏族略》。六、豢龙氏董父。源于己姓。出自《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七、御龙氏刘累。源于祁姓。典出《史记》,出自《姓氏考略》等。八、触龙。九、祖龙始。源于姜姓。典出《孔丛子》。十、龙邑。源于芊姓。十一、龙邱。出自《广韻》、《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十二、牂牁龙氏。典出《华阳国志》。十三、西羌伏侯龙氏。出自《中国姓氏集》。十四、回族汉化的龙姓。十五、蒙古族汉化的龙姓。十六、龙番酋长。

少数民族中汉化为龙姓的族群还有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布衣族、瑶族、傣族、水族等。

川、黔、滇、桂、湘、新疆、宁夏、海南等地少数民族中的龙姓,一部分是上面提到的各族群汉化的龙姓;一部分是汉族龙姓迁入的少数民族区域而划归少数民族;一部分是汉族龙姓与少数民族相互婚配交融,归属少数民族或归属汉族龙姓。武陵龙氏各支派编纂的族谱(房谱、家谱)中,已发现不少伯高公的裔孙的支派,但又属当地的少数民族,有的虽然没有族谱,但有口传的历史,这一庞大族群,依然保存着伯高祖、西仲祖及祖籍湖南、江西某县某村的记忆。

必须提醒宗亲注意的是:“以龙纪官”,纪,即记。并非姓龙名纪官。“龙行”,算是职业(官职)名吧,并非姓龙名行。“龙师”,部落军事组织的称号,并非姓龙名师。

历史上两个有名的直谏之臣:夏桀朝的龙逢、商纣朝的比干。比干,不姓比,龙逢,也不是姓龙。龙逢是关姓的鼻祖。

(龙氏姓源)

中华龙氏的姓氏源头的鼻祖,至少有二十几个,最主要的是三个:舜臣纳言龙,豢龙氏董父,御龙氏刘累。各自都写进了本支本派的族谱。

至于伏羲的“以龙纪官”,是伏羲用“龙”来称呼“官职”,并非有人姓龙,名纪官;黄帝以龙的图腾为旗帜的徽号,他的军事组织的名称为“龙师”,并非有人姓龙,名师;黄帝出行称“龙行”,并有执掌这一行动的专职官员,并非有人姓龙,名行。

法律规定有姓名权,尊重自由选择。不同祖,不同族,各打米,各烧烟,互不干涉,这是应有之理。有龙氏嗣孙,因他们的先祖所修的族谱上,是以豢龙氏董父或御龙氏刘累为祖,出于对本支基祖的尊敬,坚持以豢龙氏董父或御龙氏刘累为龙氏鼻祖,那也不能强人所难。

我们应尊重以董父或刘累为祖者的选择。

当代人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等,就是寻求血缘的源流。从宗族的角度看,鼻祖不同,血缘有别。姓氏文化,宗族文化,都是以血缘来确认族群,从血缘上看,讷言龙与董父、刘累,不存在血缘关系。血缘不同,自然族群有别。以豢龙氏董父为祖的龙姓,与廖姓、董姓有血缘关系;以御龙氏刘累为祖的龙姓,与刘姓和杜姓等有血缘关系。

以董父或刘累为祖者与以纳言龙为祖者,不属同一血缘,因此不属同一族群。问题是,在以东汉伯高公为始祖的武陵龙氏中,有几个支派以董父、刘累为鼻祖,这样,伯高公就有至少三个以上不同的得姓鼻祖,族人无从理解,外人还会当成笑话。武陵龙氏族群中的内部,这种观点分歧,就有讨论的必要。

同祖,同根,同一血缘,才能称之为宗亲。古代编纂族谱,就是以明世系、辨昭穆为首要目的。如果是伯高公的裔孙,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作为伯高公的六十六世孙,想发表一点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论“宗族”,讲“姓氏”,血缘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从鼎铭中确立并一直沿袭下来。在此基础上,周朝产生了“宗子法”,宋朝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族谱,就是鼎铭与宗子法的文字体现。古代编纂族谱,在这方面把握得相当严格的。因为离开了血缘,便失去了姓氏的意义,也不能成为宗族。不同血缘的人,不能入本族的族谱。有许多族群的支派,甚至规定女性招郎入赘,属异族,不能入祠堂,不能参与本族的宗族活动,不能享受父辈的遗产。江西永新的一个李姓的大村落就是这样规定的,至今都是如此。

且避开夏朝及以前的中国历史属神话传说时期这一历史现实,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看舜臣纳言龙,豢龙氏董父,御龙氏刘累三位古代名人的渊源。

舜臣纳言龙,最早出现于古代典籍《尚书》,汉《史记》录入。龙为虞舜时的人名。作为名臣记载在史书中。

虞舜时,有擅长豢养龙者,舜任命为豢龙氏,赐姓为董。刘累,以董父为师,豢龙很有成绩,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说明被赐姓以前,本姓刘。最早出现于《左传》,汉《史记》录入。豢龙氏董父,御龙氏刘累,都是以养龙、驯龙、御龙为特技。此处之龙,为一种类似于蛇的动物。古代的神话书《山海经》中描绘为三皇五帝的坐骑。

董父为董姓得姓之祖,也是廖姓得姓之祖。刘累为刘姓和杜姓等四五个姓的得姓之祖。

龙与董父,一起在虞廷做事,是同时代人。龙,任纳言;董父为舜帝的“饲养员”——豢养“龙”。董父与刘累,是师徒关系。但董父是虞舜时代的人,刘累是虞夏禹的第十四代帝王孔甲的饲养员。舜,公元前2255年至公元前2205年在位;孔甲,公元前1879年至公元前1848年在位。董父与刘累相距三百六十余年,刘累以董父为师,需要讨论。

有人把董父、刘累等与纳言龙编成祖孙父子关系,纯属胡说,也是对先祖的亵渎。如果说董父、刘累是纳言龙的裔孙,我想,董姓、廖姓、刘姓、杜姓等会抗议的,并笑话我们的无知。

再从武陵龙氏传统族谱资料看:

武陵龙氏,尊舜臣纳言龙为鼻祖,记载在龙氏大多数历修族谱中。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侍御史、左中郎将蔡邕所作“龙氏家谱”序中说:“溯厥由来,系帝以龙纪官,以官为氏,龙作纳言,其肇端也。”意思是黄帝以龙来记称官名,这些“官”的后代便以“龙”为氏,其中的舜臣纳言龙是龙姓的开始。

唐书法家、翰林学士太子少师柳公权在“道州龙氏谱”序中说:“龙,始于虞廷,官纳言。”

宋衍圣公孔万春在永新龙氏二修谱序中说:“溯所自出,则虞廷纳言。”

明礼部郎中、广西河南左布政使刘隽在永新“鸥田龙氏四修家谱”序中说:“龙氏以官为姓,系虞廷龙纳言之后,历代相承,远有其绪。”

清乾隆进士,山东、湖北巡抚,户部侍郎晏斯盛在为永新龙氏撰写的谱序中说:“古帝有以龙纪官,以官为氏。虞廷以龙作讷言,遂肇姓龙。豢龙氏、御龙氏妄之也。”

清同治四年进士,吏部主事,文学家龙文彬,很明确也很肯定地说:“豢龙,御龙,非吾龙也。”

这是先哲以及先祖们对武陵龙氏祖源的确认和肯定。

有的武陵龙氏嗣孙,从某一本族谱上看到龙氏祖源有豢龙氏董父、御龙氏刘累及其他种种不同源头之说,便要否定先祖们相传了几千年的结论,否定大多数龙氏支派的观点,这无疑是草率的。

(纳言龙与豢龙氏御龙氏辨)

有不少人这样说,龙姓,是个多源头的姓氏,纳言龙也好,刘累也好,董父也好,都是龙氏的祖先。天下龙氏是一家。

还有人说,鼻祖已很缥缈,就从始祖传承至现在,每个人的身上还有多少先祖的基因?存在多少血缘?修族谱,编族史,以谁为鼻祖,以谁为始祖,都无所谓。

这种见解,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而且显得“胸怀博大”。其实,全是些“革命”的陈辞烂调。

修族谱的目的,不是要修出“阶级弟兄”间的“团结”,无产阶级的友爱,而就是强化宗族意识,讲宗亲间的长幼之序,兄弟之情。

修族谱的理论根据是二千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的“宗子法”的思想观念。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认为这是封建思想,或是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是前者,那你跟着马克思“革命”去吧。

现代人的观念,不要说宗教信仰者认为宇宙中有一个上帝,就是美国总统就职时,必须右手按着《圣经》进行宣誓;革命家毛泽东回韶山进宗祠对先祖鞠躬,共产党人也祭黄帝陵。

室而家,家而族,族而国。论姓氏文化,论宗族,就得论血缘。离开了血缘,便没有姓氏;离开了姓氏与宗族,便没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就没有了根。

姓氏就是血缘关系组合的标识,所以,我们在讨论谁是我们的先祖时,血缘是唯一的评判原则。血缘不同,宗族有别。不同宗族,则不能称宗亲;族谱离开了“宗子法”,离开血缘,就不是族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寻根热,席卷全球。至于中华民族,根的意识最为强烈。寻根问祖,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祖敬宗,首先就得祖其祖,亲其亲。如果乱绍祖宗,不仅是笑话,而且是族群的耻辱。

所谓“一家论”“泛血缘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姓氏文化。还谈什么修族谱呢?又还谈什么宗亲和宗亲联谊呢?

(修族谱就是讲封建宗族)

宋之前修谱,朝廷专设了“图谱局”,编纂和管理王室贵族的族谱。宋开始,在程朱理学倡导“三纲五常”之后,编纂族谱扩展到民间。欧阳修、苏洵是文学家,也是朝廷重臣,他们分别先后主修了《欧阳氏族谱》和《苏氏族谱》,开创了民间修谱的先河。此两族谱,也成了民间修谱的范例,至今仍遵循他们采用的族谱的编纂形式,称之为“欧式”或“苏式”。宋修谱,不要说皇室修谱,是硕学之儒,就是民间修谱,也是饱学之士。即便如此,族谱也出现存在一些搞不清楚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讹。

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南宋郑樵便批评他不知“林姓所自出”。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也曾对此书进行了批评。

宋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编《苏氏族谱》,有人批评他连苏姓的祖源也没有搞清楚。

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其祖先是汉朝龟兹国籍,他以春秋时楚太子白公胜为祖,又称他是秦名将白起的后裔,从唐宋到明清,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和批评。就是崇敬他的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为他写《墓碑铭》,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说他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

宋郭崇韬,路过同姓而不同宗的郭子仪墓,下马祭拜,被当时的人和后代的人耻笑。各姓修谱,也都把郭崇韬妄拜郭子仪墓作为乱绍祖宗的范例,进行批评和嘲讽。

以此我们知道古人对祖源和血缘的严肃和认真。

由此,我们会联想到清修族谱和当代编修的族谱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就是说,我们作为当代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面对我们的列祖列宗,面对我们的宗族历史,应该克诚克敬,严肃认真,准确地认知我们的先祖,准确地表述我们的历史。

无论古代的先人或当代的宗亲,出于对龙氏宗族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希求历史表述的完整,在研究龙氏族史或编撰资料丛书时,因对有关的历史资料、族史资料没有去全面认真地查找,理念上一时偏移了编史与修谱的基本原则,出现了一些讹误。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是各以本支族谱所说的为是。我指的不是此支族群在某地开基后的历史时段,而是此支龙氏开基以前的与龙氏早期族史有关,与其他兄弟族群有关,与共同的先祖有关的历史史实。

我们现代修谱,如果不慎重,不努力求真求实,出现原则性的讹误,不仅贻笑大方,而且会被天下人耻笑,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我在搜集和阅读族谱资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很有必要提出来讨论,以免以讹传讹。

国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饱学之儒编撰国史与地方志,难免也会出现讹误和遗漏,民间编修族谱,更难免存在一些错讹和遗漏。赐进士出身行人司左司副刘隽先生在为龙氏钦公派叙伦堂房谱所撰的序言中就说到:“自予观诸侯之谱,未有不旁探远接其列国诸侯始封之姓,甚至谬托三代圣君贤臣之裔,以相夸诩。曾不知汉司马氏作〈史记〉于燕世家,由召公九世至惠侯,已不得其详矣。彼有国之君,谱牒具存也,且汉去古未远,尚尔莫考,况其庶姓无传无纪寥寥千载之下,果何所据哉?此世之通患也。”

古饱学有识之士如诚叟公、仁夫公,在编纂族谱时,则取“信以传信,疑以存疑”的严谨治学态度,但有些族谱,尤其清修族谱,有些编撰者,为使模糊的变得“清晰”,把缺漏加以补充完整,臆测杜撰,只要稍具历史常识,便能发现其纯属编造。如:

一、好几种族谱载,伯高公子昭明“修谱”,蔡邕作序。昭明生于东汉初,蔡邕东汉末人。蔡邕竟为二百多年前的人修谱写序。

二、有的族谱,把永新盐堆龙氏基祖龙庚(西仲公)改名为“龙从庚”;有的族谱把钦、琮、瑊、瑀、琳五公,单名,一律加上一个字改为双名;有的族谱把钦公改名为“琛”;有的族谱,在钦、琮、瑊、瑀、琳之后,再添“薛”,变五子成六子……

三、后晋朝的龙敏,燕人也。新、旧《五代史》上有记有传。有好几种族谱把龙敏当作“三国”后司马氏的晋朝人物,还作为伯高公的九世孙,添补进去。还有族谱载,龙敏及其子孙,曾在江西吉州吉水任职和生活。

四、把宋诗人龙太初,名宦龙镯,名历史学家龙衮等知名人物均纳入与其根本不同祖宗的房族的世系表。

五、元仁夫公所撰《龙氏宗谱记录》,是武陵龙氏保存和流传下来最早的比较可靠的族史资料,从江西到湖南、四川不少清修族谱,不仅标题改的五花八门,内容也随本支需要增删或修改。仁夫公生于宋仕于元,却添加明朝时的人或事;湖南某谱,还增添“龙勉”为伯高公之曾祖等内容。

六、汉马援称颂伯高公,载于史籍,但马援为伯高公写的“像赞”,载于从从古到今的不少房谱。我也曾经引用。但认真研究一下马援与伯高公的生平史实,此“像赞”不可能是马援所作。马援去世二十多年后,伯高公才去世。

七、文天祥为某支龙氏写的谱序,历史上的大事,著名典故出错;所提及的此支派的著名人物,却是其他派支的子嗣;明朝首修族谱,但文天祥在二百年前就为他们修谱撰写好了谱序……。其他族谱,也有类似情况,不便一一列举。

八、盐堆龙氏如怀、楚、况、侃诸公及钦、琮、瑊、瑀、琳的生年,永新的历修族谱上无记载,有好几种外省的清修龙氏族谱上都有,又各不相同。

九、有的把别支的五六代相连贯的祖宗,插入他们的世系。有的把别支别系甚至外省的龙氏名人纳入他们的世系,成为他们的祖先,他们的开基祖的儿孙……

十、篡改名人谱序,屡见不鲜。如晏斯盛为盐堆龙氏所作的谱序,某谱竟加上茅山产一种形状如蜥蜴的五色“龙”,还有传说和民俗,这不仅是杜撰和篡改,也是自己侮辱自己。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前,族谱秘藏于家里,束之高阁,不外借,不轻易示人,其内容也不能对外泄漏。族谱对于家族,是神秘的,更是神圣的,不容许任何人对其内容有任何怀疑。我深知,指出这些问题,会使自尊心强的人,不能接受。

旧谱中出现的问题,新编族谱中继续产生。过去的族谱中所无,现代编纂的族谱或书刊中提出的纯属生造的“新论”。

一、龙氏(包括伯高公的裔孙)得姓的鼻祖,就是御龙氏刘累。见于我在武汉市黄鹤楼买得的一张龙氏光盘。在解说词中有一句还说,龙姓和刘姓有血缘关系,龙姓是刘姓的一个分支。

二、伯高公是“程邑学长龙勉”的曾孙。武陵世系改称“扶零世系”,龙勉是始祖,伯高公改称为“太祖”。此说,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十四年某堂的龙氏族谱上。原文是程邑“亭长”,现改为“学长”。亭长,即村民小组长(村长,称里正);学长,学生中的领头人,现代作为对同学的尊称。程邑,是西周时有过的地名。此地,因葬有五个汉朝皇帝,汉朝时称五陵。

三、从黄帝到伯高公,排列出龙氏远源世系表。孔甲、帝履(商纣王)、龙逢、龙阳等都是龙氏世系表中的一代祖先。其中龙阳是龙且的祖父,龙勉是龙且之孙,龙伯高的曾祖。

四、把无论正史或野史和传说中名字的第一个字为“龙”的人,不分真伪良莠,都作为龙氏人物或龙氏先祖。如:从“以龙纪官”一词中取出“龙纪官”三字为人名;黄帝的部队称“龙师”,把“龙师”作为人名;黄帝出行的仪仗称“龙行”,把“龙行”作为人名;夏桀朝直谏忠臣龙逢认为姓龙;战国时龙阳是好男色的魏王(现代人称为同性恋)的男妾,也是龙氏的祖先……

五、为先祖编造生殁的年、月、日、时。甚至出现其出生时间,早于其祖父或父亲中举之前一百余年,前后比对,无法自圆其说。

当然还有一些,此为影响比较大的原则问题。这些为旧谱中所没有者,并非遵循编谱的法则和古训的先人知识浅薄或粗疏遗漏。

凡有“创见”,必须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比较可靠的证据。

有一些族谱编撰者,见某一族谱提及,就信以为真。更有盲从者,引用传播,以讹传讹。考据自古至今,有一条原则:“孤证不证”。作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与历史知识的现代人,在采信时应该谨慎。一切已载之于史籍的真实人物或事件,能不能把历史的谬误继续成为现实的真实呢?或者把胡编乱造的以讹传讹而成为历史的真实呢?

(不能把历史的谬误成为现实的真实)

上一篇: 十二星座谁最容易当海王_名人谁是白羊座_白岩松是什么星座
下一篇: 在马鞍山,有没有一张您与它的合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