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历时一年、耗资500万元、由浚县石雕之乡屯子镇百余名石刻艺人共同雕刻的“九坊联珠”石雕牌坊正式落成。
这九座连接大伾山与浮丘山的石雕牌坊,雕工精美、气势恢宏,矗立在浚县县城不足一公里长的伾浮路上,是浚县一处独特的文化胜景。这九座牌坊自东而西分别为:青坛叠翠、平原奇峰、大河禹迹、黎公遗风、艺乡泥韵、千秋盛会、古城贻福、圣旨坊、浮丘听涛。
青坛叠翠坊:纵目黎阳川,如诗如画如锦,一派氤氲渡紫气;驰怀伾山峰,有儒有仙有佛,万壑云岫耸青峦。
伾山莽莽,德化千年百姓,中原圣地比岱岳;卫水汤汤,惠泽万顷良田,天下粮仓数黎阳。
大伾山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浚县城东南,系太行山余脉,面积1.66平方公里,最高海抜135米。但它平地抜起,山势奇特,东瞰古黄河,西望太行山,自古为河朔一大胜景,也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它不仅承载千百年的厚重历史,同时还展现出优美的风光。它虽非崇山峻岭,但却孤峰凌云,气象万千。在广袤的豫北平原上,宛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惠风和畅的阳春,草木葱茏,群鸟比喉,百花吐妍;阳光灿烂的夏日,山青林碧,绿影婆娑,危峰如画;云淡风轻的爽秋,层林尽染,苍岩似黛,飞鸿鸣天。白雪皑皑的寒冬,银装素裹,松柏呈翠,瑞气绕巅。
平原奇峰坊:禹贡名山,帝王将相曾登,花木犹存皇者气;黎阳胜景,佛寺道观遍布,钟鼓常化庶民心。
一峰独秀,五千年岁月藏在胸中,帝王登临,骚客抒怀,历多少春花秋月,朝云暮雨,叹几处飞鸿留爪痕,惟有伾山观自在;双螺并峙,十万重景象涌来眼前,黎民朝拜,诗人吊古,画不尽夏霖冬雪,黛石翠峦,喜无限风光展锦绣,且听卫水说从容。
独特的风光吸引了帝王将相和文化名人登临览胜,又创造出非凡的人文景观,更丰富了大伾山的文化蕴涵。大禹治水到过山下,刘秀祭天就在山巅,文帝曹丕南征驻此,李世民登山礼佛。骆宾王、王维、岑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都曾登临此山,吟诗作赋,挥笔题记,是一座研究文化、历史、宗教、民俗、书法的天然宝库。大伾山上天宁寺、禹王庙、吕祖祠等文物古迹荟萃,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7处。
大河禹迹坊:黄沙连绵,残堤断续,当然大河遗迹;青山巍峨,故道弯转,岂非禹王治所。
春秋每多佳日,从思大伾、大禹、大河;释道并有鸿文,应畏高士、高论、高风。
《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至今还有传说中的“锁蛟处”和“拴船橛”。浚县境内至今还有鲧堤、禹堤、金堤、瓠子堤的遗存,还有遮害亭、宿胥口、白马津、黎阳津的种种传说,还有“了提头、元过、临河、河道”等与古黄河相关的村落。
黎公遗风坊:儒学鼎,明德诸哲逊,赢来师赞瑚琏器;商道兴,饶益众王谦,博取史誉达圣名。
植楷怀师,开师道尊严,千秋学者法师典;业儒从商,创商德诚信,百代贾人效商圣。
黎公,指的是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人(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子贡出身于商人家庭,20余岁前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子贡钦佩和崇敬孔子,对孔子评价最高,是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也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子贡被孔子认为是“瑚琏”之器。子贡与孔子的感情极深,堪称尊师典范。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唯有子贡亲手植楷,并多守了三年。子贡“巧口利辩”,“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子贡经营成就斐然,“亿则屡中”,讲究诚信经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主张用外交谈判解决争端,在国内政务上,主张教化。子贡死后葬在今大伾山东南张庄。“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传至今。
千秋盛会坊:市声歌声丝竹声,烟雾蒸腾里,问我平生何所乐?高跷短跷蹦竿跷,锣鼓喧天中,见他粉墨亦如仙。
千年盛会难描述,上河图中觅世界;万象风情可绘制,正月卷里看中原。
每年的农历正月、八月古庙会俗称“浚县山会”,萌芽于后赵时大伾山开凿大石佛,兴盛于明代浮丘山建造碧霞宫,历时千余年,长盛不衰,会期长达月余,高峰日流量50多万人,社火是其一大特色和看点。庙会期间,人头攒动。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仿佛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为华北第一古庙会,也是历史上堪与泰山庙会、潭柘寺庙会、朱仙镇庙会等齐名的民间盛会。
護国佑民坊:(圣旨坊)圣旨保其灵验,看千秋黎阳,风调雨顺;城隍佑此清平,喜百里浚县,业乐居安。
彪炳正气,坦荡君子逾坊心无愧;严明纲纪,奸邪小人越槛胆自寒。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浚州城隍聪明正直,诏封为“监察司民城隍灵祐侯”。弘治初年,浚县知县洪远重修庙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魏沣捐俸重修。现在的建筑群是2013年重修的。我国自古祀城隍,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浚县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1368年( 洪武元年),诏令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朝廷还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 典章制度。
艺乡泥韵坊:浚县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古黄河河道的胶泥为发展泥塑艺术提供了上好的原料。
浚县“泥咕咕”是庙会上销售最好的传统特色工艺品。据传隋末瓦岗军攻打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长期在大伾山下驻扎兵马,期间将士们常用黄河岸边沉积的胶泥捏制战马和螺号,发出声音,时间一长,就成为一种文化在民间流传。最常见的有泥人、泥马、泥猴、泥狮子、泥燕子、泥公鸡等。后逐渐演变成祭祀用品和吉祥物。大人们赶庙会,总要给孩子们捎回十只八只的“泥咕咕”,一声声哨响,成为无数孩子永远抹之不去的记忆。
古城贻福坊:浚县城始建于明初,西滨卫河,东傍大伾,南包浮丘之半于城内。“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构成了浚县城显著的山水格局特征。
明代天启年间,浚县知县赵建极称浚县城“形胜甲于阳平”。民间流传“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如今几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浚县古城建设更是倾尽心力,古城标志性建筑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古城成为浚县又一张最闪亮的名片。
浮丘听涛坊:鲧湮堵禹凿疏,皆因洪水过洛汭;道清虚佛定慧,尽在伾山拥翠岚。
伾山东峙,寺庙栉比隐香霭,声声晨钟暮鼓,引多骚客题崖壁;卫水西绕,帆樯林立通漕运,阵阵纤号橹歌,载无数商贾走津京。
浮丘山位于浚县城西南。东距大佑山不足千米,宋代以前称小横山。属太行山余脉,海拔103米。浮丘山东行伏卫河底而突起,绕卫河东岸,势若浮舟,故名浮丘山。碧霞宫、千佛寺、城隍庙都是名闻遐迩的景点。山下西侧的卫河,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如今已名列世界文化遗产。昔日卫水燕语曾是浚县的一大景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