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是“阿凡提之父”赵世杰先生逝世7周年。
2017年6月23日清晨,“阿凡提之父”85岁的老人赵世杰,在乌鲁木齐的家中,于睡梦里安然辞世。
世人皆知《白毛女》,却鲜少有人知晓其作者乃临洮李满天;远近闻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背后默默奉献、负责调查、整理、翻译及组织领导工作的,是1949年随军进疆的临洮老战士刘发俊;家喻户晓的《阿凡提故事》,其实最早翻译汉文出版自临洮进疆老兵赵世杰之手。
2013年,樊柳青远赴新疆、上海等地,拍摄纪录片《发现阿凡提》,记录下赵世杰老人与阿凡提一生割舍不断的情缘,为老人留下最后的珍贵影像资料。
如今赵世杰老人远去整整七周年,又是六月,睹花思人,他的音容笑貌,往事漫忆,留存在纪录片《发现阿凡提》之中,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经樊柳青女士同意授权,在赵世杰先生逝世七周年之际,特刊发《赵世杰与阿凡提同行的日子》文稿,以示缅怀纪念。
时光簌簌,万物喧哗。或许我们应该记住那群1949年年离开故土临洮进疆的少年们……
赵世杰与阿凡提同行的日子
第一集 披沙拣金
NO.1
91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神医》获得了一等奖。智慧、幽默、正义的阿凡提,让不同国籍的观众深深喜爱。阿凡提这个智慧、幽默的文学人物形象,也影响了解放后的中国,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与情怀。
【同期声 60后 吴成:阿凡提让一切丑陋的东西,出其不意、哭笑不得的,得到应有的惩罚和报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们,自从接触了阿凡提精神,开始带着幽默感面对生活了。】
【同期声 70后 王慧林:鹰钩鼻子,小圆眼睛,搭档是小毛驴,思考时,会捋捋弯弯的山羊胡子。我们学生时代,经常学做这个动作。】
【同期声80后 水水:姥爷怕我吃坏牙,锁着糖,所以我就叫他巴依老爷,姥爷盛怒,把他比作阿凡提的惩戒对象巴依,他认为是严重人身攻击。】
阿凡提是谁?
他是怎么来到我们中间的呢?
阿凡提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一巷,一个和阿凡提的命运有着不同寻常关系的老先生,就住在这个民汉合居的院子里。
【同期声记者画外音:您好,我们向您打听一下,赵世杰先生是在哪个单元?
维族群众:赵世杰?不知道,不大清楚。我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但不太清楚。
记者画外音:赵世杰是一位原籍甘肃临洮的老人,今年84岁了,是一位民间文学作家!采集出版过《阿凡提故事》……
维族群众:哦,你要找的是“阿凡提”,你直接说找“阿凡提”就行了吗,你说赵世杰我们都忘了,2单元4楼南户。在这里我们都叫他“阿凡提!”】
1949年8月,17岁的赵世杰,在家乡甘肃临洮参军进疆。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在喀什学会了维语,我1953年7月,到阿克苏去,一个乡上去参加土改,斗一个恶霸地主,斗完了以后,有一个维族老汉,六十多岁了,说阿凡提和地主老财斗了几百年,虽然打击了他们的威风 ,但没有斗到他们, 今天我们这里把这些都到了,我就问,阿凡提是谁,他哈哈大笑,给我讲了十几个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是谁?只有二十岁的赵世杰平生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这个维族老大爷说了一连串阿凡提的故事……
【同期声 维族铁匠:“国王问阿凡提,一边是正义,一边是金钱,你选哪一样?阿凡提说,我要金钱。国王说,我宁可要正义。阿凡提说,缺什么要什么嘛!”
【同期声 维族果农 :“巴依把自己吃过的瓜皮偷偷放到阿凡提那里,然后大惊小怪叫道:朋友们,阿凡提跟前有多大一堆瓜皮啊,他的嘴真馋!阿凡提也笑着说:我吃瓜还留瓜皮,巴依连瓜皮都吞下去了,他面前半块瓜皮也没有啊!”
赵世杰辗转新疆多地工作,发现所到之处,维吾尔族的男女老少随口便能说出几个阿凡提的故事。他的业余时间,全部放在了收集阿凡提等民间文学故事中。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这就是1953年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 》报上的阿凡提故事。阿凡提第一次由群众口口相传变为纸质的民间文学,面向全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赵世杰面对阿凡提故事的复杂性、多样性甚至对立性,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捕捉阿凡提“正义、智慧、幽默”的一面,让阿凡提以笑话连篇的百姓代言人形象,挑战国王、智斗巴依。揭露贵族的虚伪贪婪,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心声。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中国读者,一下子喜欢上了当时很奇特、很少见的文学人物“阿凡提”。
【同期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副主席 ***:阿凡提一经出现,就有着与其他文学形象相比之下,鲜明的差异性和独立性。通过阿凡提,人们可以从中感悟俯瞰人生的新高度:以智慧的优越感和人格的自信力,去征服苦难与悲哀,以喜剧美学的境界转化悲剧承受力,取得人格力量的最终胜利!这种喜剧美学,在之前的中国文学界、中国汉族人的性格中,含量较少。】
挖掘自新疆茫茫大漠戈壁中的“阿凡提的故事”,就像一眼蓬勃旺盛、极具特色的文学的泉水,影响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格局。当时,中国著名民间文学家贾芝,对“阿凡提现象”非常重视,他评价:“阿凡提发现后,引发了一个新现象:各民族、各地区都相继发现和发表了机智人物这一类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采录民间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成果!”。
1962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结集出版《阿凡提的故事》38万册,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国内掀起了“阿凡提热”,自此经久不衰。
阿凡提故事,起源于十二世纪的土耳其,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喜爱,传遍了小亚细亚及中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阿凡提,全称为纳斯尔丁.阿凡提,这并非人名,而近似于一个称号,来自突厥语,意思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的尊称。
4000多年前,不同的人类种群分别从东方或西方来到这里位于亚洲腹地的新疆。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乃至埃及、希腊、罗马等各个古代人类文明,先后抵达这一地域。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又将这里打造成东西方陆路交通干道。新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衍生地,音乐、舞蹈、诗歌、宗教……它蕴涵西域多个民族深厚的精神矿脉。阿凡提路过新疆,更是扎根在了这里。
如果新疆文化的博大,让初识者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那么就从开心阅读 “阿凡提”开始吧。阿凡提现象,是新疆文化的缩影。看过了阿凡提,自然会领略到几分新疆文化的别样风情。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阿凡提这个在新疆吗,还有些说法嘛,国际上 也争论比较大,土耳其说是土耳其人,阿富汗说是阿富汗人,他们那里说说我们这里还有庙,在新疆嘛,流传进来以后,流传的非常广泛。】
赵世杰先生记录的800多则故事中,阿凡提有时是个学富五车的鸿儒,有时是个牧羊人。他可以是国王身边的近臣,一会儿又是个云游四方的单身汉,苦力、车夫、剃头匠、染布艺人。
(请美术专业的学生画一系列阿凡提插图)
阿凡提不同的职业,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期,西域不同的社会构成、阶级属性、哲学理念、经济发展等重要的信息。是一部真实的民间史实。
(毛驴车 维族人 巴扎)
【同期声 新疆社会科学研究者***:你看那个故事《能办到的事》,阿凡提帮助集市上卖羊的男孩,剪掉羊毛,拧成绳子,卖掉绳子,买上三个馕、一斤肉,再把山羊牵回了家去。这里面就有人民生产、生活、经济等各种问题……】
阿凡提不同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新疆各民族群众生动的面孔、多彩的生活,是一幅西域大地千百年来壮美的生活画卷。(新疆舞乐)
阿凡提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为我们展示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丰富随意的想象力,幽默的民族性格。(新疆饮食)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维族整个来讲,他这个民族特性和汉族人不一样,他比较风趣幽默。爱讲笑话。到群众家里去问一下,说阿凡提的故事你知道不知道,给我讲两个,说,阿凡提烧了水的那个暖壶,那不叫暖壶,钢筋壶,还在我这儿呢,他刚走,到哪里去了,你也不知道。喀什人说,阿凡提是和田人,喀什河和田相差几千里,到和田问嘛,是喀什人。说阿凡提吃了饭刚走,他用过的那个炉子你们看去,还热着呢。】
赵世杰给了他笔下的阿凡提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笑话连篇的百姓代言人。而赵世杰本人,朴素平实,谦和满足,虚怀若谷。也从来不愿被人称作“阿凡提之父”诸如此类的称号。他说,他只是新疆文化财富的介绍人。(采访赵世杰的室内全景)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哎,你把阿凡提弄一个专权,说这样你就发财了。我说我也不想发这个财,民间文学,大家都可以搞。】
虽然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阿凡提形象,自有他无限的魅力,但从文学写作的角度来看,赵世杰笔下的阿凡提系列故事,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和独立性,陌生化和逻辑性,戏剧化和真实性,喜剧化和悲剧性”等多种文学要素,它以饱满的文学作品质量,实现了学者和民众的对接,书斋和田野的对接,民族和世界的对接。
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说词:幽默文学。
阿凡提第一次从人们的口中走到了书中,并借助图书的力量越走越远。
新疆少数民族同胞口口相传了几百年的阿凡提故事,被赵世杰第一个忠实翻译出来,传播到祖国各地。此后50多年间,他收集整理阿凡提故事800多个,出版了6种文字24个版本。
(情景再现二十岁的赵世杰 赵世杰的背影匆忙的脚步 寄信件 )
赵世杰根本不认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他只是在乌鲁木齐的书店里,买到过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民间文学资料。他猜想,这家出版社可能对民间文学作品有兴趣。1957年,赵世杰把积攒起来的100多则故事寄给了上海文化出版社。(情景再现 赵世杰亲笔翻译的阿凡提的故事的文稿 赵世杰在新华书店翻阅资料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书籍特写 )
(情景再现 一些小学生中学生争相传阅阿凡提的故事,朗诵阿凡提的故事)
(情景再现二十岁的赵世杰 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新华书店 图书馆读者们在认真阅读新疆大地外景 大都市繁华的现代生活 )
1980年,奥斯卡华人评委卢燕通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曲建芳,奥斯卡评委会决定将最佳短片奖授予《阿凡提的故事·神医》,但片长超出规定时限15分钟,又来不及修改,最终和小金人失之交臂,但美国电影学会还是颁发了一个学术奖给这部影片。
第二集 雨润沙洲
NO.2
(新疆的民俗风情 驼队 商旅 喀什的手工艺等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沃尔克·贝格曼在中国西北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居延汉柬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这些西方学者被中国人称之为功不可没的中国文化发现者、传播者。
(大漠 戈壁 芦荡 )
在赵世杰之前,当地人早就知道阿凡提的故事,感知着他,无数次发现过他,然而没有记录和传播,没有被外界认知。因此,当时年仅20岁的赵世杰,在文化价值的对比中,第一个发现了阿凡提的奇特之处,并用以后长达50年时间,以文化信息向外界做了传播,人们才从真正意义上认知了阿凡提。他同样功不可没。
(请美术专业的学生画一系列阿凡提插图)
【同期声 电视文化学者 刘炘:“发现”其实是对“价值”的发现。“发现”是对信息的传播。发现者要有两种能力,一是要有发现价值的能力,二是要有对外部世界传播信息的能力。赵世杰对阿凡提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功不可没。】
赵世杰在新疆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少数民族朋友特别多。尤其在维族群众中,好多人都不叫赵世杰,直接称他阿凡提,以表达对赵世杰的敬意。
(吐鲁番的维族民居)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相处的相当好,一直到今天为止,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维族干部,见了我,都叫阿凡提。问赵世杰是谁还不知道。】
2012年,八十岁的赵世杰先生仍然挚爱着新疆这块土地。他认为,新疆的民间文学非常的丰富,介绍出去的很少,仍然希望包括他在内的更多的人,能投身新疆民间文学工作,对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乌鲁木齐街景 鸟瞰镜头)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我写了一本《少年阿凡提》,昨天这个看了一下小样,给寄回去了,北京,北京市的教育出版社,他要给我出,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参考材料。】
其实象赵世杰一样,投身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汉族文化工作者,还有很多。我们发现一个颇有意趣的现象,这些文化工作者中,甘肃籍人士占到了绝对比例,而这些甘肃人中,又以临洮籍人士居多。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临洮人光学习维语的就有二十多个,一年我们在乌鲁木齐汇聚一次。】
【同期声 新疆自治区文化厅 张琦:现在新疆文化界相对比较有声望的有……那都是甘肃籍。有个非官方的统计这样说,新疆搞文化的,百分之六十都是甘肃人,甘肃人里一半又是临洮人。究其原因,我觉得一个是地缘关系,另一个原因应该是甘肃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人文秀出之故。当然,临洮作为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人才相对较多,解放初期,有两千多名临洮一中、师范的学生,随王震将军进疆。这些知识青年来到新疆后,成为新疆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赵世杰老先生可以说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赵世杰自甘肃临洮参军进疆。
1953年,在新疆阿克苏采集了第一条阿凡提故事。
1955年,在《民间文学》等杂志发表阿凡提故事。
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维汉双语《阿凡提故事》。(赵世杰肖像配字幕 )
此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疆文化出版社等多家文化机构陆续出版了赵世杰先生的《阿凡提笑话故事大观》、《阿凡提故事精粹》、连环画《机智的阿凡提》、《聪明的阿凡提》、《智慧的阿凡提》、《幽默的阿凡提》。
(各类书籍)
这些系列故事分别于1980年获中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1982年列为红领巾读书将活动10本推荐书目之一。并被北京市教育局列为“小学生丛书”,翻印15次。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
(印刷生产线)
【同期声 新疆人民出版社 ***:赵世杰老前辈这些作品以6种文字18个版本发行200多万册。在新疆,这一文学类出版发行量第一的殊荣,在他之前无人获得,在此之后,也再无第二人。】
赵世杰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过程中,责任编辑书稿54部,1030万字,复审书稿68部,1340万字,决审书稿72部,1850万字。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新疆人民出版社大门 院子赵世杰工作过的办公室等)
1993年,赵世杰从新疆人民出版社汉语编审岗位离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一生挚爱新疆文化建设的赵世杰先生,取得的所有成就,自然也是建国以来,新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之组成。
(乌鲁木齐天山广场 大漠日出或日落的镜头)
第三集 归去来兮
NO.3
深深挚爱工作、生活的他乡之城的人,必然重情重义,必然热爱自己年少时的故土。一口地地道道、丝毫未改的临洮乡音,证明着赵世杰先生内心深处,对故土的那份缅怀与珍藏。在赵世杰的记忆中,故乡的往事清晰的一如昨天。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我小时候,潘家庄小学上学,那时候,老师组织去卧龙寺,高庙山,高庙山去过两三趟,高庙山那时候去嘛,我们正小学五年级六年级,那有那个糜糜石,知道不知道?糜糜石拾了以后,做那个粉笔。挖糜糜石,高庙山多得很。】
少年赵世杰,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初中毕业时,县上好几所中学同时录取了他。因为家境贫寒,赵世杰选择了有固定生活补贴的临洮师范就读。
(赵世杰曾经就读的学校大景别、中景、现在学校还在们欢快、活泼的镜头)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年轻的时候,我这个家,家里贫穷,考了临洮师范。每个月到临洮仓库里打粮。】
1949年秋天,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打下了兰州和周边许多县城。8月16号,临洮迎来了解放。王震将军在临洮成立了军政干校。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临洮师范学生赵世杰,做出了一个满腔热血的决定,参军入伍进疆,建设祖国美丽富饶的大西北。五天之内,1250名青年参了军,一个小县城,参军人数之多实属全国罕见,后来,临洮县的7所学校也因此合并成一所。
年轻的赵世杰,并不知道,普通的人生历程,从此改写。中国文学界将多出一位为少数民族文艺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咱们县上成立了一个第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现在说法嘛,两种,一种说法嘛就是2200人,一种说法嘛就是2500,我估计就是2200到2500之间吧。】
1949年11月,这些刚刚入伍的临洮学生兵,满怀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风餐露宿,穿越戈壁沙漠。为了节省军费,他们徒步行军两千公里,到达新疆吐鲁番。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从吐鲁番步行到喀什,南疆的喀什,3600华里,走了,那可是真辛苦。】
赵世杰随着大部队到了喀什,休息了三天,就去开荒。他所在的正是赫赫有名的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的部队。1950年,赵世杰整整开了一年荒地。种苞谷,种水稻。
一年以后,部队开始陆续分配这些经过了人生历练的临洮学生兵。一部分人去了地方,一部分人留到了部队。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留在部队的人一般都有点文化,这就慢慢成领导了,以后,领导里面最高的就是文司令,以后八一农学院,到苏联学,留学苏联以后,成团级干部,司级,后来转业,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团级干部比较多一些,到地方后县长、县委书记(临洮来的)比较多一点。】
上级为了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干部,从部队中抽调了一批战士学习维吾尔语,赵世杰被选中,自小勤奋好学、聪机敏的赵世杰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熟练的掌握了维族语言。多年后,他出版了学术著作《维吾尔语构语法》一书。外人眼中“临洮人有文化,临洮是文化县”的印象,被赵世杰为代表的一大批进疆临洮文化青年,摹刻成形。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临洮文化在新疆散发着灼灼诱人的光芒。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一提起临洮嘛,说临洮是个文化县,临洮的(女的),都愿找媳妇儿嘛,都愿找临洮的,临洮姑娘吗,有文化。人也长得漂亮。】
那个时代,临洮确实称得上是国内知名的文化县。解放前后,临洮地方人士,热心私人办学。建起了师范、农校、工校、中学,女师,周边市县无一可及。好多临洮教师输送到南通师范,无锡师范学习。也有南方才子北上临洮教学。浓厚热烈的教育氛围,不仅为临洮教育、也为西北的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有这么个说法。甘肃的县,都穷得很,没有文化,只有临洮是文化县,临洮(一中、师范)毕业的人多得很。上学的人多得很。新疆的很多干部也知道,临洮是个文化县。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中学就有六所嘛。】
而今,很多外地工作的老一辈文化人士眼中,那时带给他们自信和骄傲的文化和教育辉煌,如今终究有些没落。毕竟,时代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前进,各地都积极努力的探索奋进。
如何在历史永不停息的转动着的车轮下,保持好自己应有的节奏和速度,让临洮文化县的作为、地位、声望,更好的保留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当代临洮籍文化工作者、临洮本土文化工作者,时刻应该警觉和牢记的话题。
赵世杰先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如此。八十岁高龄的他,还在真切关注着几千里之外,故土临洮的文化发展。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我看那个陈维山,陈维山宣传部长嘛啥,他编了一本啥,《水磨房》?不,《临洮史话》?《临洮史话》,对对对。我还专门买了一次,我的丫头专门从给我,大概她们出差,北京吗天津买的,我来详细看了一下。】
关于临洮文化的发展,赵世杰先生有他的想法。他建议临洮应该出两本书。
一本应该以临洮方言为主题,他从多年从事语言学、文学的角度去看,认为临洮方言非常丰富,里面蕴含一些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宝贵遗留。可以用来解读阐释临洮文化、洮河文化、黄河上游文化的起源、构造和形成。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临洮在历史上,维吾尔族,回族,羌族,藏族都在那里生活过,还有一些吗吸收了哪里的方言,你在啊答儿去?啊答儿去,就是那个突厥语,啊答儿,一直到现在为止,因为我懂维语。陕西的方言人家研究的比较好一点,延安的,西安的,出了几本书了,临洮也应当出一本书,我想一本应该以临洮民间文学为主题。】
中国自五四运动之后,民间文学出现和流行。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散文、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小戏曲、说唱文学、谚语、谜语,这些民间语言艺术,反映了这一文学形式存在的集体空间,集体情感,集体情趣。它有着奇特的想象力,强大的生命力,是存在于这一方水土的活的历史。
【同期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 赵世杰:三十墩那里有个皇后沟嘛,还有这个卧龙寺和高庙山,我小小的时候听我妈讲过。她讲啥,她讲, 卧龙寺这个地方好的很,这是神住的地方,不是人住的地方。太白庙和卧龙寺佛爷的眼睛端端的对着,太白爷的眼睛盯着娘娘爷的眼睛。盯他着呢。意思就是不满意。这个地方我先选的,结果你晚上,偷着听见了以后,你们先来了。结果我进不去了。】
八十岁高龄的赵世杰老生,抱着长病之躯,为未知的观众,吃力的讲述他小时候听说过的,那些依然鲜活动人的临洮民间故事。我们明白,他的目的是借此抛砖引玉,指引年轻一辈,投身这项事业中去。
大半生客居他新疆的老人,对没能为临洮文化尽到自己的全力,心存遗憾。两年前,赵世杰为政协临洮寄去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一些方言资料。他希望地方政府动员临洮有文化、有兴趣、有志向,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努力的人们,包括在校学生、老师、干部,大家都参加这个工作。
归去来兮,赵世杰那颗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心,虽说完全交给了新疆这块神奇美丽的大地,可他也时刻在为故土临洮而清晰搏动!
片尾花絮1:对临洮老家的人们,我希望思想解放,发家致富,快快都能富起来。
片尾花絮2:82、86年,回过三四次老家。我还有个姐姐在临洮县城。
片尾花絮3:所谓的爱好嘛,就是喜欢听。乡里的娃娃么,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我,收集一下,整理一下,介绍一下。
END
出品|临洮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总策划|漆勇
监制| 马儒林
编辑| 袁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