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1)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1)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保留着猿的特征、能够制

商务合作微信

18205613175

我要投稿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保留着猿的特征、能够制作工具和使用火的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舌尖上的中国3》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七八千年,位于浙江余姚地区的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3.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迟姓的历史名人故事_迟姓的历史人物_迟姓名人堂

4.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

A.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C.发明农业和医药

D.打败蚩尤

5.下列人物中,具有“部族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迟姓的历史人物_迟姓名人堂_迟姓的历史名人故事

6.初一(3)班一位新同学在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他的姓是

A.秦 B.商 C.周 D.夏

7.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那是因为夏朝

A.进行了变法

B.组建了政府和军队,并制定刑法

C.实行了王位世袭制

D.产生了封建制度

8.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启,家天下

C.尧传位于舜

D.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

9.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距今约3550—3850年,相当于古代的夏商时期。以下文物中与二里头文化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有

A.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B.骨耜

C.司母戊鼎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0.下列对下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迟姓名人堂_迟姓的历史人物_迟姓的历史名人故事

A.多为占卜记录

B.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反映了夏朝历史

D.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1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达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12.“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13.下列与夏商西周时期的史实不符的是

A.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B.汤起兵灭夏桀,建立商朝

C.周武王伐纣,灭商建西周

D.周平王伐周幽王,建立东周

14.根据分封制,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主要包括

①按田亩纳税②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③定期朝见周王④贡献财富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陕西出土的大盂铜鼎铭文记载,周康王一次赏赐盂1 709个奴隶。据此铭文判断,盂受赏赐时的身份是

A.周康王的嫡长子

B.大地主

C.自由平民

D.大贵族

16.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件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1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三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D.周王室地位衰微

18.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19.战国时期,社会风云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20.《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齐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

21.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国力。这件事发生在

A.秦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骤增,下列哪些变法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方略

A.编定户口,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建立县制

C.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D.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23.《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禅让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24.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有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楹联里的“太守”是

A.大禹 B.李冰 C.管仲 D.商鞅

2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B.西周初年共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C.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

D.虽然商鞅受“车裂”之刑而死,但他仍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27.下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是指

迟姓名人堂_迟姓的历史人物_迟姓的历史名人故事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8.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④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也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迟姓的历史名人故事_迟姓名人堂_迟姓的历史人物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分)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2分)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对当时和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

(3)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2分)

(4)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的主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复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材料一中主持变法的是谁?(2分)根据材料概括其主张。(2分)

(2)结合所学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2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3分)

(4)阅读材料三回答,变法者不仅遭到旧势力的重重阻挠,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鞅虽然殒命,但改革遗留下的成果却推动了社会进步。你认为一名改革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写出两点,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30

答案

二、综合题

31、(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举例: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分)

(2)青铜器品种多(2分)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2分)

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2分)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3分)

32、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作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分);

(2)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2分)

(3)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2分)

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2分)

(4)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

意义: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2分)

33、

(1)主持:商鞅。(2分)

主张:治理国家不必一定仿效古法,改革要因时因势而变。(意思相近即可)(2分)

(2)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

加强控制的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

(3)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社会井然有序,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3分)

(4)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胜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等。(符合题意,写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上一篇: 亦实亦虚杨家将——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代神童的“封神”之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