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大英雄大豪杰,但是有一些人却被后代国人误解,甚至在许多野史里,名臣成了奸臣.......
在拨云见日之后,其实有很多都是被冤枉误会的.......
如果要评选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名人录,下面这些人应该都有入选的资格......
NO.8
三国——刘禅
胸襟开阔、大气凛然、一代君王
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
第二,不战而降,但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诸葛亮挟少主以令蜀中欲称帝却无胆,刘禅正是利用诸葛亮这种心理而智斗周旋最终胜利,但并未掘其祖坟,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没心没肺。蜀国灭掉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却谈笑自若。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他还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亡国之后善终的君主。
历史上一位真实的刘禅:被中国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
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NO.7
宋代——潘金莲、武大郎
郎才女貌、子孙满堂的幸福之家
通过《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著名小说,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小说中的武大郎被描述为矮丑挫,潘金莲被描述为毒杀亲夫的淫荡女人。
然而事实上的武氏夫妇,却是郎才女貌、子孙满堂的幸福之家。
历史上,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确有其人,但都生活在明朝。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
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她喜欢武植,经常接济他,并与他私订终身。两人结婚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1946年,武植墓被人发掘出来,墓碑铭文曰: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
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24世孙武书常说,从铭文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但从未“卖炊饼为生”。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七品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描述成“淫女荡妇”遭到唾骂,实在比窦娥还冤枉。
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的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武植潘金莲的故事纯系民间恶人杜撰,后被施耐庵听到,又添油加醋写进了《水浒传》,不仅让武植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至今不通婚。亡羊补牢,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NO.6
清代——陈世美
为官清廉、刚直不阿
陈世美,又做陈士美,由于戏剧《秦香莲》(又名《铡美案》)的广泛传播,在剧中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陈世美,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
实际上,陈世美和武植武大郎一样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官,都是被人冤枉的。而冤枉陈世美者,系其好友仇梦麟。
陈世美的原型名字叫陈年谷,字熟美,清顺治年间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在官场上顺风顺水。其好友仇梦麟因家中失火,家财尽失,便找陈熟美谋个差事。
不料,他在陈家住了数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仇梦麟觉得陈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陈浩民饰演陈世美)
当时戏剧很流行,仇梦麟又有才,为了发泄心中郁闷,就编造了一出戏剧,把好友陈熟美描述成负心汉,给戏班演出,名字用得是一字之差的陈世美。
(剧照)
当仇梦麟回到家才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好友陈熟美派人送来钱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
仇梦麟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戏剧已不可避免地流传开来……
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
因此,在当地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NO.5
三国——周瑜
中国古代完美男人 伟丈夫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年轻有为的大都督的——周瑜硬被描述成了心胸狭窄、嫉才妒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的人。在书中,周瑜不但性格暴躁,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远逊于诸葛亮,乃至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周瑜”,上演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戏码,更是留下了“既生亮,何生瑜”的遗言后,气绝而亡。
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老先生是这样评价周瑜的:
“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并盛赞他: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从中略知,周瑜是个不同一般的时代人物!
(《赤壁》电影剧照)
正史上,周瑜与诸葛亮并未会面,那时的诸葛亮的地位,远不及周瑜,东吴大都督不可能见到才出茅庐的诸葛亮,也不会在乎这个新角色。所以,二人不可能产生恩怨纠葛。而且,由苏轼的诗词中可以见得,羽毛扇是周瑜的装备呀!
但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所有和诸葛亮对立的,就只能被矮化了。而且,“羽扇纶巾”的是周瑜,也给罗贯中按在了诸葛亮头上。
周瑜如果知道后世都是这样传播他的,估计真的要气活过来了。
NO.4
春秋——叶公
叶公皓龙
这是现在小学课本的《叶公好龙》,课本讽刺了象叶公就是表里不一的人,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叶公绝对是个虚伪的人。这可真的冤枉他了!
一,叶公是谁?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
人家姓芈,怎么和芈月一个姓。芈可是楚国的最早王室祖先的姓,不过这个姓后来分成若干个氏(小姓),著名的分支有:熊氏(楚国公族的姓), 伍氏(伍子胥家族),屈氏(屈原家族),项氏(项羽家族),白氏(白起家族)等。
而这个叶的姓氏,可是芈这个大姓中最前面的公族,楚庄王的正宗曾孙 ,分量很重吧。绝对的楚国一等贵族。但是人家不是靠着出身,而是人品和功绩!
二、叶公的功绩
叶公在当时可是真的有名,治理国家有方。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拜见叶公,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两人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当时叶公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国王族白公胜(白起的先人)发动政变,杀了宰相劫持惠王,楚国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养老的的叶公立刻挺身而出,去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 后来,白公胜自杀,楚国安定。叶公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叶公最大的功绩就是他的封地在叶这个地方,为民造福、兴修水利、兴水利、劝农桑,修筑了东、西二陂,蓄水浇田,即使水害得以治理,又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到灌溉,使叶邑地丰民强。叶公修筑的东西二陂水利工程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比西门豹治邺渠早1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早200多年,至今坝基及遗迹尚存,也是 河南叶县遗存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2001年12月,县政府将叶公西陂水利工程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叶公到叶邑上任不久,当地水患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他体恤民情,自组织人力,对叶邑的自然环境做了实地调查,发现叶邑地形特殊,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山上的五龙口(五条沟水)水汹涌而下,北面低矮的平地变为“泽国”。雨季过后,南部丘陵地高,不能蓄水,变为了旱地。北涝南旱,百姓苦不堪言。
叶公发明了以“陂”治水的方案。“陂”,就是在农田集中的村庄,修筑半圆形的深沟,形状如同城池的护城河,当地百姓叫它水城。“陂”的作用,或防洪,或蓄水,它既能使平凹地方的房屋、农田免受水淹之害,又使雨季之后丘陵地带不受干涸之灾。叶公率领百姓在叶邑修了东西两陂,东陂用于拦洪,西陂用于蓄水。从此使叶邑百姓享受水利之益,再无涝旱之灾,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无人不夸叶公是大贤! 叶公筑“陂”治水,是中国最早的小流域治理水利工程范例。
三、“叶公好龙”的由来。
《叶氏谱牒·始祖·诸梁公传略》记载,叶公尹叶,决心修筑东西二陂,详细勘察、规划、设计,在墙上画满了叶邑周围的水系图。一次,一位访客人看水系图如群龙,
就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
叶公问:“此话怎讲?”
客人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
叶公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
客人问道:“何谓引龙出水?”
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
客人又问道:“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
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
其实,这里的龙是水利中的水渠,所谓怕“龙”,是怕引水工程会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因为叶公的政敌不少,就借此说污蔑叶公,以后便以讹传讹。到了到了战国时代,楚国进攻韩国,韩国国相申不害当然要把这个故事《申子》一书,这就是《叶公好龙》。到了汉代刘向转录,得以广泛流传,从此叶公蒙受不白之冤。一直到了现在,语文教材里面还有《叶公好龙》的课文。千古奇冤呀!
四,叶公的历史地位
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今天河南叶县是世界2300万叶氏后裔的公认的祖地。 位于叶县境的叶公陵园是全球叶姓始祖沈诸梁陵寝所在。
自2000年首届世界叶氏联谊会在叶县召开以来,不断有叶氏后裔从世界各地到叶县寻根问祖、交流联谊。
叶公也就是叶氏后代祭拜的祖宗。
叶姓子孙后来迁徙外地。这里主要介绍,唐宋时候,叶姓一支迁徙路线,从河南叶县,到江苏经过福建,最后到广州。明末清初,又从广州迁到港、澳、台以及东南亚。
象近代叶剑英、叶挺、叶圣陶都是属于这一支。
现在港台的叶姓也是从这一支过来的。至今有很多叶姓明星,叶倩文、叶德娴 、叶童 、叶丽仪、叶璇、 叶玉卿 、叶子mei 、叶佩雯......
最后,我个人觉得为了照顾今天神州大地上姓叶的人情绪,再编写《叶公好龙》课文时,能不能在背景材料中介绍一下真实的叶公。这个黑锅背了两千年了,也该洗白了。
NO.3
唐代——法海
受人尊敬的大师傅,大和尚
法海是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的人物。记得从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就一直听到大人小孩儿不断骂他!法海实属冤枉啊!
法海,唐代宣宗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又名裴头陀。裴休出身官宦,家世奉佛。法海少年时被他父亲送入佛门,取号法海。出家后,先去湖南沩山修行,并最终至镇江的泽心寺修禅。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
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太守上奏皇上,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
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拆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就有人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
NO.2
隋末——隋炀帝
统一中国 震慑诸胡 兴科举 修运河 造东都
隋炀帝杨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甚至都不算“之一”),这与后来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再加上他死后的谥号“炀”属于贬义,故后人将他列为了坏皇帝。
杨广20岁被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大军进攻陈朝,并完成统一。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
继任皇位后,修通运河,开拓疆土,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东征高丽。
后世说他征伐劳民伤财。性情暴虐,杀人如麻。好猜忌,心胸狭隘。但是话说回来,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哪一个没有这些毛病!特别是唐太宗,史称明君,却也曾屠杀兄弟,连兄弟的小孩儿都不放过,霸占哥哥的老婆,难道说他不残暴?
NO.1
清末——李鸿章
一个被污蔑了百年的爱国英雄
历史上被冤枉误会的人物有很多,但如果说为哪一个人澄清误会和冤枉,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国家,非李鸿章莫属,这里把他列在第一名(着重洗白一下)。
李鸿章生于1823年(道光三年)。1840年中秀才,1844年中举人,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其实进士他是考了两次的,第一次没中,相当于复读了一次)。所以李鸿章在青少年时期,科场顺利,相当得志,写下“一百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言壮语,也在给母亲的家书中提到“儿在京时,未尝敢背廷训而稍涉浮华也”,来勉励自己。
他入京后,结识了很多名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也正是曾国藩将他带入镇压太平天国,以军功晋升的非正常升官渠道上。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另一股起义势力)之后,李鸿章开始兴办洋务。对于这些事情,囿于篇幅,我们不用多讲,不论是轮船、铁路、煤矿、电报、军工,李鸿章都有涉及,如果说他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第一人,也不为过。
但是,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的他,却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成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被许多人唾骂为“汉奸”。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 马关条约 》
可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历史细节呢?当初李鸿章被派往马关与伊藤博文谈判时。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马关条约》原定的赔款数额是三亿两白银,由于李鸿章在日本被刺客打伤了脸部,留下了沾满鲜血的黄马褂,公布给国际媒体,在国际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才减为两亿,也就是说,李鸿章脸上挨了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白银。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教科书从来都是只字未提,直接说李鸿章让赔了两亿两白银。当时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脸上是缠着绷带的,最后直到他死,弹片一直残留在眼窝下面,未能取出。
再后来,李鸿章被掳夺所有职位,赋闲在北京贤良寺。几年后起复任两广总督,在任上会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希望李鸿章造反,支持革命党,事成后推举他当大总统,李鸿章不置可否,但他也没有逮捕孙文。套用《走向共和》里的他说的话,是:“我们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之后,他被清朝派出国,访问欧美,俄国,基本上算是环球考察了,等到他回国后签订《辛丑条约》时,他的见识和视野,已经远胜清政府里的任何一个人物了。
别的不多说,我们来看同时代的弄潮儿们如何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慈禧太后:“再造玄黄”之人
伊藤博文:大清国唯一一位能与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
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关于李鸿章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他是(全中国不一定,但至少是官员中)第一个禁止女儿缠足的人,比如他还是第一个使用灯泡的人,比如……
最近,编剧 索健 站在当下角度开始回顾这段历史,做了一出舞台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试图拨开后人评说的迷雾,还历史一个交代,如果你对李鸿章,对戏剧,对历史,对中国近代的渊源有兴趣,不妨来看看这部令人醍醐灌顶的历史大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
《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
北京西区剧场
2017.05.03-2017.05.0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