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长期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封信想围绕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领域,特别是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完成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
在第四章里,恩格斯指出,不仅自然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也是这样,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然而旧的历史哲学、法律哲学和宗教哲学等等,同所谓“自然哲学”一样,也是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例如黑格尔就是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观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是用一种新的神来代替尚未被认识的社会历史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代替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与一切历史唯心主义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联系,从而清除各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第37页)。
其次,恩格斯也指出,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有一点不同之处,这就是在自然界中,规律是在盲目地起作用的。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那末自然界的发展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即使没有人参加,自然规律也仍然在起作用,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循环,风雨雷电辗转莫测的变化都是不自觉的,没有意识的。任何自然过程的发生,不管表面上看来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都没有预期的自觉的目的,没有任何有意识的活动参与。至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不同了。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受一定思想支配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社会规律只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而起作用;因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似乎都有着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
但是,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这种差别“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第38页)。这个内在的一般规律同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虽然人们的活动各有各的目的和愿望,从表面上看来往往偶然性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人们的这种目的和愿望未必都能实现。有的因为与别人的愿望发生了冲突而不能实现;有的因为愿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一开始就决定实现不了;也有的虽然比较合理,但当时的客观条件尚未具备,也不能实现。这就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尽管是由抱有一定目的和愿望的人参加的,但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每个人的愿望进行的,人们的行动有预期的目的,但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是完全预期的,甚至和预期的目的相反。这样看来,社会历史似乎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恩格斯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第38页)
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对待社会历史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恩格斯写作本书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新康德主义就是一个代表。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等认为,历史总是个别的,不重复的,只能记录不能概括,因此没有普遍规律。后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头子伯恩施坦就是根据新康德主义的谬论提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口号“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完全微不足道的”,以此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普遍真理,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日暮途穷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为了维护垂死、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抗拒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潮流,也总是千方百计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他们中有的把历史科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体验的结果,说历史不过是事件的一览表,每个历史学家都可以按自己的观点去解释;有的就根本否认有客观的历史。美国实用主义头子杜威说历史总是“现在的历史”,是“被认为对现在是重要的那个东西的历史”。有的则甚至反对用诸如“进步”、“进化”、“发展”等概念来说明历史,而主张用所谓“社会变迁”这个既不能表示社会“变迁”的方向,也看不出有任何规律可循的含糊不清的用语。所有这些表明,帝国主义和反动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终将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的恐怖心理与垂死哀鸣。
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对历史的发展提出过某些进步的观点,但总的说来,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还是从人的主观动机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去解释历史。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精神力量当作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认为“意见支配着世界”。他们按照人们动机的善与恶、理性与反理性,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在他们看来符合他们所追求的“人类理性”或者他们认为是“善”的人物就是“君子”;反之,违反他们的“理性”被称为“恶”的人物就是“小人”。他们还认为历史上总是小人欺骗君子而得胜,因而他们把以往的历史看作是一部欺骗、谬谈、成见、阴谋勾当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他们要把过去的这种历史全部抛弃,而建立一个符合资产阶级理想的所谓真理、正义、光明、博爱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幻想。所以恩格斯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第39页)。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他们最终都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从孔老二到…,这一条反动的儒家路线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表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吹反动的天才史观,宣扬“政变经”,把历史看成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是一些阴谋家、野心家随意摆布的历史,其目的就是要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否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专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否认党的基本路线,妄图复辟资本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人们的思想或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人们的思想或精神力量最终是由物质原因决定的。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第39页)为什么人们的思想动机对行动的结果只有从属的意义?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呢?在行动者的头脑中形成这些动机的原因又是什么?旧唯物主义从来没有给自已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因而他们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不得不陷入实用主义的唯心史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那末,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这个内在的一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把这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具体地说,在原始社会瓦解以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为基础的。
这种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初期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有其相适应的一面,到了奴隶社会的末期,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大批奴隶逃亡和奴隶暴动不断发生,土地从王族所有到私有转化过程中,出现了“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新的生产关系。于是迫使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作相应的变革以便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就引起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新兴地主阶级推翻了奴隶主的统治,这样就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封建剥削的生产关系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爆发了接连不断的农民战争。每次农民暴动与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生产破坏了封建经济,同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这样社会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范围所束缚的大工业,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一方面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贫困,另一方面生产出愈来愈多的产品没有销路,这个矛盾必然地要引起无产阶级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一定要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这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第8页)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第40页)。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人类变革社会的动机,而且要看到产生这一动机的真正原因,要探究那些隐藏在这些动机背后的动力,只有探讨“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第40页)即社会条件,才能使我们认识和掌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在探究这些动机时,特别要注意研究广大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从事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主体。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领袖人物只有当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时,才能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不反映人民的要求,那一个也不行。秦始皇变封建制为郡县制正是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统一、废除分封、发展生产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从而才能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然,秦始皇毕竟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行动只能是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按其主观意图来说无非是想把全中国通统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完全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打算。然而,他为新兴地主阶级打算,却在客观上把奴隶制时代诸侯割据、列国并争的局面结束了,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对于当时广大人民安居生产,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历史本来是在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的道路上发展的。秦始皇尽管为地主阶级谋利益,但是,历史却从中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反之,历史上的反动阶级抗拒历史发展的规律,倒行逆施,最终无一例外都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为历史前进的车轮辗得粉碎。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也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恩格斯“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一教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认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必然性,从而更自觉地执行和捍卫党的基本路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