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历史名人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一千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氏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姓冯的名人有哪些呢?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xuān),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
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铁腕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年),本名冯淑仪,“长乐信都人也”,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乡镇岳良村人。
她14岁时被封为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浚(452~460年)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466~467年)时,被称为太后,孝文帝拓跋元宏即位(471年)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她两次临朝亲政25年,很有作为。
《辞海》辟有《冯太后》条目,介绍了她执政的主要业绩。
史载,冯太后“多智略”“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顷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有神光之异”。
现代学者郭沫若说:“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妇女。”“她对孝文帝前期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评论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风云女性”“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北魏女改革家”“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质,练就了非凡的政治胆识和才干”“才学过人,胸怀大略”……对她,史志书中有“千古第一后”“铁腕冯太后”“女强人”之称。
第一位女外交家——冯缭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
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冯异画像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位列“云台二十八宿将”,《后汉书》有列传。他有勇有谋,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为人谦逊,从不争功,被誉为“大树将军”。
五代著名词人——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十朝元老——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珊,本名乙龙。太平天国领导人。曾任乡村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桂平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又任前导副军师,在永安受封为南王。协助洪秀全制订太平天国官制、军制、律令、营规、天历等。1852年攻广西全州中炮负重伤,后卒于蓑衣渡。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收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