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
姓氏资料——贺姓
人之有姓,与生俱来。姓氏作为社会个体或家族群体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生活、社会往来、功名事业、典籍记载中,无处不在,可谓生而有姓,终生相随,死而传世,代代相承。
姓氏介绍
系承庆氏,始祖为贺纯。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九十七姓。当代贺姓人口约为二百二十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零点一八。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贺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贺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姓源
其姓源主要有二:
①源自姜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记载,贺姓原为庆姓,为避帝王名讳而改姓。周武王灭殷商后,因姜子牙辅佐有功,便将齐国分封于他。传至春秋时,齐桓公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姓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再升迁为相国,因另一相国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之罪灭掉崔氏,独览朝政。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朝野上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吴国。吴王把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来此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还要富裕。传至西汉末年,庆姓家族迁到会稽郡的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汉安帝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将自己的庆姓改成了同义的贺字为姓。是为江苏贺姓,史称贺氏正宗。
②源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贺拔氏、贺狄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入中原后都改为汉姓单姓贺。是为河南贺姓。
郡望
贺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郡、河南郡、广平郡等。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堂号
贺氏又以会稽、四明等为堂号。四明堂:唐朝时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堂联
贺姓的堂联有:源自姜姓;望出广平(贺姓郡望)。四明狂客(贺知章);一代儒宗(贺循)。和生得偶(贺瑰);仙妇赠巾(贺德基)。词坛名重鉴湖(贺知章);孝行绝伦湘邑(贺德英)。将军百战定天下;书生慧眼识英雄(贺守淦撰赠贺龙的联语)。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贺知章诗联句)。文明尚书仪曹郎(贺革);若弼武侯大将军(贺若弼)。五俊高才,儒宗望重(贺循);四明狂客,学士名香(贺知章)。
名人
九九版《辞海》收录贺氏 22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贺氏 74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 104 例。贺姓的历史名人三国时吴有中书令贺邵;晋代有光禄大夫贺循 ;唐代有诗人贺知章 ;元代有中书右丞贺仁杰 ;明代有医学家贺岳;宋代有画家贺真;清代有工部尚书诗人、画家贺寿兹。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贺姓 169522 人,临汾市 30774 人,洪洞县 4150人。
祖地
①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为战国时朱方,亦为贺姓发源地。
②贺家祠堂,位于湖南省怀化市。
③贺龙故居,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④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处。
⑤中华根祖园,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
家谱
贺姓的家谱有:《河北武强贺氏家谱稿附文献录》(北京图书馆);《河南嵩县贺氏族谱四卷》(河南嵩县档案馆);《江苏常州江村贺氏河西分支宗谱十卷首一卷》(辽宁图书馆);《浙江椒江临邑三山贺氏宗谱二十卷》(浙江椒江市栅浦乡三山村);《江西贺氏十一修族谱□□卷》(江西图书馆);《湖北英山贺氏宗谱三十五卷》(武汉大学);《湖南天彭贺氏族谱不分卷》(南京大学);《河南湘乡龙城贺氏家谱八卷一卷末一卷》(湖南图书馆(存卷首、末));《广东番禺贺氏家谱》。
字辈
清光绪十年贺锡章、圆景彰等修《贺氏宗谱》,浙江嘉兴贺姓一支字辈谱为:“启泰铉愚玿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又有迁居巩县自十二世起字辈谱二十字辈谱为:“士惟先立志,明善乃诚身。德积功同建,宗傅泽正新。”又经大清举人扎子沟十二世祖励勋为贺沟起十字字辈谱为:“有同明宗宪,张士福善庆。”
迁徙
贺氏虽说得姓于东汉安帝年间,在我国姓氏发展史上,是一较年轻的姓氏,但追溯其源头,还很古老。因为贺姓是从庆姓改过来的,而庆氏,原来是周朝齐国的公族,是曾经称霸春秋的齐桓公的后代,而齐国的始祖又是那位辅佐周文王定天下有功的羌子牙,则后世的贺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这样说来,贺姓的发祥地,自然是在我国山东省北部一带。但若以得姓“贺”算起,发祥地显然应当是在今江苏镇江市一带。贺姓这一发展特点,使得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之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战乱多事,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其后,贺氏北上繁衍的后裔,与繁衍于河南、河北一带的鲜卑族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据有关资料所载,贺姓除在隋唐以前所形成的三大郡望外, 唐宋之时贺姓还分别在山阴、青州、忻州、陈留、蔡州、济南、齐州、密州、等地也形成了当地一大望族。其中,山阴贺氏,为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贺氏,为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贺氏,为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陈留贺氏,为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其女曾为孝惠皇后;蔡州贺氏,为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其后多代入朝为显官;济南贺氏,为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贺氏,为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贺氏,为宋时贺宽之族所在,其后世代为官。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
洪洞大槐树移民巩义贺氏一支始祖叔伯十一人由山西洪洞县小李村迁居巩义市河南巩县源村,仲伊为叔,扎子沟迪为兄,南河兰为二弟,贺沟景朝为三弟,河北邯郸、四川均有居住,归德,商丘、新乡、怀庆、伟辉、辉县、杞县、许梁、开封,南阳已有分布;台前贺氏一支始祖讳成,兄弟三人系山西平阳府洪洞老鹳窝人氏,于明洪洞二十七年迁居山东省兖州东阿县西南张秋镇,现属台县前夹河乡八里庙村;博爱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博爱县水磨、许良;濮阳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城关镇贺村;大兴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北京市大兴县安定村;平陆贺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平陆县贺家庄村;阳谷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贺庄村;阳谷贺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贺庄村。
东昌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贺海;城关镇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末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城关镇贺村;德州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平原县贺家行;德州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时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夏津县贺屯;济宁贺氏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元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泗水贺庄;济宁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贺堂;邹平贺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邹平县贺家庄;无棣贺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无棣县贺家庄;寿光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寿光市贺家东;寿光贺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寿光市贺家西;青州贺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青州市桐峪沟村。
分布
贺姓在湖南、陕甘宁晋蒙地区比较常见,在陕甘宁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青海西地区,贺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 0.47% 以上,特别在以上地区的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 1% 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8.6%;在湖南、广东北部、江西大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北部、陕甘宁南部、河北西部、辽宁南端、浙江东北角、新疆西北,贺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15%—0.4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22.6%;其他地区的贺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 0.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68.8%,其中贺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 0.05% 的地区占了 31%。
洪洞县分布
大槐树镇:常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窑上、南官庄、东周壁
赵城镇:南街、孙堡
广胜寺镇:马头、长安堡
万安镇:万一、万二、万三、西漫底、东梁、西梁、南步亭、西桥庄、曹家庄、温家庄、铁炉庄、贺家庄、涧西、杨家庄、普安、鲁生、左家沟、白村、下辛府、郭家庄、康家坡、娄村、王绪
明姜镇:宫官后、师屯、胡坦、大李托、后河头、圣王、董家庄、石门峪、沙窑
苏堡镇:苏堡、张家庄、董家垣、山头、原上、蜀村、古县、郭盆、北铁沟
甘亭镇:郭堡
曲亭镇:侯村
刘家垣镇:楼村、效古、曹家庄
堤村乡:堤村、北石明、上张端、师庄、好义
辛村镇:南洪段、西李村
山目乡:红光
龙马乡:龙张、塾堡、沟北、张家庄
(文字内容来自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文化原创)
祭祖祈福
扫二维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