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廉不安,家无廉不宁。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是建设廉洁家庭的重要防线。家风正,则政风清。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廉政修身的家风家训。
为推进清廉家风建设,实施清廉家庭创建行动,市妇联推出名人清廉家风故事专题宣传,今天是第三期——诸葛亮家训。
名人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家训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家训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廉洁小故事
诸葛亮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进行财产申报的官员,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地养蚕,以此来维持生计。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表明了诸葛亮的清廉。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优良家风的建设。我们要弘扬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俭朴家风,涵养高尚的品德,传承优良家风,坚守廉洁本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