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有个丹灶镇,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丹灶的水土可以上溯到2000公里外的云南马雄山,丹灶的历史名人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的晋代。
东晋时期,异族侵凌,中原板荡,北人大规模南迁,中原文化移入岭南地区。晋代著名学者葛洪为了逃避北方战乱,不远千里,从江苏句容来到广州(当时的南海),驻足流连在西、北两江交汇之下的丹灶(当时的珍丰市)。他发现这里环境优美,水质清澈,于是就在金峰岗结灶炼丹,悬壶济世,为周边的百姓治病,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珍丰改名为丹灶。葛洪当年取水炼丹的“洗药井”,至今还保存在丹灶。
葛洪一生写了三百多本的医学著作,其中《肘后备急方》为大家所熟知。《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记载,成为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重要文献依据,对当代世界医学研究有卓越贡献。
自此之后,丹灶历代人才辈出,在社会各个领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明代嘉靖首辅方献夫、礼部尚书何维柏、南安知府何文邦,清代贵州学政冯成修、咸丰榜眼林彭年、维新领袖康有为、缫丝机之父陈澹浦,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杜定友,当代新儒家代表杜维明,等等。他们成就卓著,蜚声中外,站在时代之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丹灶的名人不仅古代有、近代有、当代有,将来也会继续有。当中原因就在于,丹灶水陆交汇,文化多元,能古能今,可中可西,能够融会贯通;民风淳朴,而又重视教育;家族观念强,学术传承自觉,拥有培养人才成长的优良土壤。
也就是说,丹灶名人从古到今直至未来,都将风采依旧,引领风流!
欣欣向荣的丹灶
发表评论