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国历史名人王次仲故里探源

中国历史名人王次仲故里探源

中国历史名人王次仲故里探源中国历史名人王次仲故里探源项仲王次仲是上古时期我国一位杰出的文字改革家,如东汉书法家蔡邕在《劝学篇》中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载:“隶书者

怀来县历史名人_怀来县历史事件_怀来历史名人文化

中国历史名人王次仲故里探源

项仲

怀来县历史事件_怀来历史名人文化_怀来县历史名人

王次仲是上古时期我国一位杰出的文字改革家,如东汉书法家蔡邕在《劝学篇》中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载:“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东晋书法家羊欣说:“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北朝书家王愔:“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南朝萧子良:“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唐代唐玄度:“八分,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毫无疑问,这是历代文人学者一致的认可。

但是,具体到王次仲的故里,史书无记载,历代文人书家也只是说到上谷王次仲及他的八分楷法。这就很有必要对“上谷郡”这一地理概念进行考证了。

《辞海》(缩印本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91页,“上谷”词条的解释是:“郡名。战国燕置。秦代治沮阳(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以北地。(作者注:北至今张北、内蒙古太仆寺旗一线以北——见《怀来县志·秦代上谷郡辖区图》)。北魏废。”

王隐《晋书·地道志》说:上谷郡的郡治在河谷之上,因此得名上谷。唐朝书法家张怀瓘著《书断·石连坤评注·八分》一节中,注释第(14)上谷:上谷郡始设于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因始建在大山谷上而得名。现怀来县大古城村北约1000米处,还残存着遗址,古称沮阳,又称造阳,这是古上谷郡的郡治所在地。注释第(26)沮阳县:秦始皇统一天下,置沮阳县(河北怀来县小南辛堡乡大古城村,官厅水库南岸),为上谷郡郡治。

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王亮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说:燕国北驱东胡人后,在洋河、桑干河流域设置了上谷郡(郡治沮阳,今怀来县小南辛堡大古城村)。今怀安、万全、张家口市区、宣化、下花园、涿鹿、崇礼、赤城为燕国上谷郡地域。今张北、沽源、康保、尚义为燕上谷郡北部边境地带,时为匈奴、东胡侵扰。……上谷是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因其所在地为燕国国都蓟城以北山谷之上,故名之为上谷。

吴良顺《上谷郡的历史沿革及王次仲故里考》一文说:“上谷郡其地北依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居桑洋盆地之川。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县、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今北京延庆县等地。”

据《上谷郡·主编 祁万德》一书说:1949年11月8日,中央水利部作出根治永定河、修建官厅水库的决定。随后,察哈尔省文化厅派员对库区文物遗址进行勘察。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清夷水(妫水)东南流迳沮阳城,秦始皇上谷郡治所也”、“沮阳城东八十里牧牛山(团山)”、“沮阳城东六十里有大翮山、小翮山”、“涿鹿(矾山)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 “湿水出居庸关东,关在沮阳东南六十里”。根据《水经注》详实的方位指定,又经全方位的实地勘测,最后,察哈尔省文化厅拍板定音:上谷郡遗址非此处莫属。

西晋时,上谷郡治所设在居庸关,十六国时移回沮阳城,北魏时又迁到居庸关。隋大业初(581年)将易州改为上谷郡(治今易县城)。上谷郡的辖区范围因各朝代的更替而不同,沮阳城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几毁几建的过程。公元564年(北齐河清三年)九月,十余万突厥骑兵攻破沮阳城池,烧杀掳掠,毁灭该城。上谷郡从公元前283年始建到最后一次被毁历世847年。不管后来迁到居庸,还是迁到易州,古上谷郡郡治在怀来的主体地位都不会改变。

尽管王次仲所生活的年代有争议,宋代人李昉说他是周末战国人,唐朝张怀瓘说是秦代人,刘宋羊欣说他是后汉人;北朝王愔说是建初(汉章帝)中人;唐玄度说他是汉章帝时人;齐萧子良说是汉灵帝时人等等。按其最晚的生活时代来说,王次仲也生活在东汉灵帝以前,那他理所当然就是古上谷郡沮阳县人氏,不可能隶属其他郡县。

多年来,当地有一些人认为古上谷郡治所在宣化,因为宣化城内鼓楼西侧曾经有过一座“古上谷郡”的牌坊。其实这座牌坊是清朝道光二十七(1847)年所建,而古上谷郡的辖境又大致相当于清朝时的宣化府辖区所致。还有人据《中国名人大辞典》说王次仲居大夏小夏山,那他“就是今北京市延庆县城西北二十里海坨山前张山营镇人氏”。也有人在北京市延庆县西大庄客村看到过王次仲的雕像,凡此种种。

历史不是面团,“尊重历史、为后人负责”被历代史家所崇尚。在张家口一带除了沮阳城,谁能考证出东汉灵帝以前上谷郡还存有哪一个村落?况且,对于王次仲化禽落翮之说,《宣和书谱》及《辨误》均以为“此语载于志怪,学者之所不道,然亦不载其事以别之也。”、“所録王次仲之事涉于玄虚,尽志怪一类……尚缺乏说服力。”焉能作为凭证?

据《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王亮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说,在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前,张家口及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角力之地,在各民族的攻掠争斗中,曾有上百年荒无人烟的历史。仅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向河北移民主要就有9批。燕王朱棣夺取皇位,为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多次从山西、山东、陕西、江西、湖广等地移民和调拨军队到河北驻守。直至清初的“跑马圈地”、旗人庄园纷纷建立。古上谷郡辖区内的村落多为后来明清时期移民所建,以致形成一县之域“二里乡俗不一般,宗教信仰三岔口”的现象,方言习俗的差别非常之大。

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古上谷郡所辖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变迁,这也是不争的史实。如北齐时设怀戎县(治今涿鹿保岱),属北燕州。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今怀来县域又隶属大都路龙庆州。明初,怀来属京师顺天府龙庆州。洪武二年(1369年)又隶属永平府(今河北卢龙),次年改属北平府(今北京),三十年(1397年)又隶属宣府镇。

以上这些变更,与东汉灵帝以前的古上谷郡没有丝毫关系,与三国、两晋时期的上谷郡也没有丝毫关系。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九月以后,古上谷郡已经被突厥骑兵彻底毁灭,更与后来的历朝历代没有了关系。

上一篇: 姓杜的名人
下一篇: 第十九封信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人物的行为也是受内在的规律所支配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