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莱阳历史名人故事——王垿

莱阳历史名人故事——王垿

莱阳历史名人故事——王垿莱阳历史名人故事王垿王垿(1858~1933),字爵生,一字觉生,号杏坊,又号杏村,晚号寄叟、昌阳寄叟、望石

莱阳历史名人故事

王垿

王的历史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100位_关于王的历史名人

王垿(1858~1933),字爵生,一字觉生,号杏坊,又号杏村,晚号寄叟、昌阳寄叟、望石樵者,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至法部右侍郎。王垿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在京城有“有匾皆书垿”之美誉。工诗词,擅文章,有《墨香斋诗文集》传世。

关于王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100位_王的历史名人故事

王垿祖籍穴坊镇蚬子湾村,十世祖迁居辛庄村(今属姜瞳镇),十一世祖迁居莱阳城南门里杏坛坊。王垿的曾祖父(十四世)王宁远,字静山,太学生;祖父王作求,字希廉,邑庠生;父王兰升,字芷庭,庚午解元,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王垿兄弟三人,其兄王塾,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桂林府知府;其三弟王堉早殇。王垿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十月初八日,自幼苦读,博涉经书,诗文造诣颇深。光绪五年(1879)王垿21岁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

王垿入仕初期,平顺无奇,先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检讨,因他在1894年大考翰詹时得第二名,一年后转左春坊左赞善,以后又升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并无实权。但他心系皇朝存亡,胸怀治世宏志,致力于研究经世之实务,颇有见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山东兴起义和团,并不断壮大,慈禧太后和端王载漪意欲利用其对付列强,并嫁祸于义和团,以收一石两鸟之效。此计在朝中引起很大争议。袁昶、许景澄、徐用仪、联元等人数次上疏反对,被慈禧太后以“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为由诛杀。王垿也赞同袁昶等人的观点。他在袁昶等人被杀后,“发愤忧悲,复抗疏极论其事”。奏折拟就,却被好友极力劝阻而放弃。王垿为此终日郁郁不乐。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避难,去往西安,随行人员仅几十人。王垿逃出京城,回到故里,得知圣驾西狩消息后,立即与家人诀别,借马连夜追赶西行队伍,扈从圣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上饥渴交困,只得到农户家中讨麦粥充饥。王垿见此情形,痛心疾首,涕泪泗流。西逃途中危机四伏,数次险遭不测,王垿虽竟日不得饮食,但忠心耿耿,始终不离圣驾。到达宣化后,王垿被任命为军机章京。他联合王公大臣20余人,上疏两宫早定大局,以社稷为重,暂缓西进。但并未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

由于极度劳顿,王垿到达西安后,突患重病,一个月后才得以痊愈。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返京。由于王垿护驾有功,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赏戴花翎,官阶由四品升为三品。

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垿受命监临顺天乡试,之后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到河南后,王垿极力推行文化教育,兴办学校,举荐贤能,纯化民风,政绩卓著。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止科考制度,王垿未满任期,即被召回京城,督学河南兼授翰林院学士,累迁刑部右侍郎,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

1905年12月,清廷推行新政,在内阁设立了政务处,任命王垿与礼部尚书吴郁生为提调。按照制度规定,凡是百官的政改奏疏经过朝议之后,都要由政务处提调及属员共六人拟定处理意见,才呈交圣裁。王垿性格秉直,凡是他认为不当的言论,必逐条加以批驳,侃侃而谈,从不留情面。为此,他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有时甚至与他们发生激烈冲突。慈禧太后知道王垿为人抗直,可以大用,于1907年擢升他为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后又历任西陵岁修大臣、拔贡朝考阅卷大臣、举贡考职阅卷大臣、验放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

王垿任法部右侍郎时,依法办事,公正无倚,判案决断。特别是对秋审案件,更是一丝不苟,倾尽心力,力争不出纰漏。1910年3月,当时的同盟会干将汪精卫身带炸弹潜入北京,准备刺杀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不料事情失败,汪精卫被捕。肃亲王善耆和法部右侍郎王垿负责审讯汪精卫。善耆和王垿都知道汪精卫在革命党中颇有威望,顾虑将其杀害会招致革命党更加报复,因此留下其性命。辛亥革命后,汪精卫担任国民党领袖,对王垿感恩戴德,这也成为民国早年的一段佳话,王垿因此在晚年颇受世人尊重。世事难料,汪精卫这个当年敢于“引刀成一快”的侠义少年,日后竟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当了可耻的汉奸,令人咨嗟。

1908年,德帝国主义强占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矿权,后又拒绝按期交回山东兖州、沂水、诸城、烟台、茅山等五处矿权,激发了山东人民的保矿斗争。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就如何处理五矿权问题函询同乡京官的意见,其他同乡京官全体反对花钱赎回五矿权,惟有王垿一人许之。最终孙宝琦以34万两白银赎回本该按期交还中国的五矿矿权(事载《山东旅京同乡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1910年6月,曲诗文领导的莱阳人民抗捐抗税斗争全面爆发。王垿闻后致电山东巡抚孙宝琦,要求派兵平乱。在清兵的严酷镇压下,莱阳抗捐抗税起义失败。此事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山东旅京同乡会三千多人聚会抗议,要求罢免王垿,事未果(事载《山东旅京同乡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申报》《大公报》等)。此两事虽清楚地表明王垿身为满清王朝的大僚,处事总是站在封建王朝的角度,有卖国软弱和反对革命的嫌疑,但是也反映了他久经官场,洞察世务,忠诚朝廷,老成持重的另一面。

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清朝灭亡。1912年,王垿欲回山东莱阳,因天津兵变,路途受阻,又闻莱阳也生哗变,遂与大批清廷遗臣一起流寓青岛。与王垿一起退居青岛的清朝遗老有恭亲王溥伟、相国升允、江南巡抚张勋、军机大臣吴郁生、学部侍郎刘廷琛、铁路大臣吕海环、总督赵尔巽和探花商衍鎏等,后康有为亦来青岛。王垿起初住在清朝遗老聚集的宁阳路,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嗣后,王公大臣蜂拥而来,多居此巷中。于是众人又称呼为“赃官巷”。1913年,王垿择山麓筑室定居,即现在的陵县路25号。房子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层楼,西望渔帆照影,海天一色;东顾层峦叠嶂,满目青翠。房子面积很大,足供一家人居住。

王的历史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100位_关于王的历史名人

初到青岛之时,逊清遗老们想法各异,有的想支持溥仪复辟,有的想投靠袁世凯当官。张勋、康有为及刘廷琛等人不愿做寓公,亦恨人以寓公目之、呼之,积极参与政治。而王垿既知复辟无望,又早已厌倦政事,因此甘做寓公,与吴郁生等人一起,舞文弄墨,消闲度日。王垿发起成立“耆年会”,时常与流寓岛城的满清遗老欢聚一堂,吟诗作文,品书论画,不亦乐乎。期间,袁世凯曾多次邀其出山,许以高位,均被其婉拒。“军阀中显要人物,凡至青者,多投刺谒见,垿概称病挡驾”(王世棽《王垿事略》)。王垿在青岛居住21年,思念家乡,为此他把自己的住所改称“寄庐”,自号“寄叟”。

王垿为人颇具侠义之气,“慷慨施与,屡散千金赈灾黎。遇故旧子弟及贫昆弟,调护之优厚”(赵录绩《王侍郎垿墓志铭》)。他父亲的得意弟子、状元陈冕不幸在京城病故,其子尚年幼,无力操办丧事。王垿慨然伸出援助之手,不远千里将其送归故里安葬。他捐款修建了齐燕会馆,又在无棣路建房成立了莱阳同乡会。凡有莱阳同乡来青谋生者,他会尽力帮助。

王垿特喜饮酒,常常饮数十觥而不乱,酒后每每乘兴歌舞、狂呼,亦庄亦谐,四座皆为之倾倒。因之他交往甚众,家中时常高朋满座,笑语盈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出兵攻击驻青德国军队,王垿携眷属避乱至济南,时居青岛的皇族溥伟、宗社党骨干升允曾迁入王垿住宅避战,“皆得无恙”。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战事停息,王垿及家人返回岛城。

作为清朝遗老,王垿对清廷颇有旧情,1922年,仍留居北京紫禁城的溥仪举办大婚,避居青岛的王垿还专门送去了厚礼,并上表祝贺。事后,溥仪回赐王垿匾额,上书“清标玉彻”四个大字。同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社会秩序较乱,王垿再次携眷避至济南。时局平定后,复归青岛。

其实,深怀忠君思想的王垿,面对大清王朝的覆灭和新时代的开启,内心充满了矛盾纠结。1928年冬天,内阁中书赵录绩为躲避兵变来到青岛,数次拜见王垿。二人回忆往事,不胜唏嘘感喟,涕泪长潸。谈及明末“莱阳三君子”之一的民族英雄左懋第,王垿慨然曰:“左公喋血北庭,抗节致命。吾乃穷老不死,恐怖颠倒人间何世?佛说无生,固甚深微妙。”事后,王垿自言气结不舒,继而便病倒在床。

1933年,王垿去世,时年76岁。翌年春,王垿归葬故里,葬于莱阳岔道口王氏祖茔新阡,葬仪隆重,颇享哀荣,生前好友吴郁生(进士,官至礼部尚书)镌题“一代完人”道碑树于莱阳城西门外,行人指点译说,这也成为民国年间莱阳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

王垿之妻李氏系莱阳进士李赢瑞之侄女,其长子王昌澄,清朝时三品荫生,官至度支部主事;次子王昌霖,清朝时二品荫生,官至农工商部主事。王垿的后代大多居于青岛。

王的历史名人故事_关于王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100位

王垿工于行楷,正、隶,行、草、篆均有涉猎。其用笔方圆兼施,落笔肯定准确、藏锋呈方,收笔回锋呈圆,行笔爽快有力,点画圆满,厚重凝练,干净利落;善用浓墨,墨色饱满,结体谨严,挺拔遒美,其功力非一般书家可比。其书虽未脱“馆阁体”束缚,然而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宛若深林高士,雅俗共赏。他的擘窠大字更是雍容整肃,气度翩翩,望之撼人心魄。

王垿的书法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王兰升,书法受教于李伯敭刺史,书风雄浑劲健,自成一家。王兰升的学生陈冕高中状元,得其真传,书法也为世所推重。王垿幼承庭训,书法深受其父熏染,幼时习隶即已有名,楷书学欧阳询和虞世南,取两家之长,兼得瘦劲与圆润之笔法;后兼师颜柳,以饱笔浓墨作书,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为官以后,喜欧虞之心日炽,终日临习,至老不倦。王垿学书过程中,曾得到过清朝书家、状元曹鸿勋(潍县人)的亲授,成为曹的入室弟子(此事载于俞剑华编撰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曹鸿勋”名目中)。

王垿居官京都时,无丝竹犬马之好,最爱临池自遣,所书匾额遍布京师,凡银号、酒楼、茶馆、绸缎布店、洋行杂货之牌匾、对联,诸多为王垿所书。因此有“有匾皆书垿”的赞誉。创业于清同治八年的北京天源酱园,兴业伊始即请当朝状元陆润庠题写“天源号京酱园”名号,又请翰林王垿题写了一首藏头诗:

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

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菜。

四句诗高悬于殿堂四柱,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振。四句藏头诗至今仍存。如今,天源酱园成为北京唯一承担国家特供任务的酱菜企业,产品大量出口。天津谦祥益老板费尽心机请王垿题书。当“谦祥益保记”牌匾揭幕之时,观者为之倾倒。天津《北洋画报》曾专题报道此事,轰动一时。王垿的书法在天津也占尽风流。

自古以来,字随人贵。王垿长期在京为官,步步高升,特别是任法部右侍郎以后,居官要职,一度成为山东京官之领袖。所以,他的书法便格外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人们因得到他的墨宝而倍加荣耀,以至于兴起攀比之风。而嗜书法如命的王垿也乐于迎合大家的追捧,每每酒酣耳热之时,欣然挥毫,旋成佳作,求字者和被求者共相愉悦,皆大欢喜。陈灨一《王垿有自知之明》云:“王觉生侍郎(垿),书法学山谷,求书者络绎于门,商人尤多。终年所书招额逾千件。而楹联、条幅等倍之······有人劝订润格以限制者。侍郎曰:'予好书,非贪钱,若要钱,则人裹足不前,予字之传亦不广也'”。

王垿晚年流寓青岛,无案牍之劳形,所题牌匾之多远胜在京津时。王垿后人王垿所书王衍彬回忆说:“曾祖父每晨5时必起,至家人早饭时,所写对联匾额,已墨迹淋漓,悬满室中。”与王垿一起退居青岛的清朝遗老很多。这些曾经宦海沉浮的清代大吏在晚清书坛上各呈面目,尤以“三翰林一圣人”为一时之最。一圣人系指康有为,三翰林即指吴郁生、刘廷琛和王垿。王垿在青岛所题聚福楼、春和楼、瑞福祥、天德庄、谦祥益、裕长酱园、泉祥茶庄等著名商家字号牌匾随处可见。可惜时过世移,今人无缘一睹千门万户王垿书匾的景观了。

王垿数度游历崂山,所题寺庙、道观匾额、楹联很多,而今基本散失,惟“明霞洞”三字犹存。

王的历史名人故事_关于王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100位

王垿晚年虽负善书之名,仍自以为不足,孜孜矻矻,遍临各家法帖。爱之日甚的欧虞碑帖自不必说,其他的汉隶和唐楷主要有《曹全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孔宙碑》《武梁祠画像》《唐燕国公于志宁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圣教序》等。后欲趋晋贤,然力不能逮,终此而成一格。识者言其字苍劲飘逸,已脱俗骨;亦有论者,玩味其书,略嫌之甘。

王垿晚年嗜酒,鬻书自济。不论求者是商贾大吏,还是凡夫走卒,也不管书写内容严肃高雅,抑或粗俗卑琐,乃是有求必应。所以,其传世书法作品数量众多,然可作伪者也代不乏其人,而且有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尤其是仿王高手赵录绩,跟从王垿多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模仿王垿书法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有的甚至连王垿自己也不能指认,由此得到了王垿认可。后王垿允许赵录绩以“寄叟”落款。王垿书法流传十分广泛,尤以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及胶东民间为多。其书法流传日本甚多,其书艺亦为日本书法界所推重。

王垿传世书法上多以“寄叟”“王”“垿”“王垿”“王垿之印”“王垿私印”“臣王垿印”“爵生”“爵生印信”“觉生”“墨香斋”“琅琊后裔”“望石山樵”“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号章、书斋章和闲章钤印。

清末民初,王垿在全国书坛有一定的影响,受其书法滋养的书家不在少数。仅在王垿故里莱阳就有清拔贡、民国省咨议局议员冯格庄村人孙孟起,果佳圈村秀才赵璞玉,与王垿同村的秀才王贯三、王垿弟子邓元泰,以及与苏局仙合称“南仙北佛”的百岁老人孙墨佛等。他们或亲聆王垿指教,或取法王垿,学有所成,皆有书名,其中孙孟起和孙墨佛为受王垿影响较大而卓有成就的书家。

王垿书法作品迄今未见专著,只散见于各类书画集中。1991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梨乡情·莱阳清末书家王垿》,其中所收王垿中堂“五湖三岛在胸中”,堪称其代表作;1994年7月甘肃省书画研究院、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编《明清百名进士墨迹》收有王垿“岂取缠绵”对联和“骈于足者”中堂:1999年9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今名家书画烟台藏品选》收有王垿“昔仲尼微言”中堂和“爵列功昭”对联:2000年大连出版社出版《连宝阁藏关东书画选》收有王垿“玉管箫寒”对联;2001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胶东清代书画志遗》收有王垿精品手卷一幅、中堂二幅、对联三幅。

王垿不仅书法功力深厚,造就卓著,而且诗词造诣颇深。王垿的父亲王兰升以诗、文、书法称三绝于当时,王垿尽得其心传。其书斋名“墨香斋”,每晨挥毫泼墨、研习书法外,日夜吟哦、藉诗抒怀。所写之诗多抒情、写景、咏史、感怀、奉和之作。由于他特定的心境与处境影响,所作之诗多有苍凉抑郁之感。王垿诗歌创作颇丰,终有《墨香斋诗文集》传世。安丘赵录绩在《王侍郎垿墓志铭》里,称其诗文“资秉绝伦,文辞壮丽”。

定居青岛后,王垿摆脱官场,闲情逸致,诗兴极高,几乎每天都有诗作。他和青岛一些文人雅客结成诗社,应酬作合,乐此不疲。不过王垿对自己诗作并不珍惜,所以有许多已经散失。

王垿孙女王世棽收藏了其在青岛的大量诗作,辑成《王垿诗稿》6册。诗稿按年历编就。其中1920年的《庚申集》收诗881首,1921年的《辛酉集》收诗795首,1923年的《癸亥集》431首,1924年的《甲子集》707首,1925年的《乙丑集》283首,1926年的《丙寅集》422首,共收入3519首。王垿重孙女王纹与重孙王衍彬从中选出429首,编印了《王垿诗选》。

《王垿诗选》里有大量吟崂山的诗词。在《登巨峰绝顶》里写道:

万峰齐俯首,策杖入隆崇。

海阔连天碧,霞明著地红。

二崂低若阜,九水曲如弓。

到此诗情远,何须蹑华嵩。

在华楼峰、碧落岩、明霞洞、白云洞,他都留下了诗词。

《青岛杂吟》三十首,描述了当时岛城的市井风情,十分珍贵,他写道:

峻宇雕墙绕四围,绿窗红瓦间翚飞。

台东镇接台西镇,比户灯光电气辉。

在青岛,他遇到了当年和自己一起护卫慈禧西行的陕西巡抚升允,说及往事,王垿赠予他诗一首,以表心境:

夕阳好景在榆桑,一任白驹过隙忙。

巢许旷怀嫌地窄,羲皇高卧趁风凉。

昨宵宿酒今犹醉,前日新诗早已忘。

莫笑痴顽无个事,幽斋独做静焚香。

王垿以翰林学士之资肆力于书法,所有对联、条幅、横批、扇面、中堂、四屏、八幅各式作品,内容几乎无雷同者,更不拾人牙慧,皆即兴撰文,信手挥洒,书自家语。王垿这一难能可贵的风范,博得了书画收藏界的一致好评,许多人以此剔除了很多赝品。

关于王的历史名人_王的历史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100位

— 往期回顾 —

上一篇: 佛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下一篇: 佛山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