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个关于“程门立雪”的视频,其中说道,杨时和游酢二人去大学者程颐处请教学问,到那儿的时候,程颐正在睡午觉,二人不敢打扰,于是就在门外恭敬地等待,此时正好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过了很久,程颐醒来时,雪已堆积一尺多高,两人身上也披了厚厚的一层。我又在网上搜了下,凡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文字或视频,基本都是这些内容,有的为了表现“立雪”的效果,还要加一个“光明”的尾巴:程颐看到二人如此诚心,不仅认真解答了疑问,还收了他们为徒。
读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材料,我颇为震惊!试想,向老师请教问题,遇到点突发状况很正常,假如老师在休息,作为晚生、后辈,耐心地等一等也是应该的,然而,像杨、游二人这样,硬生生在冰天雪地里站半天所为何事?为了表示恭敬吗?只要心意诚恳、态度严肃,站在哪里都不影响这份敬意的表达!担心打扰老师吗?站在雪地里和站在屋檐下或走道里或大堂上毫无区别,完全没必要搞这个花头!而且长时间站在风雪中,免不了要感冒生病,万一传染给老师,那究竟是爱他呢,还是害他呢?
这样的故事如果是真的,我除了批评杨、游二人傻得可爱之外,倒也没有什么别的话好说,因为古人读圣贤书,偶尔做出些“出格”的事情也不奇怪,问题是,整个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根据《宋史》记载,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河南设帐讲学,黄河、洛水之间的读书人靡然风从,考中进士的杨时放着朝廷的调令不顾,专程到颖昌向程颢拜师学习,令人相处十分融洽,程颢对杨时也寄予厚望,在他学成离开时,程颢望着他背影意味深长地说:“吾道南矣!”四年后,程颢过世,身处异地的杨时还特意在家中为老师设置灵堂治丧,其尊师之情可见一斑。“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程颢过世后不久,杨时去探望健在的程颐,当时程颐正坐在那里闭目养神,他和同去的游酢没敢打扰,在旁边恭恭敬敬地站着陪了老师半天,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有一尺厚了。除此之外,《二程全书》中也载有这个故事,内容大同小异:“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程门立雪”故事已被当下的儿童读物窜改得面目全非:首先,杨时拜访程颐的目的不是请教学问,只是在程颢过世后,去看望、慰问程颐,不带功利性;其次,他也没有在雪里站着,而是一直站在程颐身边,因此雪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的身上;第三,程颐醒来后也没有跟他们探讨学问,而是考虑他们站得很久了,让其早点回去休息;最后,这个故事原本说的是“程氏兄弟的门生大雪天在老师身边侍立”,现在说的是“(杨时、游酢)杵在程颐家门口,冒着风雪苦苦等待老师醒来”。
国人喜欢感情用事,评价人物往往添油加醋,不能客观公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像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用力过猛,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当下对“程门立雪”故事的叙述中,为了表现杨时、游酢尊师重道的精神,不惜添加反人性的情节,而且并不能以此表达格外的尊重,相反,原故事中,二人在老师身边侍立移时,不发出任何动静,让老师安享休息时光,更能体现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更让人动容。
如此粗制滥造、错漏百出又毫无营养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布,我不知道是因为国人在“瞒与骗”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太深了,对于假大空的东西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还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重视过教育,根本不关心该拿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充实、武装下一代的头脑!无论如何,这都极不应该,也极不正常!
希望今后类似的虚假正能量故事少一点!希望我们的教育,无论来自学校的、家庭的抑或是社会的,都能尊重历史,尊重常识,共同努力,引领孩子求“真知”、做“真人”!
2024年3月15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