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国务院以国发[2006]18号文件正式公布陕西安康汉调二黄剧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由国务院确定的重大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安康市和汉滨区两级政府非常重视,于2009年在汉滨区江北黄沟沿江一带征地二百余亩,建设了汉调二黄文化园。园内展示的安康历史上的八个汉调二黄班社基本囊括了汉调二黄在安康的历史沿革。这八个班社依次是:乾隆元年西安人在紫阳蒿坪开办的乾胜班、;嘉道年间,紫阳人杨金莲在西乡县开办的鸿来班;道光年间,杨金莲之徒查来松(汉中人)在西乡沙河坎开办的永泰班;道光末年,来自西乡在安康各县巡演,后赴湖北竹溪、房县一带末返的仁丰班;咸丰十年(1860),来自湖北的班主范仁宝,本源系西乡仁丰班流落当地所传的瑞仁班(祥瑞班);咸丰、同治、光绪年,范氏在安康开办的瑞、彩、方、盛科班;民国初年凌成佑在安康开办的同心社以及建国后1950年创办的安康汉剧团。
历史上的八个演出团体除安康汉剧团是新中国诞生后属地方政府组建创立的国有剧团外,七个演出团体均来自于民间个人创办,他们都是较有名气的社班,其中实力最强、历史上演出活动时间较长的当数范氏的瑞仁班。
范仁宝——一个名门旺族的叛逆者
清咸丰十年(1860),范仁保自湖北房县率祥瑞班回流扎驻安康,开办瑞、彩、方、盛四字派科班,与安康紫阳杨氏传人一起,共同奠定安康汉调二黄业基,使汉调二黄绵延至今。对范仁保定位于奠基人之一,可以说当之无愧。
封建社会,戏人从不载入史志。范仁宝去世后葬安康西坝、1976年安康监狱烧砖用地,范仁宝墓迁葬黄土梁,2009年11月,笔者在范氏玄孙的带领下,踏勘墓地,所幸碑文字迹清晰:“新故显考范公讳仁宝(国宝)老大人之墓。原籍湖北郧阳府竹山县壋浴河生长人氏,考生于道光四年(1824)四月四日戌时,希寿七十岁,亡於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初八日午时告终正寝,男文清、文刚,孙大德、大斌,光绪二十年正月初八日。”该碑文系原始资料,真实度应可信无疑。成书于1992年9月的《陕西省戏剧志》以及新建汉调二黄文化园称范仁宝“祖籍湖北黄冈,祖父在乾隆时由黄州迁居到郧县”不知据何资料?
范姓是湖北竹山县壋浴河一带的名门望族,著名国学大师,《中国通史》的作者范文澜(范仁宝之侄)即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旧中国民间流传“家有三斗米,不去当戏子”,并将剃头、盗、吹灰(吸大烟)、王八(营娼)、纵妻不贞、大财(耍大把戏)、小财(耍小把戏)与戏子和吹鼓手相并列,通称为下九流。中国有科考以来,戏子被严禁入考。清咸丰八年(1858)戌午顺天乡试,有个叫平龄的考生被检举为戏子,后查实该考生并非职业演戏,仅为二黄发烧友,常入戏园听戏。虽事出有因,却由此案引出其它科考弊案,主考官、同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均遭入狱,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柏葰被处死刑。作为名门望族,范氏家族绝不允许有唱戏弟子出现。
道光年间,陕西西乡县的仁丰班赴湖北竹溪、房县等地演出,扎根湖北末返。范仁保自小天资聪颖活泼,其父希望他考取科举,步入仕途,为之取名仁宝,可他偏爱听戏,常常外出偷看戏班演出,终成二黄戏的发烧友。为此挨打甚至遭捆绑成了家常便饭。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从竹山县逃往房县大觉寺学戏,为防家族追讨,改名国宝,后恢复原名范仁宝。咸丰九年(1859),已成名角的范仁宝组班搭台,艺班取名祥瑞班。瑞者,蒸蒸日上也。祥瑞班在房县日益走红,焉能不露蛛丝马迹。得知范氏家族要到房县抓捕的消息,咸丰十年(1860)三月,范仁宝率祥瑞班逃至安康落台,恐防湖北竹山家族再行抓寻,范仁宝又将祥瑞班改名瑞仁班。从此,汉调二黄戏班范氏世家扎根于安康,且桃李满天,引誉川陕,使汉调二黄不断得以传承发展。
范驴子戏班驴师爷班主
范氏瑞仁班由班主范仁宝在安康开设瑞、彩、方、盛四字派科班,又续开庆、福、成三字跟班,七字辈科被民间通称“范驴子戏班。”范、贩谐音,实不雅训,似有贬意,其实这是民间对该戏班带有褒意的口碑颂称。“走!到范驴子戏园看戏去。”当年戏迷们相邀打招呼都是这么个叫法。范氏及其门下徒子徒孙、老少演职人员毫不见怪。直到今天的汉调二黄文化园介绍当年的瑞仁班仍标明“范驴子”称谓,只是加了括号而已。
旧时的班社与科班是有严格的区别,班社只是演出,不具专门办班的实力,其主要演职人员大都是科班出身,可以带徒跟班学艺,但无实力办班培训。科班指既演出,又专门办班招收学员。《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对旧时的科班与班社区分开列,有实力的科班仅为紫阳杨金莲开办的鸿来班和安康范氏开办的瑞、彩、方、盛科班两家。杨金莲办科班早于范氏二十余年,但他并非杨氏血亲,是在义父杨履泰的资助下于异地的西乡县沙河坎办科班,范氏则依靠自身实力,于同治中期在落脚的安康本土万寿寺(今培新小学)、金堂寺办科班。班社外出巡演的幕布、道具、服饰等物装箱,通常靠演职人员肩挑背扛,而瑞、彩、方、盛作为既演出又办专业培训的科班,其阵容大、人员多,箱子全靠驴驼,其实力可见一斑。
旧班社中,按艺人习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称为“四梁”,五丑、六外、七小、八贴称为“四柱”。四梁四柱齐全,即指班子的阵容强实。到外地演出,四梁四柱和鼓师、琴师可以坐轿,其他人员则步行。但坐轿并非每人坐一顶轿子,通常只有四顶轿轮流坐而已。而范氏班子外出演戏,从不乘轿,除戏箱用驴驮外,演职人员大都骑毛驴,范仁宝却步行,照应前后左右,紧要时还在前面牵驴,全然不耍班主派头。戏班创始人通常被称祖师爷,而范班主却被人称驴师爷。范驴子、驴师爷被喊出了名,亲和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印证了汉调二黄曾在汉水流域的鼎盛景况。
名角荟萃桃李满枝
范仁宝开瑞、彩、方、盛四字科,学员多为安康当地人和湖北竹溪、房县人。如瑞字辈周瑞福(生、末)、湖北房县人,人称活天官,演《临潼山》李渊,《十道本》朱遂良等,扮相美,演技高,曾赴西安献技;周瑞成(瑞福之弟)、夏瑞吉(净、安康人)、闵瑞才(正旦、安康人);彩字辈姚彩盛(旦,安康人),赵彩亮(生、末,平利人)、贾彩利(净、安康人)等。方、盛派艺人成名后即入川演出。培养出四川名角艺人多达五十余人。
范仁宝於光绪十九年去逝后,其次子范文刚,(艺名范荣)续开庆、福、成三字跟班。范文刚接任班主,庆字派名角如汉阴人张庆福(本名张远荣),净角,习称张大花脸,张庆荣(本名张远华、庆福之弟),人称二花脸,平利人张庆堂(本名张喜生、丑行)、紫阳人左庆志(生、旦行)等人。这些名角先后流动于安康各县以及商洛、汉中和湖北、四川交界一带巡回演出。范文刚属下庆、福、成三字派学员多达六十余人。范氏传人荟萃,本地和外地班社新立,安康二黄日趋中兴。范氏传人留下的足迹遍布各地,如汉阴涧池泰山庙戏楼留有“光绪二年十月十五日祥瑞班”壁题,汉阴、石泉一带古戏楼留有彩字派汪彩风名讳壁题。
范仁保虽是梨园名人,可结发妻子多年没有生育子嗣。同治八年(1869)他率领祥瑞班到镇安巡演,当时的镇安县令酷爱二黄,戏演到第七天,有文氏母女找到范仁保说,若能救其丈夫出狱,愿将女儿许配,原来文氏丈夫被疑通匪而入狱,经交涉,县令答复:“可以放人。但戏班子撤走后,我爱看戏,咋办呢?”范仁保答应留一半人作为班底为镇安县组建新戏班,自此,范仁保不光有了传承子嗣,镇安组建的戏班将二黄相继传入商洛地区。
笔者收藏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份手抄民间告白(今称传单),其中称:“兴安有个廖半仙(繆钟洛、江苏江阴人,任兴安府知府十个月),今在兴安升府官,日夜演钱,正业不管,庆瑞班、祥茂班,闹的光景喧破天……”演戏称演钱,这不是笔误,反映了当年戏事非常红火。光绪十五年(1889),兴安府即下禁令“严禁夜戏”,“示饬各处,列碑同示久远”。缪知府竟将禁令当儿戏,日夜演戏,置若罔闻。“告白”中的两个戏班均属范氏二世班主范文刚(范荣)开办。“庆”系范氏科班瑞、彩、方、盛之后由范文刚续开的庆、福、成三字辈,庆瑞班与祥茂班各取范仁保祥瑞班老班名中的一个字,以示不忘先祖。庆瑞班多是年轻艺人,祥茂班多是老艺人。两个戏班若即若离,各有拿手好戏,光绪中后期,在安康城盛极十多年。
光绪末年,范氏瑞仁班首科名徒周瑞福新立瑞泰班,吸引杨氏传人汉中名角陈双寿、屈双华、朱元昌等八人,安康籍名角尹双庆、李双孝等七人投身范班,杨、范两派传人荟萃一堂,颇及一时之盛。瑞泰班作为瑞仁班的延续,仍于范氏演戏的老剿三义庙(今永红中学)售票演出,场场爆满。
咸丰至光绪末年,范氏戏班的鼎盛虽只有四十余年光景,但在其影响下,清末至民国年,安康各县的自乐班子、玩字班渐次而生,官绅士贾,农工平民踊跃参与,被尔后视为陕西汉调二黄四支流派的安康派积渐而成。
二黄世家三代英杰
范仁宝向以零碎小丑见长,尤能表演油嘴滑舌角色,怪味十足,故有“油杂碎”之称。行语谓“邋遢丑”的剧目如《赵义烤火》、《鹌鹑放炮》及丑解差等角色。他运用特殊的道白发音使人物各有特点,处处有戏,颇获声誉。他的班底属汉调二黄下河流派,唱念悠扬婉转,腔中带有湖北民间音乐“梅花题”调,再吸收融合安康当地方言土语,人们倍感亲切,随习者众多,深受观众喜爱。
范氏二世传人范文刚与紫阳杨氏传人同台互融,多有创新,剧中道白常使用籍贯语。按剧中人物籍贯方言作艺术处理。如《打龙棚》的郑恩、《打瓜招亲》的陶泓,凡剧中开典当铺的商人都说山西话;《玉堂春》的崇公道等剧中的太监宫人、番邦异族都说北京话;《四进士》的下书人姚庭春、《春秋配》徐黑虎说河南话;《四进士》的师爷、《渔舟配》的周渔婆说湖北话。这种以湖广音、中州韵为主,辅以五方杂言的念白使表演艺术饶有情趣,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成为汉调二黄独有的特色。
范氏三世传人范大德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十三日子时(碑文载)幼受梨园家门熏陶,少年从艺,工丑为主,兼演生末、老旦诸角。名角梁金玉虽大范三岁,可师从范大德,二人同台演《法门寺》,范饰剧中乡约刘公道,准确把握人物的奸刁、自私、残忍又愚昧庸俗的个性特点,戏虽不多,却演的逼真、生动。梁演权阉刘瑾的随身侍从贾桂,运用京白读念状纸,轻重缓急相间,抑扬顿挫适度,字字入观众耳,在安康剧坛数十年中无人能与匹敌。古稀之年还在《赵义烤火》剧中饰一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又略带傻呆的儿童形象,稚气犹存,童神不减,实为少见。他导演的《铡美案》使用的是真铡刀,当王朝等人抬着蓆卷的假人陈世美上,蓆中段裹一活鸭,套两个猪项圈,包公令开铡,铡刀从猪项圈连接处铡下,王朝向刀口喷红水,亮血肉模糊的腰身(另一个猪项圈),蓆内鸭子蠕动,酷似真人被铡,令观众拍手叫绝。1956年已七十高龄的他参加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演出末角戏《失火印》饰白怀,获大会演出纪念奖。1959年正月十五病故,享年七十三岁,时值安康专区剧团会演大会召开之际,与会者及各界数百人为之送葬,乐鼓仪仗,场面甚为壮观。
不论什么行当,能称为世家的,至少应有三代人始终从其业。旧中国对戏人的歧视根深蒂固,梨园虽是不断演进发展,但能称为世家的着实不多。范氏三代从艺,三代英杰,称之世家名副其实,当为安康人的骄傲,也是安康汉调二黄史的光荣。
德艺双馨名垂青史
范仁宝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是戏剧艺术集大成者,但他仍难走出封建世俗的圈子。他在引导次子范文刚成功地走上从艺道路的同时,又留了一手,即阻止长子范文清从艺学戏。嗣后的二世传人范文刚虽是祥茂班和庆瑞班的驰名班主,可他却让次子范大斌改作他行,仅准许长子范大德承传戏艺,范大德的长子范继言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次子范继林生于宣统二年(1910),二子均改行,未能继承先辈戏艺。清末民初,由于战乱、饥饿、民不聊生,安康二黄班社大都散失,范氏戏班也难逃厄运,从瑞仁班到庆瑞班,范氏戏班在安康走红近半个世纪便班散留芳。1985年春,西安戏剧研究班来人到安康寻访范氏后裔,同年夏,广东梅州汉剧团一行三人赴安寻根访祖,并让范氏五世重孙带领,拜谒范仁保、范大德墓石坟茔,(二世范文刚墓被平掉)。
范氏原在安康老南井巷、北城壕堰和培新街有三处房产,咸丰皇帝、同治皇帝驾崩,朝庭禁戏两次共三年,范氏变卖掉全部房产并靠借贷养活艺人,维持戏班演练既不发声又无器乐的哑戏。全国解放后,不少老艺人及其后人谈及当年范氏艺德,仍感念不已。
民国九年(1920),范氏成字辈老艺人凌成佑邀集流散艺人,组建同心社戏班,范文刚、范大德父子二人倾力相帮,将范氏遗留的戏箱赠捐给同心社。范大德本人做同心社的靠箱把式,该社创建与发展,与范关系甚重,他被社长凌成佑尊为:“掌经人”和“戏口袋”。1950年地方政府以同心社为班底,组建安康人民剧院(安康汉剧团的前身),凌成佑、范大德等演员加入人民剧院。
1952年,范大德被选为陕西省戏剧研究院委员,并口授二百余本传统戏,不少被收入陕西省文化局编印的汉调二黄集中,为研究汉调二黄艺术留下了珍贵历史资料。范氏瑞仁班、瑞、彩、方、盛科班展示于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园。范氏世家及其重要传人名角艺人入编《陕西省戏剧志》。作为德艺双馨的汉调二黄世家,可谓:功德无量,名垂青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