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春秋
一、虞氏起源
虞氏以国为姓,起源有二:
1、传说舜在称帝之前被封在虞国(今河南虞城或山西永济蒲洲镇),称为有虞氏。后来夏禹又将舜的儿子商均封为虞侯,商均的后代子孙遂以国为氏姓了虞,称为有虞氏。《姓纂》所载“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封虞,因以为氏”,虞舜就是虞氏得姓始祖。这一支虞姓的活动迁徙主要在河南山东一带,历山、蒲阪是活动中心,陈留堂支系属于这第一支虞姓。
2、西周初年,周武王改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胡公,而将姬仲雍的后人封为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其子孙亦称为虞氏,《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虞氏族人也皆尊奉虞仲为得姓始祖。
二,虞姓的迁徙、繁衍地、郡望
1、先秦之时,河南、山东(历山,蒲阪为中心);
2、秦汉之际,虞姓之主源繁衍于济阳郡(河南兰考东北)、陈留郡(河南开封);
3、东汉之际,虞姓以陈留郡最为著名;
4、三国以后,虞姓以会稽郡最为著名(今江苏苏州)
5、东晋时,以济阳郡最为著名。
虞姓的迁徙,与全国汉族的迁徙路线,基本一致,即由北向南迁徙,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岭南一带发展。但又有回迁现象,如东晋当时的济阳郡重新繁荣。
郡望:陈留郡,会稽郡,济阳郡为虞姓的三个郡望;《郡望百家姓》云:“虞代望出陈留郡”,《姓氏考略》云:“望出会稽,济阳郡”,共三望。
世家:增灶世家,采石世家是虞氏的两大世家。
三、虞氏的家风
虞氏的始祖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舜是远古先贤,是“禅让制”的践行者,受于尧,传于禹,体现了古代原始民主之风。
舜帝娶有三位妃子,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姚商均,三夫人登比氏则生两女八子,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
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史记》记载,“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居于蒲阪”。虞舜的道德是我国传统和谐精神渊源的历史真谛,虞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起自历山蒲阪家声传万代,渊源帝舜有虞祖德沐后人”。
四、虞氏历史名人
华夏至圣虞舜
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冯(诸城)或者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治都蒲阪,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
战国名士虞卿
虞卿,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战国名士。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郸解围后,力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后因拯救魏相魏齐的缘故,抛弃高官厚禄离开赵国,终困于魏都大梁,于是发愤著书。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
西汉小说家虞初
虞初 (约前140-前87) 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虞初写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很大。虞初所作《周说》,共计943篇,原书失传。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
吴国学者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虞翻于经学颇有造诣,对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著《明扬释宋》。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东晋天文学家,精天文、经学,兼擅谶纬诸学。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发现岁差,著有《毛诗释》、《尚书释问》等10余种。
政治家虞世南
虞世南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唐太宗称赞“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 ”。
军事家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军事家,抗金名将、丞相。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藕塘乡)人,绍兴年间进士。公元1160年(绍兴三十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取得采石大战胜利,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 代表作品 文学:《辨鸟赋》、《诛蚊赋》,书法:《适造帖》、《钧堂帖》。墓址: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书法家虞廷恺
虞廷恺(1880——1918),族名士溥,字伯庼(博卿),号泽茜,现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江上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获法律学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政法教育工作及司法立法工作。辛亥革命前后,积极参加“反清反帝”及“护法讨袁”、“讨逆驱张”等活动,并为整治国家财政、兴办民族产业、加强国家议会建设献出毕生精力。1918年1月5日,在上海“普济轮”海事中与永嘉徐定超等一同遇难,年仅38岁。
银行家虞洽卿
虞洽卿(1867—1945),浙江慈溪人,早年到上海当学徒,五四运动期间上街劝说开市。1920年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抗战时期坚持抗日爱国,日军占领租界后赴渝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持抗战。1945年4月26日在重庆病逝,安葬于故乡龙山。
革命家虞上聪
虞上聪(江 华,1907~1999年),广西大虞虞起渊公二十二世裔孙,参加革命后改名江 华。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第一书记、省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共第八、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期间,在共和国的大审判中担任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林彪叛党叛国集团及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案的审判工作。固有诗对记载:“梧嶺南屏瓊香缭繞孕育人傑匡社稷,瑶都北崌瑞霭繽纷长留寸心报春晖,井岗立马齐鲁横刀屡建丰功留史册,英越勤民京堂拍案更添盛誉满神州。”
五、贺州虞氏
迁入贺州的虞氏主要有两支系:
一支来自山东省青州市昌乐县,现有虞姓人口13000多人,分布在钟山县的石龙镇、钟山镇、回龙镇、珊瑚镇、同古镇;平桂区的羊头镇、望高镇、沙田镇、鹅塘镇;昭平县的仙回乡;八步区的仁义镇。
从钟山县石龙镇大虞村的历史文化可知,钟山县石龙镇大虞村先祖是古代陈留郡的望族,是舜帝的直传支系,堂号 “陈留堂”。传承下来的老族谱记载,大虞村始祖虞起渊公原是山东省青州府昌乐县杉木峡人士,先迁移南京,居住珠玑巷。迁居南京的始祖起渊公一族,后又迁流至广西地境贺县地方耕田为业,耕田之处即今龟岭,不久盗贼蜂起,记载山东以上宗支来历(宗谱)屡被贼匪焚烧无存,不知某宗某时某代。洪武年间又遭伊处猺童贼首黄三陆聚党劫杀。官兵又至,始祖叔侄兄弟惊恐离散,各走一方。惟起渊公禤氏婆在洪武三、四年间(公元一三七零年~一三七一年间),奔至钟山土名龙岩立寨。时光至公元一四一三年,癸巳岁正月二十一日申时,起渊公喜得第三位孙子,取名虞海宏。但此处土窄地狭非立居之所,又迁移东林村石子寨居住。此时渊公已故,其子至贤公管业,见东林村亦非广阔久安之所,又迁移到和睦坊(寨仔肚),此乃平洋之地,阳居之所,以终先祖之意也,於是始立基业,在和睦坊建宅买田,受业建社,立庙安居,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变迁,虞起渊公的裔孙长房海亮公后裔宥富公移居广西贺县沙田镇马峰龙井寨,后移沙田路塘村;宥贵公后裔移居湖南省江华县,二房海颜公裔孙居住钟山大虞村东里,三房海宏公后裔居住钟山大虞东岭,大岭顶,岭底,鞏門,黃颈冲,大禾口,西門口,鞏尾,大木枹,大畬脚,十二洞,白屋,安福寨;还有分迁到同古镇大木山,班寨;羊头镇龙湾村;钟山镇龙井村;珊瑚镇金武坪;回龙镇水圳口,虎岩山;昭平县仙回乡沐浪村;桂林临桂区五通镇;四房海仕公后裔先移居冲盧,后移至八步区仁义镇。五房海清公后裔居住钟山大虞上村,白思塘,平桂区鹅塘镇石板洞。六房海龙公外出经商至今未归。七房海恭公后裔移居平桂区羊头镇牛仔塘,后移至望高镇清池村。八房海通公后裔外出经商至今未归。
另一支来自广东省的连山县,现分布在八步区的大宁片。其中黄洞虞姓人口180人,隆兴年间自广东连山迁入;田心尾虞姓人口400人,隆兴年间自广东连山迁入;里松虞姓人口180人,由田心尾迁入;钱洞虞姓人口800人,大清朝时期自广东连山迁入;黄田虞姓人口200人,清朝嘉庆年间迁入。
六、虞氏宗祠
50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最近一次修缮是公元2011年,由钢筋混凝土琉璃瓦屋面结构替代了原来的木结构青瓦屋面。
宗祠设有前院,并设有院门,院门对联为“舜帝嘉风传千古,尧天厚泽享永年”,院门上方绘制有山水壁画,与横额 “源远流长”相衬托。
宗祠大门前有门廊,门廊前竖立着两根方形石柱,石柱上刻有对联:“宗廟維新兆將来步月登雲綿世澤,祠堂焕彩從此日锺靈毓秀振家聲”。
门廊屋檐下及门前墙上绘制着一幅幅松鹤壁画。门前墙上设有圆形花窗,左右花窗上分别塑有“福”字与“禄”字。
右边窗下有碑刻。
一碑刻是族规《虞氏山场封筑生基坟墓规则》;
另一碑刻是石龍源头村人氏锺杰、锺濂合著的《虞府宗祠记事》,记载1858年,太平天国匪首陈金刚由贺县攻入钟山县董家垌,大虞村虞姓宗亲联合钟姓、潘姓部分族人顽强抵抗,保卫大虞,并收复贺街,取得大虞村保卫战的胜利(全文详见“宗祠碑刻:《虞府宗祠记事》”)。
由大门进入是门厅,门厅两边是厢房,大门内门楣上有苍松山水画,门厅两边的墙上是碑刻集资榜。
连接祭祀大殿的是中间天井及两边连廊,天井中间安放香炉,备供祭祀上香。
祭祀大殿前是非常显眼的对联:横额是“陳留堂”,上联为“陳晋媯汭家聲遠”,下联为“留册人间世澤长”。两边还有一对联:“氣备四时和大地五岳共寿,功垂萬代与苍天日月同光”。殿前两壁柱四面画有二十四孝图。
整个祠堂,后枕小丘,前临池塘,西依大虞学校,环境雅致;宗祠内雕梁画栋,盈联彩画,孝道、祥和、至善兼重,彰显传统文化的光辉,诠释现代互助、和谐、友善之魂灵。
七、宗祠碑刻:《虞府宗祠记事》(全文)
虞府宗祠記事
天道一治一亂相为循環固理有必然亦數無可易然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非天之可勝也人事善天心或易挽耳我两里山嶺環繞土地平曠承平久生齒繁族大人多推虞府为最道光末年洪逆秀全倡亂潯州四方萑苻接踵而起三十年庚戌流匪曾四擄掠四鄰无敢入境继而富賀各處土客相争而我境晏然咸丰五年丙辰境内土匪私立堂号魚肉鄉村两里始遭騷擾杰居被匪圍攻數日賴诸同人集團救禦並请邑侯 叶公親临擒獲匪魁正罪丁巳春流匪由郡竄賀天明潛至上團各村倉卒无備匪因乘勝而下幸 列村鼎足以居相為倚角之兼村中諸君虞徵庸 斯盛 廷輔 日敏 世祥 昌貴 智麟 成焕 聖道 智覲 奋庸 子楊 訊迹 虞覲 聖瓚 相周 作善 宥福 秀成 清魁 迴唐 日明等獎勵族人约集石龍回龍二團諸同人督率團丁與匪連戰两日大破匪徒直驅出境七年戊午髮匪陳金刚攻陷賀城盤踞遠近距我境者仅一嶺耳己未三月匪分道入擾團人與戰弗利各村俱遭焚掠然匪猶不敢久居也是秋九月末旬匪复悉眾來攻杰与弟濂知敝村之难守爰同避难於虞村匪至先掠小村以孤我勢及十月初旬罄匪萬餘前來環攻晝夜弗息且築營十餘處潛於金盤村之西北角開挖地道施地炮焉地炮之術掘地成道偷至圍牆之下用棺為炮實紅粉于其中將竹捆棺砌磚外閉留引以發其炮炮發時地裂牆崩賊因乘勢而入奔村中諸君善於防禦村人咸習鳥鎗故匪之進村來往者多斃焉當匪之掘地道也村人之守者聞其掘地聲 諸君來公所共酌良謀杰兄弟蒙諸君不棄因得與聞遂議於圍牆之內掘一小濠以防牆頹而匪莫知之也聞內掘地不敢深進遽置地炮于是月二十日約集醜類村後諸嶺林立殆遍天方明發其地炮時為必破喊聲震地塵煙障天地裂牆頹合抱之木飛起數丈幸而風反而北煙遮賊目而我人鎗炮并發斃匪約有數百 諸君亦乘勝率眾士援匪始卻退然猶於村之正東角再開地道直空塘底置炮炮發時塘裂水涸泥土池魚矗飛疊起幸所放處尚未及牆因得無恙而 諸君亦募敢死士或乘夜焚營或白日出戰殲匪颇多匪见是村之難攻也又於大寨之東南角高阜整處木枝為營且掘地置炮 賡颺諸君复募敢死士夜出牆外築立炮臺以高禦下木枝營之賊無敢行動焉由是又於牆外門掘小濠以斷其地道夜焚其營匪愈怒繆以石龍大橋為是村要害攻毀大橋逐令倒影長虹一朝中斷近橋斷而村仍莫破匪計窮思遁然不敢逐遁者蓋欲舍我而之他則又怚我尚在其後耳故相持六十餘日斯時也炊乏茅薪樓板楥木在在拆劈殆盡牛無草料穫桿枯稿時時貴昂難堪是以牛腸之肉二三錢兩薪茅之物五六錢斤尤甚者米粟鹽油雖有餘所日飲者只村內池塘之水兵戈器械雖完備鑄彈丸者盡家中鐵錫之珍墮間室之牆壁以築垣墉者舊屋之泥磚以煎紅粉艱難險阻無不備當然衆志成城人心益固內防外敵旦暮之炮嚮連天暗侵明攻日夜之戰聲震地至於老成之輩且猶擊柝以巡更強壯之俦無不枕戈而待旦延至臘月匪复搬近村之板木於村外半里許周圍樹柵列營環守立砲臺七十餘處若為久困計村人士及相近未奈者知賊無去志奮不顧身乘夜出拔其柵幸匪亦終屬烏合夜則雌伏彼此不敢相顧我人或北攻而南喊西劫則東焚 賡颺諸君亦复乘夜潰圍而出邀合霣川潘君紹清及夏池君之莲并各村相約內外夾攻盡殲群醜匪見柵與炮臺之無用也而我村守禦益固复聞外救將至於是火擢拔營退焉又分道擄掠將犯郡城庚申春蒙方伯 蔣公益澧統兵徴戰一路勢如破竹克复賀城因由下偁一帶直搗潯州老巢不數年諸郡之匪無不就擒 蔣公之福造我粵西固非是役己也然當匪之圍 列村及將解圍時上團之三叉 山六田之貓兒山等處俱被匪破殺戮甚慘夫以兩里之眾果其人心合一悉力共禦匪固難以得志耳匪去後杰与弟濂感郷隣之相救慶保守之多方揖虞府諸君而謝之 諸君眾曰此上蒼之垂憐也戚誼之協力也亦我 列先祖早為顯靈陰為呵擭也杰兄弟聞言而驚叩問其故始知匪未來時有 虞先公顯靈示夢囑以合力禦守自能保全故 諸君防禦之具儲積之周合族人心 之即匪累開地道時則烏鴉聚噪炮發時則北風忽南非冥冥中擭衛之為何以 此越十四年癸酉 虞府合族建立宗祠於茲雖惟是報本追遠之思亦默高崇德昭功之意祠成囑杰與濂誌其事杰與濂自念避難時業嘗与蒙庇佑今覩寢廟鼎新不敢以不文自諉爰為記其近年遭亂受庇情事以誌景仰佑夫潘岳之首述家風睦機之先陳世德有媯之后義有人焉餘可無 贅云
薰沐謹記
庠 生 鍾杰
署理雒容縣儒學副堂 鍾濂
窃思创造维艱此日幾经筹足守成不易将耒宜勤理修如我 宗祠正坐艮山坤向擇日於同治癸酉年十月初八日子時起建中間上下两座春露秋霜以妥 先灵然報本追逺虽凭俎豆而光前裕後尤在詩書想我族子侄虽多庠序殊卻尋师者不免猶然弥嗔嗟求友者毎念設舘而致叹爰是合族共议复於光緒乙亥年二月初七日卯時又將 宗祠東西两傍竪造閒廳上下四座非好廣大觀美实為後學貽謀不拘文武先有功名之輩尊長居東卑幼居西轮流設教作育人才敦促士子遁年毎舘敬奉束脩銅钱貳千文修饰墙屋整理花街魚池费用方為久遠長新之策永無倾漏衰頽之忧然百年之計在樹人十年之計在樹木我 宗祠背後峻嶺風水攸関週圍基内诸樹宜長禁彼牛羊而勿践愈増 宗廟之光示此理蒸而弗臨尤得地脉之盛將见人文蔚起子姓叠傅 祖廟魏然世代弥遠所有東西两房後之安宗妥祖共富春秋指其三千充作祀典以故竪碑附記後其謹遵無違是序
光緒乙亥年季冬月榖旦合族首事公議附序碑尾刻銘谨記凜遵
资料整理:虞 虑 虞水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